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夢躲在誠品書店的角落裡——走馬觀花臺北誠品書店

2021-01-20 西典軍校


誠品書店,耳聞其詳已經很久了,就想踏進店裡親身體驗一下。

 

但是,去臺灣不是一場說走就能走的旅行。先要辦一張「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決定什麼時段去了以後,再去辦6個月以內有效的籤注。兩者齊備以後,要掃描一眾文件上傳到有關部門等待拿到一張入臺證——聽起來就非常煩瑣。如果不是臺灣書展有著極大的誘惑力,我大概會因為怕煩而放棄這一次臺北之行。


臺北之行近在眼前,我腦海裡出現敦化南路誠品書店的想像,越來越頻繁。想像中的敦化南路,是一條小商小鋪肩並肩的小街。每到夜幕降臨以後,這些小商小鋪裡杏黃色的燈火會順著木質窗欞流瀉到青石板鋪成的街道上。熙熙攘攘但絕不擁擠的人們步履悠閒地走在街道上,突然,就走到了誠品書店門前。想像中的敦化南路誠品書店,也是古舊建築展了新顏的樣子,木門木窗原木的書架,就連販賣咖啡的櫃檯,也會用處理得舊舊的原木做成。

 

當然,我可以去網上看看它的真模樣。我寧願去剛開張不久的蘇州誠品書店打個前站。大年初一,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從蘇州回上海,特意拐到蘇州工業園區尋找誠品書店。果然大到壯觀,只是與我想像的誠品書店大相逕庭!在書店裡穿梭了半個時辰以後,心裡默念著誠品書店大概各有各的格局吧,打道回府。路上,問自己:你為什麼會想像出那樣一種誠品書店?


 

當然要拜臺灣作家所賜,他們當中,林文月先生幾乎給了我一個夢幻的臺北,「我看到眼前院中是紅磚、綠車與微黃的書皮覆地,三色相間,甚可欣賞。而臺北居大不易,雖非大庭廣宅,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方庭院,已足堪安慰,又有線裝書若干,未必善本名版,能這般偶爾玩賞,更是何等幸運。舉首,正見白雲悠悠,三月的陽光熙和溫暖。今日無風,正宜曝書。」(《三月曝書》)糟糕,林文月先生描述的是自家的庭院,我錯把「杭州當汴州」了。

 

因為飛機晚點,又因為接待我們的簡大哥過於盡職,才把我們從桃園機場接回酒店,就一定要盡地主之誼領著我們去極有臺北特色的小飯店吃飯,再回到敦化北路我們投宿的王朝大酒店,已經晚上10點。

 

去不去誠品書店?從敦化北路到敦化南路能有多遠!走在敦化路上,才知道我的想像太不靠譜,這就是一條每一座城市裡都少不了的交通要道。這一嘀咕,心裡害怕起來:著名的誠品書店會不會名不副實?


 

過了南京路,走到下一個路口的時候,無意中抬頭一張望,看見路牌上寫著「忠孝東路」,我都沒有意識到,尖叫聲已經響在了自己的耳畔。是,我第一次來臺北,可是,「忠孝東路」這個路名,早在20多年前就聽一位臺灣歌星一遍遍地唱「走在忠孝東路上,閃躲在人群裡」,當時就想:為什麼是忠孝東路?想的時候,童安格在大陸風頭很健,幾乎一有新歌問世就能吸引擁躉一大片,他們除了唱著童安格的歌滿大街炫耀外,還會糾結:他怎麼就能寫出這樣的歌詞?那時,我們還借居在學校的鴛鴦樓裡,那天晚上已經過了9點,先生的同事小朱敲門進屋,自說自話地將一盒卡帶塞進我家那臺破舊的收錄兩用機後,聽到童安格唱「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次漂流」時,一遍遍地問:「他為什麼能寫出這麼好的歌詞?」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不知道忠孝東路在臺北意味著什麼,當然也就找不到從「忠孝東路」到「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次漂流」之間的意象。況且,那個晚上,我們更在意的是,我們的兒子能否一覺睡到天亮。果然,那盤磁帶在我家的收錄機裡走過四五遍小朱走後,那一晚成了我記憶中兒子最不乖的一晚上。等到我們陪伴兒子走過嬰兒期可以稍微喘一口氣時,童安格的歌聲雖已失去了喧囂一時的傳播效果,歌唱者倒還經常出現在此地的舞臺上、電視螢屏上,《讓生命等候》似乎是他必唱的一首。他唱一遍「走在忠孝東路上」我就問一遍,為什麼是忠孝東路?問著問著,把童安格問胖了問老了,現在,他已徹底從娛樂界消失。人的大腦究竟是依憑什麼原則來篩選該記憶和不該記憶的人和事的?反正,我站在敦化北路忠孝東路路口時,往事迅猛回來,我們索性順著忠孝東路走了一段,這才體會到,童安格將忠孝東路放進自己的歌裡一遍遍地唱,是因為彼時的忠孝東路是臺北時尚的地標,那麼,從「忠孝東路」跨越到「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個漂流」,當中的意象應該是:我們心安理得地淪陷進物質主義還是要上下求索地尋覓生命的真諦?對或不對,已經無處可問,倒是晚於童安格《讓生命等候》10多年的黃舒駿的一首歌《改變1995》,用「蛋塔紅了100天忠孝東路挖了10年」這樣直白的歌詞,再一次宣示了「物是人非」這一叫人傷感又無奈的鐵律。可是,我們的流行歌曲為什麼難有一首像黃舒駿在《改變1995年》中提到的老鷹樂隊的《亡命之徒》那麼有生命力呢?

 

「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年代裡,還有誠品書店這樣的異類能讓我惦記得心頭生疼,特別是那間在上海地鐵1號線陝西南路站為城市贏得書香的季風書店都不能倖免地消失後,即便誠品書店的模樣與我想像中的相去很遠,又何妨?!

 

名聞遐邇的24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店,果然在一棟商務樓的二層。雖然燈火通明,我乘在電梯裡時還在疑惑:真的有人在夜班時分泡在書店裡?況且,那一天不是周末。踏進書店,我大吃一驚,不是真的有人在夜半時分泡在書店裡,而是,有很多人在這個鐘點手拿一冊或幾冊書等候在櫃檯前等待結帳,更多的人則用自己喜歡的姿勢翻閱著書籍。我這個外來者八卦得緊,隨口問了幾個人:這麼晚還來買書?他們倒也不以為忤,笑著回答:「喜歡就會買。」而許多看上去像是新出版的書籍,都貼上了「誠品書店79折」甚至「誠品書店75折」的標籤,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答案,在臺北最大的一家誠品書店信義誠品書店找到了。這家毗鄰臺北標誌性建築臺北101的書店,真大!這種大,讓我想到了上海書城。我不去上海書城已經多年,除了網絡提供給我們便宜又便捷的買書途徑外,上海書城的陳列方式是動輒就將一種書碼成一個巨大的書堆,這種營銷手段,剝奪了我平心靜氣地、自在地選擇書籍的權利——當巨大的書堆橫亙在眼前時,我會不由自主地撿拾起一本翻上幾頁,此刻要是前後左右都是翻閱同一本書的人,這種環境暗示很容易讓我不顧一切將這本書買回家。我因此買回家很多本愚蠢的書。相比之下,誠品書店的陳列方式就溫和、善解人意了許多,書店除了見縫插針地為買書人安放了可以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挑選書籍的座椅外,還專門劈出一大間擺滿了白色塑料椅子,供讀者邊翻閱著書店裡的書邊歇腳。展示櫃和展示書架上擺放的書,又有很多種貼著「誠品書店79折」的字樣,就在我狐疑得想要開口問人時,簡大哥將信義誠品書店的負責人李小姐帶了過來,她說,凡是上櫃的新書,一個月內在誠品書店都打79折,跟網絡書店一樣。「那我還是在網店買吧,不用我自己提回家了。」李小姐自信地笑了:「網店能提供我們一樣的服務嗎?我們要求我們的店員必須非常熟悉自己管轄區域內的任何一本書籍,一旦遇到顧客的詢問,一定要讓他們滿意。」我一思忖:對他們的要求是不是太高?如果熱愛書籍到了能夠信手拈來、出口成章的程度,他們還能安心做一個書店的店員嗎?隨口想問的問題是「你們靠什麼吸引店員」,又覺得不太禮貌,就換成了「做書店很辛苦,你卻還堅持著。」

 

「別的我也不會呀。」

 

「您謙虛了。一定是喜歡書籍才沒有離開的。」

 

李小姐默默地看著我,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

 

自謂愛書人,未曾想書痴亦分三六九。我曾經有一個夢,就是跟朋友合夥開一家小書店,店名都想好了,姊妹坡——當時,正被一部日本電影《姊妹坡》感動得無以名狀。可是,書以外的誘惑到底讓我夢想成空,每每想起,總自責愛是愛得不夠深切。第一次來臺北,走馬觀花了敦化南路、信義、臺大等等幾家誠品書店,我在書店小小的角落裡,找到了我曾經的夢。明知不習慣豎版繁體字閱讀,還是買了一本《史託納》(中文簡體字譯作《斯通納》),還有《梵谷——書信選》、《至高的音樂》……我想以我微薄的能力讓誠品書店成為如黃舒駿歌裡所提及的老鷹樂隊的歌一樣,50年以後甚至更長時間以後,還是一種現象。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臺北病逝
    據新華社臺北7月19日電(記者齊湘輝、何自力)19日,在臺北誠品書店敦南總店,上下五層的空間平靜如常,人們三三兩兩而來,尋覓自己喜愛的角落,享受閱讀時光。  就在18日晚,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
  • 組圖:夜讀臺北誠品書店
    臺灣的誠品書店,被譽為「可以觸摸到城市靈魂的地方」。它在臺北的夜書店營造出了獨有的「誠品之夜」文化,這個書店甚至成為遊客去臺灣的「文化旅遊景點」。記者在到「誠品」之前,一直在好奇,它究竟憑什麼這麼牛,敢在臺北最貴的黃金地段開午夜書店,甚至是通宵書店?
  • 臺北誠品,永不打烊的書店
    可是我並沒有一點睡意,也許是因為明天就要離開這裡飛回北京而捨不得走的原因吧,於是我來到了這個在臺北24小時都不打烊的地方---誠品敦南書店。誠品是臺灣最著名的大型連鎖書店,在臺灣共有53家分店,誠品書店中的書種類非常多,主要以「人文、藝術、生活、創意」為主,書店每年都會舉辦超過600場的展覽和演講,誠品書店也被世界知名的《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從此這裡成為了全臺灣乃至世界級的文化地標。
  • 誠品書店,它讓臺北發了光.
    而書店,則是佇立在這處繁忙機器裡的燈塔。它努力不被時間所侵染,讓人們可以有地方停下來,調整一下呼吸,召回遊離在身外的靈魂。也正因為這樣,才會有那麼多的人,羨慕滿是城品書店的臺北——只有它,可以在你走累的時候,進去歇歇腳,翻翻書,做一會兒真實的自己。
  • 中國大陸唯一一家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
    蘇州誠品書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於2011年5月27日正式奠基開工,2015年11月25日開業。誠品書店於1989年由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在臺灣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落幕中的「誠品書店」
    消息一出,網友們又是一片唏噓,有人嘆息今年實體書店的生存不易,有人分析誠品在深圳「水土不服」的原因。誠品董事長吳旻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20年上半年誠品關閉了6家門店,下半年還會再關1至2家。《時代》雜誌亞洲版曾在2004年就將誠品選為「亞洲之最」的最佳書店:「誠品不但藏書豐富,店裡播放古典音樂營造出來的輕鬆氣氛,讓半夜買書的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待到天亮了。」但在今天,誠品卻迎來了陸續的關店潮。
  • 情懷文藝青年聖地臺北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的英文名叫 Eslite,不過在英文字典裡查不到,因為它是個古法語詞,精英(Elite)的意思。 通宵營業的誠品書店裡,有時候後半夜也跟前半夜一樣熱鬧。大家都喜歡去那裡刷夜。臺灣人超愛誠品,《臺北一頁》裡,郭採潔和她的小夥伴們在店裡連跳帶唱,簡直是誠品的免費廣告。
  • 誠品書店是怎樣盈利的?
    2016年7月27日,誠品迎來開業第1萬天,回顧一路以來的發展,吳清友當時發表致詞時,言談中卻是帶著哽咽。他說,「在賠錢的日子裡,很多時刻,我是坐在敦南店內咖啡館的角落,看著讀者臉上充滿從容、溫暖、喜悅、快樂進出」,而這樣的容顏,為他帶來正面能量,是他能夠繼續走下去的動力。「誠品」一名源自古希臘文eslite,意指精英。
  • 臺島散記: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的名氣之大,不到臺灣是無法真切體會到的。我們剛到臺島,拿到的行程安排表上,「誠品書店」赫然在目;當地《中國時報》的朋友來訪,也再三叮囑:「一定要抽空去趟誠品書店看看」;陪同的司機見到我們,便會主動詢問:「需要陪你們去逛逛誠品嗎?這可是我們臺北的重要一景啊!」  一個書店有如此之高的美譽度,出乎我們的意料。
  • 被稱為「全球最酷書店」的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
    《時代》雜誌亞洲版在2004年就將誠品選為「亞洲之最」的最佳書店:「誠品不但藏書豐富,店裡播放古典音樂營造出來的輕鬆氣氛,讓半夜買書的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待到天亮了。」2015年,誠品敦南店還被CNN稱為全球最酷的書店,作為臺北的文化地標吸引著全世界的遊客前去「朝聖」。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2019.11.14,臺北誠品敦南店宣布,由於租約到期,將於2020年5月31日關閉。 這一下,浪潮抵岸碎得面目全非。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彼岸,連歷史悠久的誠品書店也無法在這場水逆中倖免。以上羅列的還只是聲勢比較大的幾波浪花,中途還有多少小書店如碎浪傾倒,破裂,無聲無息。在一般老百姓看來,網絡閱讀時代,實體書店關門很正常。
  • 臺北誠品書店:永不打烊的文化賣場(圖)
    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 「文化地標」。不僅在臺北,遍布全臺的誠品書店,已成為寶島響噹噹的文化招牌。幾年後,大陸民眾不必專程去臺灣,在蘇州就可以領略誠品的文化氣息。日前,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宣布,大陸首家誠品將於2014年落戶蘇州工業園區。消息既出,引起出版界和文化界的熱議。
  • 誠品書店的「奇蹟」
    臺北一位詩人的一首七律,或許能更形象地道出臺灣茶的品質。成品書店的「奇蹟」有人說臺北的地理地標是101高樓,而文化地標卻是誠品書店。誠品書店不僅是臺灣家喻戶曉的書店,而且在東南亞甚至在世界華人圈裡,都享有盛譽,它「24小時不打烊」的經營理念,將過去只賣書的傳統書店成功轉型為極受現代人歡迎的新型書店,它曾創下的「史無前例」的三項紀錄,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 誠品書店-進東京
    圖片來源 | FASHION PRESS、eslite 誠品誠品本是吳清友於 1989 年在臺北開出的書店品牌,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以閱讀為核心,涵蓋書籍與百貨零售、畫廊、展覽與演出、餐飲、酒店、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多項業務的集團。
  • 誠品書店進東京
    圖片來源 | FASHION PRESS、eslite 誠品誠品本是吳清友於 1989 年在臺北開出的書店品牌,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以閱讀為核心,涵蓋書籍與百貨零售、畫廊、展覽與演出、餐飲、酒店、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多項業務的集團。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病逝 28年成就「誠品現象」
    新華社臺北7月19日電(記者 齊湘輝 何自力)19日,在臺北誠品書店敦南總店,上下五層的空間平靜如常,人們三三兩兩而來,尋覓自己喜愛的角落,享受閱讀時光。  就在18日晚,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他創立的誠品書店已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
  • 誠品書店:被《時代》評選為亞洲最佳的書店
    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在不斷的回顧與深思裡,逐漸覺察心靈的匱乏與不平衡,試圖追求一個自認較圓潤而完整的生命。這種思想的覺醒,使我漸次了解社會與時代的多元化,確信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的密切性,並堅決相信人類在整個文明與進化的過程中,文化、政治與經濟三股力量必須同步成長,相互制衡甚而相輔相成。
  • 到書店去 | 比誠品書店更出名的是它的文案
    誠品臺北西門店開幕《西門町新生活片場》西門町新生活片場,把新天堂樂園的廢棄膠捲送給男友當皮帶。用電影院的字幕機宣告自己剛上映的新戀情。 到書店戰士阿莫多瓦的高跟鞋。費裡尼說夢是唯一的現實。 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做成電影海報。自己做自己一輩子忠實的影迷。 集結流行、電影、美食、服飾、文藝的西門町新生活片場——誠品書店西門店,十二月六日精彩OPEN。全面通告中。 誠品書店五周年閱讀現象座談會,臺灣一項閱讀革命正在進行。
  • 遊記:誠品書店!
    愛上誠品不知道是不是從臺北開始,蘇州的誠品書店是誠品在大陸開的第一家店,選擇在蘇州的經濟開發區,門口巨大的招牌非常有設計感,已經是拍照勝地。這裡的圖書種類約15萬種,50萬冊。在臺灣,人們去誠品不僅僅為書,他們也會深藏在這些輕食品牌裡發呆品茶,度過一日,這成為臺灣誠品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有點可惜的是,蘇州誠品並不是24小時營業的,晚上十點閉店。
  • 品味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的經典特
    今年7月,筆者借赴臺文化交流之機,體驗觀察了其文化形象的兩個標誌——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對其專業服務境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前者所代表的公共文化設施呈現的傳播藝術水準,後者通過社會溫情和延伸布局而表達的城市文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