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潘俊宇 見習記者/葉志強 通訊員/吳頌丹 謝穩輝)「鴨稻共作」生態農業項目是韶關仁化縣扶溪鎮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產業促脫貧而實施的生態農業項目。今年夏季以來,該縣農業農村局引進一批新的物理防蟲設施在扶溪鎮千畝「鴨稻共作」的稻田進行試運作,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近日,扶溪「鴨稻共作」示範基地引進新的物理防蟲設施及投放新鴨苗,該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與扶溪鎮村幹部正在察看使用情況。仁化縣子明優質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瑞庭告訴筆者,「因為扶溪的生態環境比較好,加上現代化的物理防控,對鴨稻米有品質的提升。因為鴨稻是一種生態結合,種養結合,所以它對稻米的品質提升有促進作用。」
發展「鴨稻共作」生態農業,最重要環節就是把鴨子圈養在稻田裡,疏通水田,捕捉蟲害。村民在稻田四周圍起了護欄,把新孵化的鴨苗投放到稻田裡,讓鴨子與水稻「全天候」共生共長。這種「共作」方式,與傳統的水稻種植相比,每畝可增加經濟效益2到3倍,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
扶溪鎮「鴨稻共作」種植生產的鴨稻米色澤晶瑩、軟硬適中、食後回味甘甜、香滑可口,市場銷售供不應求。同時,廣受歡迎的還有扶溪稻田鴨,其肉質鮮美緊緻,成為不少地方餐廚的招牌菜。
扶溪鎮今年早稻和中稻種植面積共約8000畝,晚稻計劃種植3840畝,村民將繼續加大稻田鴨的養殖力度。為統籌做好糧食生產,當地還成立了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將著力解決農民生產、供應、銷售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