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起,哈市本就一直提議晚飯吃披薩。正好我今天有點累不想做飯,於是讓他手機上給必勝客下了訂單,一會快做好了我們才出門取回家。在國外吃披薩估計是最便宜的快餐了,我們點了基本款一個夏威夷和一個BBQ牛肉披薩只花了$10,晚飯就這麼解決了。
記得我跟哈市本還在中國生活的時候,婆婆和馬克叔叔從紐西蘭來看我們。為了準備第二天的午飯,我從上午10點就在廚房忙活了2-3個小時。其實也不是準備有多豐富的飯菜,只是我那時剛學會做飯沒經驗,花的時間自然久了一些。婆婆跑到廚房問我「你們平時中午都炒菜嗎。」我說當然啦。她說「嗯,其實你以後中午準備個簡餐,三明治,麵包就可以,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我愣了一下,心想她一定在開玩笑,有哪位老媽捨得隨便拿點東西就打發兒子午飯的,不是都說午飯應該要吃得像皇帝嗎。
午餐開動的時候,馬克叔叔非常客氣,誇讚我做得好,菜的味道不錯(其實就是個土豆牛肉,豆腐和一道什麼菜忘記了,當時那牛肉還沒燉爛,囧……)婆婆笑著告訴我,馬克在紐西蘭基本沒吃過這麼豐富的午餐,這話當時真是化解了我做飯做得不好的尷尬。
直到我出國生活之後,才漸漸體會出不一樣的感覺來。
最初到紐西蘭我們跟婆婆和馬克生活在一起。雖說家裡有個洋人,但是平時吃飯還是以中餐為主。
早餐簡單而快速,一般是烤麵包+牛奶,或者牛奶泡穀物麥片。
周末的早餐會豐富一點,馬克會給我們做傳統的scrambled eggs
午餐也是特別簡單的,一個三明治或肉派/漢堡。
有時是一碗炒飯
或義大利麵,把面或空心粉煮熟,把醬料倒進去調一下就可以了,想要豐富點可以加一些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肉末,蝦,貝類等。
在中國吃慣了豐盛的煎炸水煮的飯菜,這樣簡單的午飯我有些不習慣。後來有幾次我發現馬克出門幹活,竟然僅僅帶了一個香蕉當午飯。哈市本見我驚奇的樣子,告訴我他以前上學午飯也是就帶個三明治。其他洋人父母甚至就給孩子包裡扔瓶酸奶或一塊巧克力之類的就打發了(對我們來說這簡直就是小零食好嘛)。華人父母則可能會準備稍微豐富一些,在三明治的基礎上會增加一些奶酪,水果等等。據說很少有人會帶中國飯菜,因為飯菜悶飯盒裡加熱後會有異味,本地同學們也會覺得你格格不入。
好在還有下午茶的習慣,我們一般是超市買回現成的芝士蛋糕事先凍在冰箱裡。再泡上一杯咖啡或者奶茶。
可以在芝士蛋糕上撒一些小果子上去,增加一些色彩。
這是本地洋人經常吃的自製小點心,餅乾夾著奶酪和番茄/火腿,上面撒些黑胡椒。看起來很簡單,不過我拍的重點是這奶酪,是洋人最愛的藍奶酪發黴的奶酪,上面有自帶的黴點子,有一股很強烈的臭味(這應該算是洋人版臭豆腐)。
而到了蘋果成熟的季節,婆婆會把院子裡的蘋果採下來給我們做香噴噴的蘋果派。啊,我太喜歡這個蘋果派了,又香又酥,在烤箱烤熟以後整幢房屋飄的都是蘋果和奶酪的香味。皮酥甜,蘋果餡兒微酸,整個派入口吃多少都不會膩。
到了晚上我們才會正兒八經炒幾個中國菜,於是晚飯那頓我幾乎是狼吞虎咽吃完的。有時候會稍微豐富一些,偶爾還會來點酒。
也會經常買一些生蠔或者三文魚,話說生蠔真的是會吃上癮啊,新鮮的把殼撬開淋點檸檬汁上去直接吃,又鮮又甜。
尤其是南極小龍蝦刺身,簡直甜到爆。
遇上重要的日子比如生日時候,會買只大龍蝦回來慶祝,一般一隻龍蝦$300左右,夠5人吃。
身子部分切出來蘸芥末生吃,龍蝦頭就拿來煮熟。
有時候午飯吃得太油膩,晚餐就需要縮減一下,一份沙拉是個不錯的選擇,簡單快速。我和哈市本剛搬來雪梨的時候晚餐基本都靠沙拉來打發。
我還跟著馬克學會了喝夜茶的習慣,睡前一杯奶茶或者咖啡,就著蛋糕和點心,在紐西蘭冬夜吃上這樣一套香氣撲鼻的夜茶,感覺很是舒坦愜意。
遇上節假日時馬克會做一兩頓傳統西餐,比如土豆泥或者蒸南瓜當主食,主菜烤羊腿羊排配西蘭花和豆角之類的(西蘭花和豆角都是無調料蒸熟或者煮熟,吃的時候大家自己淋調料上去)
下面這個是聖誕節的晚餐,我們吃的烤火雞。
晚餐後會有一道甜點,這個是紐西蘭人傳統的蛋白餅,跟蛋糕長得很像,但是相信我,你吃了一口一定會在心裡尖叫「這TM什麼玩意兒」,一堆糖打出來的泡沫就夠噩夢了,還加上超甜的巧克力,然後還要淋一層又甜又膩的煉乳,不說了,待我灌酒稀釋一下。
有人氣家庭活動自然就好組織,遇上天氣好的日子,當然少不了BBQ。
某天想念起我家鄉的海南粉,我也會到華人超市找齊食材自己做。
春節時為了能給異鄉增添點新年氣氛,我們也會學習包下餃子。
到朋友家參加人多一些的聚會,一般簡單的自助是最方便的。
這是華人之間的下午茶聚會,大家都帶了一些點心過來,我們也事先做了蛋糕備好了小吃。
也許是吃的食物口味多樣化,吃中餐頻率也相對降低。在國外生活過的孩子口味便沒那麼挑剔。基本上我做的菜哈市本都乖乖吃完,愛惜食物不浪費。唯獨讓我頭疼的是他跟本地人一樣不愛吃豬肉只吃牛羊。然後吃肉也絕不吃帶一丁點肥肉或者筋的部位,牛腩不吃,羊腩羊肉帶筋都不吃只吃精瘦部分。吃魚就更不用說了,和本地人一樣只會吃沒魚刺的平整的部分。悲催的我是也不是很擅長吃魚頭,於是一條鮮魚兩人吃基本是要扔掉四分之一。好幾次我憤憤的說照這樣下去就別買完整的鮮魚了,就跟洋人一樣買條沒頭沒尾的剃了刺的慘白無味的速凍魚肉就好啦。
我有預感,咱這代人吃魚那麼笨,下一代估計真的就只會吃這樣的魚了。
好友說她早些年出國總悶悶不樂,周圍便有華人朋友安慰她:「知足吧你,你知道有多少白人羨慕我們天天開火有熱菜吃嗎。」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是不是。洋人日常食物為速凍半成品居多,微波或烤箱簡單加工一下就成一頓飯了(馬克的爸爸獨自活到一百歲,據說基本都靠這些速凍半成品打發一日三餐)。相比咱中國各種菜系各種油煎烹炸,他們的食物真的顯得尤其可憐。
剛開始咱覺著太簡單了吃著不爽,甚至認為沒有營養。但不可否認洋人的體型比我們壯實太多。在這點中國的南北人也是個可以比較的例子。咱南方人善於煲各種大補的湯湯水水,一煲就是幾個小時大半天,讓食物的精髓全都融入湯裡。於是我對哈市本愛喝的快湯總是嗤之以鼻(紫菜蛋花湯,番茄雞蛋湯等一煮沸就出鍋的湯——我認為那叫洗鍋水不能稱之為湯),但是他以一句「雖然我們北方人從不燉湯,但也比你們南方人長得壯」成功的反擊過我。於是很長時間裡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原因,後來想到答案:南方吃米北方吃麵,不然怎麼說小麥養育了粗壯的東北漢子,大米養育了秀麗的江南少女。在我老家海南那麼熱的夏天天大家能吃得下的也就稀飯就小菜。甚至記得有一年暑假,父母竟默許我們連續吃了一個月的稀飯配榨菜,要知道酷熱的時候除了水基本什麼都吃不下好嗎,這樣的飲食你說咱能不面黃肌瘦嘛。北方人還以各種粗糧為主食,為了抵禦寒冷更會吃下大量的肉類。我想粗糧麵食與大量的蛋白質才是改變人體型原因所在吧。
洋人就更不用說了,米飯對他們來說甚至是羸弱的表現,不然為什麼有種族歧視的白人基本都會對著亞洲人罵一句「快滾回你的老家吃大米」(囧……)。他們總是吃下大量肉類,尤其是牛肉與羊肉。奶製品更不用說了,從小牛奶當水喝,喝茶加奶,做湯做菜做飯加奶,任何食物都少不了黃油與奶酪,奶製品無處不在。你問他們主食吃什麼,當然是土豆或南瓜。你說人家吃成這樣,能不壯嗎。可能有人會說,那印度人也吃大米呀為什麼他們也比我們壯。親愛的,那你是沒吃過他們的代表菜奶油雞,裡面濃濃的黃油和奶做成的醬都是這麼淋在米飯上面的好嗎,而且人家超愛吃牛羊肉,加了各種香料和奶燉得那叫一個香濃啊。每次我沉迷印度飯的時候哈市本都會好心提醒我一句「小心吃成她們的肥臀」。
總之不少亞洲人移民出來後,第二代孩子的體型基本開始發生明顯變化,頭腦靈不靈光先放在一邊,有的四肢發達得甚至與本地人已無明顯差異,再也不是一副東亞病夫的樣子了。所以,到底是中國飯菜有營養還是洋餐有營養,在事實面前我沒表態,但是心裡已經開始默默認可。
於是,一旦在國外待久,大多數華人在打消了洋速食沒有營養的顧慮之後,也不再願意花大量時間泡在廚房裡做中餐了。再加上國外廚房基本全是開放式,家裡又到處是布沙發和毛茸茸的地毯,做一道中國菜油煙滿天飛,整個房子頓時烏煙瘴氣。 再有的華人已經跟洋人生活在一起,自然也更快接受各式各樣洋吃法,純中國胃也會從三餐中餐減少為一餐,中西結合在一個屋簷下便成了一種特色。
我媽媽也是個典型的例子,她在中國內連牛奶都不喝,牛羊肉也一口不吃,一日三餐全都離不開米飯。帶她來澳洲不到幾個月,竟然接受了牛奶羊肉牛肉烤麵包,有時還會提議今天不做飯了吃個肉派或者披薩就好了,估計也是享受到了速食的樂趣,畢竟女人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天天泡在廚房裡。
當然,一直保留著原汁原味的中國飲食習慣,一日三餐都離不開中餐的也大有人在。一類是老年人,吃了一輩子中國菜,出國後不像年輕人接受適應能力那麼快,也樂意勤快天天下廚房.還有一類是一直住在唐人街,只買中國菜,只入中餐館,從不接觸洋人文化,不易接受新鮮事物的人。我認識個華人朋友出國已有十年,卻連漢堡都吃不下,頓頓要中餐。我時常會擔憂的想,一旦他離開城市到周邊偏點的純洋人城鎮,那不是得活活餓死啊。
這是我們日常採購清單,草莓,藍莓,芒果,麥片,豆芽,蘑菇,豆角,洋人筍,火腿,培根,還有烤鴨,還有各式各樣的調料。
除去在家動手自己做的,在外面都吃些什麼呢,下面開始陸續上圖。真是佩服我吃飯時都不忘拍下這些照片,才有我今天日誌的素材。
主角來了,各式各樣的洋快餐大集合,首先是Nandos葡式烤雞
烤腸麵包,炸魚薯條。
然後是各種漢堡+薯條
下圖左邊這個是肯特基的Double Down(就是兩片肉當麵包,中間再夾著肉和芝士,聽起來好肥好墮落是不是,裡面含有30克的脂肪,絕對是垃圾食品中的戰鬥機),右邊的是素食丸子之類的吧,好像還健康一點點。
還有比較素的subway,長麵包中間夾一堆拌菜。
墨西哥快餐,跟阿拉伯有點像,都是玉米片+沙拉+肉
阿拉伯快餐,酸沙拉,羊肉,牛肉,蘸著醬。
有時候會跟朋友去西餐廳,沒看見菜?沒錯,發這圖其實是想給你們看看型男和靚女,哈哈。
大眾一點的洋人餐廳,基本就是各種牛排豬排羊排+薯條+沙拉+甜點
印度飯也是我們經常吃的,快餐來說肯定就是奶油雞了。
下圖這個是哈市本特地找的最正宗的印度餐廳,正宗到什麼程度呢,全場都是印度人,我們兩個異族人走進去大家都驚訝的看過來。然後上菜時輪到我們驚訝了,就是一坨麵餅和好幾種不同的醬料,面蘸醬直接吃,沒有看見肉,也沒有菜,哭死。後來才知道我們去的是純印度素食餐廳。
我們一直勇於嘗試新鮮食物,哈市本想嘗非洲飯,於是去了家埃塞爾比亞的飯廳。當然,進去后里面的非裔顧客紛紛側目一臉驚奇,弄得我壓力有點大。上菜後沒有叉子也沒有勺子,正尷尬得不知如何下手,旁邊一位熱心的非洲大姐教我們把蜂窩狀的麵皮撕下來,用麵皮抓著餡兒吃。
看起來不太好看,不過味道也算特別,酸酸的。就是菜的樣子和吃法有點好笑。
東南亞快餐自然是吃得最多的,比如越南粉
馬來西亞飯
日本拉麵
韓國拌飯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問,難道你都不下中餐館嗎。怎麼可能,中餐是華人最愛的好嗎。但是在國外吃頓像樣的中餐貴呀親,盒飯快餐類雖便宜但基本做得不是味兒,很多都又油又甜。
港式茶樓是比較受咱華人歡迎的,老外也很喜歡去。像這樣點一籠一籠的吃法一般人均$30。如果是點炒菜再加點海鮮(龍蝦啥的不算啊),人均$40吧。
到油膩膩的小中餐館點幾樣小炒,也是人均$30左右。
其實,華人對中餐的執著,除去口舌之欲,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在這陌生的異國,唯它可以散發出那陣熟悉的味道,把短暫的歸屬感帶給我們這些離鄉人吧。然而在現實中各國飲食文化的衝擊下,世界各地的食品爭相入腹,保持本色也入鄉隨俗,基本上已成為每一個移民正在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