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唄|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2021-01-08 天下網商
讀唄 |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iwangshang / 康倩茹 / 2017-07-19

摘要:誠品書店不僅是一代人心中的文化地標,更是一種現象,改變了不少人對閱讀、生活、乃至自己的看法。那麼,「誠品書店」究竟是如何成為「誠品」的?

編者按:7月18日晚,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病在臺北辭世。在經營誠品書店25年的日子裡,他是怎樣將一家「誠品書店」打造為「誠品」品牌的?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

不少人也許都有相同的疑惑,有了卓越亞馬遜、噹噹、京東這些圖書電商平臺,可以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將喜愛的書放進購物車,去書店還有什麼必要?

誠品的發展歷程也許能給出很好的解答:書店,絕不僅僅是購書的場所,而成為顧客遊覽、徜徉,乃至閒談、聚會的空間。

   回顧誠品的發展歷程,不可忽視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從「誠品書店」到「誠品」的變遷,這一名稱的變化,展現的是書店經營思路及理念的轉折。

這一轉折對於誠品的壯大十分關鍵,從中可以讀出兩種意味:一是從精英化的藝術書店擴張為大眾書店的過程;同時也是從單一的書店到擴展為以書店為核心的綜合性百貨商場、藝文空間的過程。

在2016年7月27日,誠品創立整整一萬天之際,誠品創始人吳清友這樣解釋自己創辦誠品的原因:「當年的我實在沒多想,心念也很單純,就是一個自覺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的個體,想要窮盡己力,為生長的這塊土地播下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種子。」

臺灣有研究者將誠品在1989到1994年的階段稱作人文藝術奠基期,認為這一時期成功塑造了誠品印象:「溫暖的、富人文氣息的書店形象。」這樣的形象在當時的臺北並無二例,誠品因此深入人心。

誠品的商業化轉變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這些曾經讓誠品深入人心的特質,隨著誠品的不斷擴張和發展,也慢慢變成了誠品開拓更大市場的一大局限。最大的問題便是消費群體的受限,當時的誠品將讀者局限在文藝人士,踏入誠品的群體便必然是想要購書的人。而喜愛誠品的大多是高級知識分子,這一群體的人數畢竟有限,書店的發展空間與盈利空間並不大。

尤其當面對商圈高昂的租金,如何在書店品質和利潤之間尋找到平衡點,便成了書店經營者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租金問題確實也曾困擾誠品,1995年,誠品老敦南店因為租金漲價,選擇搬遷到星光人壽大樓。這一事件也被看作誠品發展過程的一大轉折點。

那之後,誠品加大了開拓市場的步伐,研究者將之稱為「深入地區擴張期」。

1995~2004年,誠品書店開始轉變經營模式,在保有圖書質量的同時,開始更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這一時期,誠品以連鎖書店的方式不斷設立新店,將書店開設在人群密集的商圈,吸引消費者。

同時,還採取一系列舉措,讓更多人參與到讀書活動中來,以挖掘潛在消費人群。其中包括在臺大醫院、臺北車站等地開設書店,使人們在排隊等候、住院探病或是旅遊間隙,可以以書為禮、與書做伴。

這也是一個新鮮的舉措,在那時,智慧型手機時代還遠未到來,人們在醫院、車站這些場所常常是無事可做,開設書店便使得書成為人們在這些地方排遣時間的一個選項。此外,這一時期的誠品還致力於舉辦書展等相關活動,吸引更多的讀者閱讀,從而增添書店的人流量,通過增添讀者、引領閱讀風潮的方式擴大自身的顧客群。

 「光開書店,活不了!」

2006年1月1日,誠品信義旗艦店開幕,這是一棟地下兩層,地上六層的大型商場。除了圖書外,衣、食、工藝品應有盡有,且多是獨立設計師品牌的創意產品。誠品將信義店定位為「閱讀與生活的博物館」。吳清友先生在信義旗艦店成立之際,便表示誠品要走的路是「以複合式商場為經營主軸,並朝著文化藝術品牌的路邁進。」誠品信義店是書店百貨商場化的一個標誌與成品。

誠品書店信義店內景

誠品經營策略的轉變其實並非一帆風順,也曾遭受挫折與非議。誠品的一些老讀者無法接受誠品市場化的改變,對書店變為百貨商場感到失望。

吳清友的女兒、現任誠品總經理吳旻潔,在採訪中談到,自己曾問父親:「為什麼我們不開書店就好,要做商場?」當時吳清友回答她:「光開書店,活不了!」這也許道出了書店從業者所共同面臨的窘境。

對書店從業者而言,開書店是一項志業,寄託了他們浪漫的理想與對書的熱愛,書店是書本和思想的集聚地。然而縱然如此,開書店卻也是極端耗費人力、財力的一項事業。尤其是隨著時代發展,在實體書店行業受到網際網路、配送服務的挑戰之時,除了理想之外,書店人更需要擁有與之相匹配的經營手段,維持書店的生存。

吳旻潔也會想,書店不一定要做得很大,書店的規模和影響力並不是直接對應的關係。然而隨著在誠品的時間越來越長,她明白了企業經營是一件開弓沒有回頭箭的事情,比如租約,與許多店鋪的合作關係,這些事情的主動權並不全是書店掌握,必須要不斷地思索,為書店找到存活的路徑。而一味地做精品文化產業,路反而會越走越窄。想通了這些,吳旻潔在誠品發展商場實行複合經營方面,就更堅決了一些。

面對臺灣島內閱讀人口下降的情況,誠品的舉措無疑極大開拓了其產品的受眾面,來到誠品的人並不一定奔著買書而來,人們可以來這裡喝咖啡、買生活創意品、甚至是吃晚餐,這使得潛在消費人群激增。據統計,每年有超過1200萬人次進出誠品信義店。

誠品「生活博物館」的模式也一直延續到今天,如今,敦南店、信義店、松煙店,西門店等等門店都採取這一模式。書店的超級市場化已是誠品發展的一大趨勢。在信義店,圖書面積大概只佔營業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具體而言,書店的百貨商場化有兩個方面表現:一方面,誠品不再單純以書店的面貌出現,而是成為一個綜合休閒場所。顧客進行的是一種體驗式消費可以在這裡買書、購物、喝咖啡、吃飯,也可以聽音樂會、看展覽。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書店區內,也並非純然地書區,而是穿插著各類工藝品,並搭配品茶區,注重不同類產品的搭配銷售。

誠品敦南店內的咖啡館

誠品經營理念的轉向幾乎是收穫立竿見影的成功,在歷經十五年的虧損後,2004年,誠品達到整體盈利,當年的每股盈餘(EPS)達到0.85。據媒體報導,當年盈利的部分來自圖書以外的業務,而一直到2007年,誠品圖書業務才真正開始盈利。誠品轉型後帶來的收益顯而易見,2006年誠品全年營收甚至突破了100億臺幣。現任誠品總經理的吳旻潔並不諱言虧損的過往:「誠品之所以虧損十五年,書店不賺錢是很大的原因。」

誠品自此摸索出自身發展的成熟模式,並在此後不斷擴張,延展自身涉足的領域,卻將自身的經營理念始終貫穿其間。

編輯 / 康倩茹

 

本文節選自藍獅子與考拉看看策劃出版的《一座書店一座城:誠品書店的發展邏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年8月出版。內容有刪減。

相關焦點

  • 被稱為「全球最酷書店」的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
    開一家人文藝術書店是他在三年前就萌生的想法,而直到經歷了一次生死關,他才更加清楚,「自己想做的並不只是一家書店,而是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的場所」。1989年3月12日,第一家誠品(即老敦南店)在臺北仁愛圓環開業。
  • 中國大陸唯一一家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
    蘇州誠品書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於2011年5月27日正式奠基開工,2015年11月25日開業。誠品書店於1989年由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在臺灣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誠品書店的經營之道
    而誠品書店在困境中積極轉變經營模式,將書店與百貨和餐飲融合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夠休閒與娛樂,保留了書店難能可貴的文化氣息。創辦誠品之初,吳清友給誠品書店準備了一筆錢,打算賠5到8年,但沒想到誠品書店一虧損就是15年。雖然誠品創立初期資金方面深陷泥藻,但也有成功之處。
  • 誠品——從一家書店到一處文化旅遊地標
    到2010年,誠品在全臺灣有53家分店,2家兒童館、2家文具館、5家音樂館,年營業額達98億元新臺幣,每年顧客人數達到9千萬人次,被《TIME》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誠品書店租賃上海中心大廈三層場地經營,打造上海最高文化地標。◎誠品模式發展到3.0時代,無需自己拿地建設,轉而成為強勢的包租公,被文化創意的商業地產項目以極低租金引入,將1.0時代的臺北模式得以很好地延續。
  • 有一種旅行叫做在書房裡看風景,誠品書店,中國最美的一家書店!
    誠品書店由吳清友先生於1989年創辦的一家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初衷的複合型書店。誠品書店是吳先生在生病住院期間才下定決心要做的一件事,因為生病期間他一直在思考著這件事情,當然最終的結果就是人生需要知識的滋養!
  • 組圖:夜讀臺北誠品書店
    臺灣的誠品書店,被譽為「可以觸摸到城市靈魂的地方」。它在臺北的夜書店營造出了獨有的「誠品之夜」文化,這個書店甚至成為遊客去臺灣的「文化旅遊景點」。近日,本報記者借赴臺之機,特意在深夜趕赴「誠品」並忠實記錄,與讀者分享——  A  一個「不是書店」的地方  如今,全球的實體書店都在電子閱讀的大潮中風雨飄搖,很多歷史悠久的書店瀕於倒閉的邊緣。而臺灣的誠品書店卻是這個潮流中的「奇葩」,它不但堅挺甚至還在持續擴張版圖。
  • 後吳清友時代:誠品或從「書店」淪為「百貨公司」?
    「怕死後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的吳清友,想創立一個永恆的事業,於是在1989年創辦誠品書店。   從1989年到2000年,誠品總共開店39家,尤其在96年到2000年更是積極擴張,每年平均開店5至6家,而在2000年更開了11家新店。進入新世紀之初,誠品已經從一個另類姿態的精英成為臺灣最有影響力的書店通路(1999年,誠品敦南店成為二十四小時書店,是全球第一家)。
  • 誠品書店吳清友:「連鎖而不複製」的書店如何經營?
    虧損15 年   誠品真正扭虧為盈,就是從依託書籍銷售模式,轉向「百貨公司」模式開始。   1989年,吳清友與雄獅美術藝術專門店的負責人廖美立一起,在臺北敦化南路創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一家浪漫的書店。廖美立曾透露,誠品第一家店的首月營業額只有60萬元新臺幣,但到了當年年底,年銷售額就突破了1000萬元新臺幣。
  • 誠品書店,用15年的虧損,換來了一套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
    作者 | 簡一來源 | 創業投資家誠品書店,英文名Eslite,這一單詞取自古希臘語,同英文Elite,譯為精英。創始人吳清友和他的誠品書店,詮釋著「精英」的含義。01:一家「傳統書店」,但非「傳統」書店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在中國臺灣省臺北市建成,目前,誠品書店已走過30年的發展歷程。
  • 誠品書店創始人去世 這家書店為何一再與杭州擦肩而過
    因心臟病創立誠品書店 連續虧損15年從臺北工專畢業後,吳清友進入到一家專賣飯店餐廚設備的公司做業務員。31歲時,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收購了該公司的全部股權。從小就喜歡看書的他,覺得書店的事業符合理想,於是就創立了誠品書店。「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在成立之初,誠品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書籍來源偏向進口和外文雜誌,購書環境精緻而講求品味。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結合書店與商場,成功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並且力爭每一家誠品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生前演講:我與誠品書店的25年
    1980年代左右,我經營一家小公司時,讀到一本《靈機實務》。通常,公司做年度計劃都會沿用去年業績,但這本書講了一個新的概念:當你做一個新計劃,可不可以把一切想法歸零再去考慮呢?它讓我自問兩個問題:一、不做原來的行業,我做什麼?第二,生命歸零,我又期待什麼?我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而手術在當時是很危險的。這就逼迫我思考生命的問題,重啟了一段旅程。
  • 36氪領讀 | 誠品時光:一個人,一家書店,一本書
    ——吳清友因自身深受閱讀的啟發,吳清友早在35歲就有個開人文藝術書店的夢想。1988年在倫敦的經歷和體會,使他決定將買藝術品的錢轉換成開畫廊的資金,希望讓更多的華人藝術家被看見。書店和畫廊的心願在吳清友心中有了交集,加上自小敏銳的空間直覺和美感,逐步實現成為誠品書店的樣貌。
  • 誠品書店:被《時代》評選為亞洲最佳的書店
    創辦人的話誠品是這個社會時空環境下的集體創作。決定從事人文、藝術專業書店的經營,不是一份衝動,也不敢以推廣人文、藝術為使命自居,而是生命歷程中,用心而切身的體驗後,油然而生的一項決定。文化風景誠品書店已經成為臺灣的文化景點,許多國際旅人去臺灣為的只是去一趟誠品。在誠品敦南店經常可以聽到廣東話在空氣中飄蕩;前新加坡都市發展局局長劉太格,每到臺北就到誠品買書;臺灣觀光局在香港的電視廣告,還加插了誠品書店的片斷。
  • 誠品書店的「奇蹟」
    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敬神明,每年元旦子時一到,要將上等茶葉或新沏的茶水置於祭桌,以敬神明:二敬祖宗,從元旦到元宵,按祖宗人數每人供奉清茶、敬尊長,春節,由新進門的媳婦泡茶,向尊長敬茶:四敬良友,平時準備多種好茶,視客人喜好湖上,表示待客周全真誠。以茶代酒敬迎賓客成為臺灣人民的基本禮儀。除此以外,茶還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
    北京晨報綜合消息 前晚,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為心臟舊疾突發在臺北猝逝,終年67歲。據悉,吳清友本計劃20日出席首本品牌專書《誠品時光》新書發布會,但18日晚間7點多突然病發被送往醫院就診,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1988年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生前在香港、臺灣一共進行過3次大手術。醫生推測去世原因和他的心臟病史有關。
  • 落幕中的「誠品書店」
    消息一出,網友們又是一片唏噓,有人嘆息今年實體書店的生存不易,有人分析誠品在深圳「水土不服」的原因。誠品董事長吳旻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20年上半年誠品關閉了6家門店,下半年還會再關1至2家。《時代》雜誌亞洲版曾在2004年就將誠品選為「亞洲之最」的最佳書店:「誠品不但藏書豐富,店裡播放古典音樂營造出來的輕鬆氣氛,讓半夜買書的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待到天亮了。」但在今天,誠品卻迎來了陸續的關店潮。
  • 誠品書店是怎樣盈利的?
    2016年7月27日,誠品迎來開業第1萬天,回顧一路以來的發展,吳清友當時發表致詞時,言談中卻是帶著哽咽。他說,「在賠錢的日子裡,很多時刻,我是坐在敦南店內咖啡館的角落,看著讀者臉上充滿從容、溫暖、喜悅、快樂進出」,而這樣的容顏,為他帶來正面能量,是他能夠繼續走下去的動力。「誠品」一名源自古希臘文eslite,意指精英。
  • 創始人吳清友已逝,誠品書店的理想可還在?
    廖美立曾在接受《21CBR》採訪時,回憶起與吳清友的第一次相遇,那時事業有成的吳清友已是一名收藏家,他到廖美立工作的雄獅美術藝術書店買了一本日本雕塑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畫冊。「我記得那本畫冊挺貴的,我幫他結完帳後,他突然說,小姐,你頭頂上的天花板有蜘蛛網。」廖美立說,那是1988年,幾次來往後,吳清友告訴廖美立,自己想開一家藝術書店和畫廊,詢問她是否有興趣協助。
  • 臺北誠品,永不打烊的書店
    可是我並沒有一點睡意,也許是因為明天就要離開這裡飛回北京而捨不得走的原因吧,於是我來到了這個在臺北24小時都不打烊的地方---誠品敦南書店。誠品是臺灣最著名的大型連鎖書店,在臺灣共有53家分店,誠品書店中的書種類非常多,主要以「人文、藝術、生活、創意」為主,書店每年都會舉辦超過600場的展覽和演講,誠品書店也被世界知名的《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從此這裡成為了全臺灣乃至世界級的文化地標。
  • 誠品書店,它讓臺北發了光.
    誠品書店自1989年在臺北成立以來,到目前為止,在全球已開設60家分店,其中最大的信義旗艦店擁有45000平方米的龐大面積,每年吸引超過1200萬人次到訪,成為了臺北的文化地標或許你會問,為什麼一家書店可以做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