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鴨稻米栽培技術要點
謝偉鋒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身體健康,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成為了人們的追求健康、綠色飲食的首選。採用稻鴨共作技術生產出的「鴨稻米」品質優,米香,飯軟、糯、回味甜,受到了上海市居民的青睞。為促進「鴨稻米」的推廣種植,筆者擬對「鴨稻米」栽培技術要點及生產實例總結介紹如下,以供相關種植戶參考借鑑。
1 「鴨稻米」栽培技術要點
「鴨稻米」是指採用稻鴨共作技術生產出的稻米,稻鴨共作技術是一種自然、生態的水稻種植技術,其生產關鍵在於:(1)前期做好田間除草和有機肥施用工作。(2)按照有機水稻生產要求,利用鴨子的雜食性、活動性進行除草治蟲,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3)抓好水稻的適期播種、水漿管理、擱田控苗等田間管理措施,以獲得合理的水稻群體結構,控制無效分櫱,促進根系生長,強根壯稈,增強水稻植株的抗逆能力。
1.1 大田前期準備
做好前期大田的各項準備工作,是「鴨稻米」生產的關鍵,其主要工作包括前茬綠肥種植、耕翻、整田、有機肥施用、除草等。
1.1.1 綠肥種植
主要是種植蠶豆綠肥,在上一年的10月下旬進行播種。
1.1.2 耕翻整地
在4月上旬,蠶豆處於盛花期至初莢期,進行綠肥還田。具體措施為:首先採用鏵犁進行耕翻,耕深要求達到 25~30 cm,7~10 d 後,再用旋耕機耕翻 1 次,將蠶豆綠肥進行有效翻埋。同時進行整地,力求田塊平整一致,泥頭軟硬適中,田間溝系配套。
1.1.3 施用有機肥
在5月上旬,每667 m 2 大田施自製生物有機肥(以油菜籽餅肥為主)225 kg,用旋耕機中耕入土。此後在整個水稻生育期不再追肥。
1.1.4 灌水與除草
在有機肥施入耕翻後灌水,保持深5 cm左右的淺水層,且要求大田上水後不跑水、不漏水,以減少有機肥的流失。同時,在田間建立水層對田塊進行水封,還可有效抑制大田前期雜草的萌發。當田間雜草達 2 葉 1 心時(約在 5 月上旬),旋耕翻田 2次進行稻田除草,以有效降低田間雜草基數。
1.2 育秧與適時機插
「鴨稻米」生產要求精量播栽,以獲得合理的群體結構,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在青浦區生產「鴨稻米」,一般選用適口性較好的「青香軟粳」和「南粳46」進行種植。一般在5月初播種,每667 m 2 大田播種 4 kg,每個秧盤播淨幹谷 120~130 g,播種後,保持秧盤內的秧苗密度為2~2.5株/cm 2 。一般在秧齡約為 25 d 時於 5 月 26 日— 28 日進行機插,秧苗標準為莖基粗扁、葉挺色綠、根多色白、植株矮健、機插時行株距為25 cm×13 cm,每667 m 2栽插 1.8 萬穴,每穴栽 4~6 苗,每 667 m 2 基本苗數控制在 7萬~9萬苗。
1.3 鴨子放養
在大田周邊圍上防逃網,以防鴨子逃出稻田。在秧苗機插後 20~25 d,按照每 667 m 2 放養25~30隻鴨子的標準,每天早上將鴨子散放至稻田,傍晚將鴨子趕回鴨棚,並對鴨子補餵玉米、稻穀等飼料。鴨子放養至水稻分櫱末期結束,共放養約 55 d。
鴨子放養的作用在於通過鴨子的活動趟水壓草,不僅起到了耘稻除草的效果,還減少了田間病蟲害的發生,杜絕了化學藥劑的使用,最終達到生產有機稻米的目的。
1.4 水漿管理
按照「前期淺水勤灌促早發,中期乾濕交替促壯稈強根,後期溼潤灌溉保活熟」的原則進行水漿管理。具體措施為:秧苗機插活棵後,採用「淺水一寸棵棵到,短期落幹通氣好」的灌溉方法,促進水稻分櫱早發生、多發生,即大田白天保持淺水層,水深為苗高1/3~1/2,晚上脫水,雨天要嚴防水淹秧心。待田間苗數達到預期穗數苗的110%時,進行脫水輕擱田,要求由輕到重、分次擱田,擱至田間四周不陷腳,田面不發白、不開裂,將每667 m 2 高峰苗數控制在25萬~28萬苗,成穗率達80%以上。後期採用乾濕交替的灌溉方法,9月底前以溼為主,以後由溼轉幹,以幹為主。在水稻收割前 10 d 斷水,以促進水稻養根、保葉、爭粒重。
1.5 病蟲害防治
由於稻鴨共作,起到了理想的抑菌殺蟲效果,故水稻植株健壯,田間長勢整齊,再加上田間小氣候適宜,故田間病蟲害發生較輕。一般要求在加強病蟲預測、預報的基礎上,根據鴨稻共作有機大米的栽培要求,依據水稻病蟲防治指標,及時進行病蟲草害防治。主要方法為:(1)在秧苗期,覆蓋20目防蟲網來預防稻飛蝨及條紋葉枯病的發生。(2)在分櫱末期,使用16%甲維·茚蟲威+井岡黴素A進行病蟲害防治。(3)在始穗期,使用氯蟲苯甲醯胺+ 醚菌·氟環唑進行病蟲害防治。
1.6 適時採收
待水稻成熟後,一般在11月初及時進行水稻收割。
2 「鴨稻米」生產實例
青浦區重固鎮的上海靜逸稻米專業合作社,自2013年起,即在稻田應用稻鴨共作生產模式(水稻+麻鴨)生產「鴨稻米」。水稻於5月2日左右播種育秧,5月26日機插秧,11 月3日進行收割,全生育期 185 d 左右;近兩年的「鴨稻米」種植表現見表 1。
表1 2018、2019年「鴨稻米」種植表現
註:種植地點為上海靜逸稻米專業合作社
經多年生產實踐,合作社於2018年種植的48.93hm 2 「鴨稻米」通過了綠色認證,並在此基礎上,於2019 年種植的 5.33 hm 2 「鴨稻米」申請了有機認證,雖然「鴨稻米」的產量較常規生產有所降低,但生產出的稻穀由常規稻升級為綠色有機稻,稻米品質大大提高,且主要面向高端消費市場銷售,再加上麻鴨收入,最終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收益。同時, 「鴨稻米」生產中,使循環經濟走進了田間地頭,達到了生物鏈的綠色循環發展。因此,「鴨稻米」生產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