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在家,就在誠品。你不在誠品,就在往誠品的路上」。
如今到臺灣的遊客,一定會去誠品書店,感受臺北的文藝氛圍。
臺灣流行個說法:「如果說世界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就是臺北的文化地標。」可見誠品在臺灣的地位啦!
2004年,誠品敦南店獲《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並且在 2015 年被 CNN 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全球入選的 17 間書店之一。
創始人吳清友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說,「誠品書店一開始不是為了要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所以會從人、空間、活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但這個時代,實體書店光是賣書註定是掙不到什麼錢的。
就算是誠品書店,也是賠了15年的錢,直到2006年才終於扭虧為盈。
誠品銅香港鑼灣店-總面積超過4萬平方英尺
吳清友摸索出了一套聰明的做法:讓誠品當「二房東」,除了書店本身的一萬平方米之外,三萬平方米作為商場,全都租出去給其他品牌。由於誠品是人潮的代名詞,時尚精品店和高端餐廳都樂於與誠品作伴。
誠品蘇州店
這時候,書店的收入主要在三部分:
賣書、商場、餐飲 ,而商場才是盈利的主要來源,賣書金額僅佔三成。
誠品創始人吳清友
誠品創始人吳清友曾說,「書店是供人閱讀的一個空間,人在閱讀的時候是最從容的,最容易展現自我和本我的。對誠品而言,就是讓人實現作為個體的價值。所以,最奧妙最精彩的永遠不是建築,也不是書,而是書店裡的人,人內在的心靈。誠品書店,承載著我們太多對文化的渴望。」
正是這份渴望,使得很多人把誠品書店
當作繁華都市生活中一個自我療愈、洗滌的小天地。
站在商業角度,定位精確,營銷賣點圍繞中心的書店能不火嗎?
站在情懷角度,一個城市,有這樣的書店,還能不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