近期,在河南虞城,一位開半掛車的爸爸路過女兒的學校,想要接女兒回家,但是因為自己剛剛卸完貨身上衣服比較髒,便遠遠地站在校門外等候。
有人問,為啥不到校園裡接孩子呢?爸爸說:「怕其他同學看到了,傷了女兒的自尊」。爸爸的這番話讓人覺得既暖心又心酸,他是如此體貼孩子的情緒,可是他這樣做真的就能幫助孩子維護自尊心嗎?今天,我們就來與大家聊一聊孩子自尊的問題。
什麼是自尊心?自尊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所謂自尊就是個體對於自己存在狀態的一種認識,包括對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的認識。
美國心理學家哈特曾經在80年代編制了一個適用於少年兒童的自我概念量表,該表顯示兒童的自尊心是由4個維度構成的,分別是認知能力、社會能力、體育能力、自我價值。這四個維度,無論哪一個,我們都不難發現,自尊與孩子的成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當孩子有較高的自尊的時候,他會對自己有更積極的認知和評價,同時也會更有信心。
父母應該如何維護孩子的自尊,而又不讓孩子成為玻璃心呢?
像文章開頭介紹的那位父親的做法,他有意識地去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這對於孩子而言,就是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禮物。
但是,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也是需要恰到好處的,有時候做得太過反而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不利於孩子成長。像原先轟動一時的17歲少年跳橋事件,只是因為和朋友發生了爭執後被母親批評了幾句,孩子就認為自己受到了傷害,跳河離世。
這其實就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過度在意孩子的自尊心,而導致孩子無法承受挫折造成的慘劇。那父母應該如何去做呢?
作為父母要有一種意識,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當父母還是孩子的時候,都渴望長大,希望自己為自己做主。但是當父母成為父母,就忘記了自己當時的期待,要求孩子聽話,而忽略了他們和當初的自己一樣渴望「自己做主」。因此,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我們連尊重這一前提都做不到的話,那麼,想要與孩子好好溝通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就像我前面說的,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也要適可而止,一旦過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也許會轉變成為玻璃心了。父母想要保護好這個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注意自己在孩子犯錯誤時的態度。父母在引導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同時,也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自尊的保護,才能使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
最後,父母切記不要總是把孩子與別人進行比較。似乎每一個父母都有這樣的愛好,喜歡將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並且對此樂此不疲。但是不得不說,孩子們並不喜歡父母的這種舉動。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有自己不如其他人的地方,但是也會有比其他人好的地方。作為父母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然後達到別人家孩子的狀態,不僅是對孩子缺點的再一次明確,傳遞出來的另一層含義就是沒有看到自己家孩子的優勢,這對於孩子將產生雙重打擊。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父母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絕不是希望他們成為其他人,而是我們要竭盡全力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說,父母要學會尊重和傾聽,堅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學會肯定孩子,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維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