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誠品官方宣布,因疫情影響誠品生活深圳將在今年年底結束營業。消息一出,網友們又是一片唏噓,有人嘆息今年實體書店的生存不易,有人分析誠品在深圳「水土不服」的原因。誠品董事長吳旻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20年上半年誠品關閉了6家門店,下半年還會再關1至2家。
《時代》雜誌亞洲版曾在2004年就將誠品選為「亞洲之最」的最佳書店:「誠品不但藏書豐富,店裡播放古典音樂營造出來的輕鬆氣氛,讓半夜買書的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待到天亮了。」
但在今天,誠品卻迎來了陸續的關店潮。
「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
當年的我實在沒多想,心念也很單純,就是一個自覺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的個體,想要窮盡己力,為生長的這塊土地播下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種子。
988年,吳清友生了一場大病。
當時他38歲,經營一家名為「誠建」的餐廚設備公司,積攢了「不敢想的財富」。
開一家人文藝術書店是他在三年前就萌生的想法,而直到經歷了一次生死關,他才更加清楚,「自己想做的並不只是一家書店,而是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的場所」。
1989年3月12日,第一家誠品(即老敦南店)在臺北仁愛圓環開業。地下一樓以美術圖書為主,一樓則售賣西方經典工藝品,還有茶室、花店、後院小花園,二樓書店從「人文、藝術、創意、生活」四個主軸出發規劃書區與書種,還開設了「古書區」,另外還有誠品畫廊和藝術空間。柔和黃光、原木地板、古典樂聲,店內裝潢設計無不散發著優雅文藝的氣息。
誠品的場所精神,在書與非書之間
海明威閱讀海,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
凡高閱讀麥田,發現藝術躲在太陽的背後乘涼。
弗洛伊德閱讀夢,發現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秘密通道。
羅丹閱讀人體,發現哥倫布沒有發現的美麗海岸線。
加繆閱讀卡夫卡,發現真理已經被講完一半。
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歡迎各種可能的閱讀者。
什麼是場所精神?
吳清友說:「我為這種精神定義了三個元素,人、空間、活動,他們共同營造出一種文化氛圍。」
在誠品,每一位讀者都被視為值得尊重的個體。誠品的經營策略是追求「顧客份額」而非「市場份額」,顧客份額指的是某產品或企業的銷售量在一個顧客該類消費中的比例,也稱為顧客的錢袋份額。它以單一的顧客為評估單位,因而更加重視顧客的個性化需求。
同時,誠品作為場所的經營者,與藝文界緊密相連。閱讀不局限於書籍,還可以是各式各樣的演講、座談會、展覽、電影、小劇場,緊跟時代與社會議題,也關注個體內在心靈。
誠品從來不只是一間書店,甚至不是為了賣書,而是希望通過為人們提供一個閱讀、分享、安頓身心的文化場所,來推廣良性閱讀,提升閱讀品質,以及延伸閱讀場域。所以在書店環境的設計當中,誠品會將顏色、燈光、音樂、氣味乃至工作人員的微笑都考慮進去。
24小時不打烊,閱讀納入夜生活
誠品敦南店在1999年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每年除了上下半年盤點與除夕夜三個晚上,21年來這裡都是燈火通明,以「眾生平等」的姿態接納每一位過路人。
深夜的誠品人並不少,閱讀區的座位坐滿了人,有年輕的學生也有弓著背的老人,有白領也有流浪漢,有附近散步的居民也有慕名而來的旅人。更多人席地而坐,靜靜閱讀,如果睡著了,會被店員輕輕叫醒。
信息流媒體時代,書店確實越來越困難
曾經我們的童年會最喜歡的是去新歡書店......
有幸去過蘇州的誠品書店,還是希望誠品能繼續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