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是教師節了,提前祝所有的老師、教育戰線的所有工作人員節日快樂。
經歷了三年新區生活的雄安人,已經逐漸達成高度共識,大家對教育的重視前所未有。群眾重視起來了,對政府部門的一舉一動就會格外關注。這樣的背景,其實特別利於雄安教育大發展,因為家長和學校的目標高度契合,很容易形成合力。
但也要看到,這樣的背景下如果還搞不好,同樣也容易引發民怨:我想要的你給不了,你應該給的你辦不到,矛盾就會爆發。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關鍵就在於我們在這個時代裡怎麼做和做什麼。
必須承認,新區對三縣的教育問題是高度重視的。新區成立不久,就提出了三年提升計劃,包括外援幫扶本地等一系列提升三縣教育的舉措陸續推出。
三年即將到期,成績很多,但問題也仍然還有不少。這裡邊有教育自身「慢熟」的規律性問題,同樣也有執行過程中體制機制問題、行動不果敢、效率低下等問題。
此前我走訪了一些學校,也聽到了一些家長的訴求,我想在教師節的鮮花和掌聲投射過來之前,我先做個惡人,潑潑這盆冷水——我們必須看到,成績是有,但我們的教育發展離三縣群眾的期望還有差距,需要各方面拿出更大勇氣和支撐。
我只說三個關鍵的老大難問題,希望相關方面能夠下大力氣首先解決這些難題:
1、教師不夠用的問題。
在邏輯上,解決這個問題是很簡單的,教師不夠那就招唄。如果事情都是這麼單純,世上哪還有矛盾。
這幾年,各校招聘教師應該說並不難。但凡有招聘,報名者眾,其中不乏專業方面的佼佼者。但是,我又要說但是了,但是能夠最終留下來的,太少了。
有的同學被錄用了,報到的時候不來了;有的同學來了,過了很短時間就離開了……
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來,至少這三個原因是「禍首」:
其一,年輕人抱著一腔熱血,帶著對「雄安新區」四個字的無限憧憬來了,可一到崗會發現,不少學校的理念還是小縣城小鄉鎮時候的原始狀態,這種失落感越積越濃,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只能拂袖而去。
其二,一些學校的教學氛圍並不濃厚,甚至不正常。新教師到崗之後,很難融入本地人的圈層,工作時還好,一下班別人都回家了,只剩了自己,雖然有的學校後勤安排的很用心,但精神苦悶難以消解。
其三,工資待遇確實沒有競爭力。當上述兩個方面襲上心頭,如果工資足夠有誘惑力,也還有留守的支撐;但目前的工資水平,反倒成了促使他們離開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些學校優秀教師匱乏,美術體育等「副科」老師更是捉襟見肘,但眼下的招聘,無論軟硬條件,都並不能和我們的需求匹配。
我們缺老師,卻又拿不出相應的條件招來且留下好老師,這個問題需要深刻反思。農村有一句很現實的話: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又要好又要巧,又要驢兒不吃草,怎麼可能?
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作用無可替代。我們連教師都補不齊,還遑論其他?
代課教師也好,頂崗教師也罷,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讓人家幹活兒,就要給人家身份,名不正則言不順,一步掩著一步走,身後留下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大。
同時,我們鼓勵當地孩子留下來,不能僅靠政策等行政手段,要拿出讓人留下的真東西,至少讓人看到真東西即將出現的希望啊!
2、學校不夠使的問題。
今年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幼兒園入園異常困難。國家放開了二胎政策,孩子多了,但我們的教學設施卻沒能跟上。幼兒園還是那麼多,多出來的幼兒去哪呢?
此外,高中校在不同區域也存在一桌難求的現象。早些年,鄉鎮企業發達,很多孩子初中畢業就不念了,去個企業上班也能掙幾千塊。現在企業發展出現困境,這條路被堵死了;與此同時,人們不斷獲取信息和觀察周邊,確實發現只讀到初中已經遠遠不夠,讓孩子上高中已成為家長們的首選。
再加上雄安新區本身的魅力,都想讓孩子將來考個大學,然後回到雄安,守家在地謀個差事。
上述各種因素疊加,讓高中學校炙手可熱。
另外,今年一個特殊情況是,「搖號」首次出現,這讓優質初中校也變得非常緊俏。很多孩子不得不早早告別父母,跑到外地去求學。
教育事業中,學校是基礎的基礎。沒有學校,孩子們去哪兒?在班容量上,始終在要求小班額,但為什麼直到今年都解決不了,依然六七十個學生往裡裝?缺學校啊同志們。
能解決嗎,我認為能。即使是因為種種原因,資本進不來,地批不了,我們自己其實也可以變通著來。有些企業的廠房就那麼閒置著,我們能否把它租過來快速升級改造變成學校呢?空殼企業也得到了租金,更多雄安孩子也有了去處,還不違背種種規劃建設,何不一試?
如果全部另起爐灶有羈絆,是不是可以把它們變成現有學校的分校、分園?
3、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幾年前反覆寫過。在雄縣、容城、安新,縣城學校和鄉鎮及農村學校間的差距太大了。人們削尖了腦袋、求爺爺告奶奶往縣城學校鑽,不是人家家長們勢力眼,實在是他身邊的學校難以接受啊。
早在2017年我就寫道,北京也好石家莊也好,一對一幫扶,不能只局限在縣城層面,還應該下探、深鑽,把農村和鄉鎮的學校幫一幫,帶一帶,把相關資源往農村傾斜一下,讓三縣教育普遍意義上整體提升,不能讓「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這樣的話,農村孩子也有了身邊可去的地方,縣城的學位緊張也可得到緩解,師資在農村和縣城之間流動也就逐漸具備了條件,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一個現實情況是,三縣房子已經凍結了3年多,房子不能買了,縣城學校劃片招生的話,只要房子依然凍結下去,尚在農村居住的孩子就永遠到不了那個片區,這也是一個眼下不可改變的現實情況。因此,在這種大政策背景下,更應該大力發展農村和鄉鎮學校,把這裡提升起來,政策的影響就會降到最低。
往小了說,教育連著千家萬戶,是當下孩子們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往大了說,教育關乎雄安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而扼住這個問題咽喉的,至少是上述三個方面的因素。
所以,想方設法解決校舍問題;捨得出錢出力出編制招來好教師好校長;願意雪中送炭,把底子薄、氛圍差、理念舊的農村和鄉鎮學校提升起來,我想雄安教育能成功大半,至少具備了飛躍的先決條件。
事在人為。「沒有抓不好的教育,只有不想抓好教育的心」。感謝雄安新區及三縣教育戰線上所有為孩子們的前途命運操勞和奔波的人們,千萬不要因為一點點小成績就忙著四處宣傳,我們離雄安人的期望還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這個教師節,當作一次歸零的起點吧,緊咬牙關揚帆上路,群眾滿意才到岸邊!
各位師長,節日快樂!
猜你還想看下邊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