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從肚子發出的聲音來自於腸胃內容氣體、液體的「碰撞」。所以,當人飢餓時,胃缺乏食物、空有氣體和胃液時,蠕動增強,就容易產生這種聲音。當腸管蠕動時,也會產生咕嚕聲,屬生理現象,稱之為「腸鳴音」。
每分鐘內,腸鳴音出現4~5次為正常,聲音較和緩,很少會被旁人聽見。與胃發出咕嚕聲不同,腸鳴音一般可在臍周聞及;因胃腸道症狀就診時,醫生一般會藉助聽診器進行腸鳴音檢查。腸鳴音反映了腸道功能的正常與否,若腸鳴音超過每分鐘10次,或音調高亢(不藉助聽診器也可聞及),則屬於腸鳴音亢進。若腸鳴音減少,甚至幾分鐘才能聽見1次,則是腸道功能減弱。
腸是容納飲食物的「管道」,但並非完全靜止的。腸道的蠕動推動氣體、液體的運輸,蠕動越強,發出的聲音越頻繁。飯後腸鳴音易頻繁出現,因攝入食物會使胃腸蠕動加強;若吃了不宜消化的食物,也會有腸鳴音一時亢進的症狀;攝入含氣食物越多,腸鳴音也會越頻繁,如碳酸飲料;嚼食口香糖或在風大的室外吃東西,也會導致食入胃腸的空氣增多,一般在排氣後會好轉。
緊張、焦慮等情緒刺激,也會導致腸蠕動加快,出現腸鳴音亢進的情況。
腸內氣體除了從外界來,也可能是因腸內菌群失調,細菌在腸道內產生的。若腸鳴音亢進伴有腹痛、腹瀉,甚至便血時,需考慮急性炎症、消化道出血等疾病可能。與此同時,長期的腸鳴音亢進,伴其他消化道症狀(如腹痛、排便異常等)可能是腸癌的前兆。所以,當您的肚子突然唱了個高調,或是頻繁地發出令人尷尬的聲音,建議去醫院就診,看是不是腸道出了問題。
不僅肚子唱起歌來是病,總是悄無聲息時也是病。腸鳴音的頻率降低或聲音消失,提示腸道蠕動減慢。腸道蠕動是在消化、吸收食物,把殘渣排出體外的過程。腸鳴音減慢、腸蠕動減慢,就有可能出現消化不良、便秘等胃腸動力不足的症狀。這種情況多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多食用粗纖維的食物、多運動有助於增強腸蠕動,改善便秘。管道一通,正常的腸鳴音就會恢復。
當腸道這個「管道」堵死了,出現完全性腸梗阻時,腸鳴音會消失,伴停止排便、排氣。腸梗阻是外科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危險性較高。此外,當出現腸麻痺時,腸道蠕動消失,腸內容物停滯不前,腸鳴音也會消失。一般腹部手術後1~3天內,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腸麻痺,排氣後提示腸道功能恢復。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食入寒涼之物、感受溼熱之邪等均有可能是導致腸鳴的原因,而腸鳴也並是單一存在的症狀,一般都和腹脹、腹痛、洩瀉分不開。
既是消化系統的症狀,治療、調護也要從胃腸道入手。一般腸鳴音出現異常時,其他消化系統的症狀早已出現,積極就醫,治療相關疾病即可。
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些針對消化不良導致的腸鳴音亢進以及胃腸蠕動減慢出現的腸鳴音消失的穴位按摩手法。
取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公孫穴、太白穴、天樞穴。
手法:以掌擦法推擦以上背俞穴(從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位置向下推擦至第4腰椎棘突下),以體表透熱為度。再點揉公孫穴、太白穴、天樞穴,每穴100~200次,以產生酸脹感為度。每天2次。
適宜人群:因生冷飲食所致腹痛、腸鳴者。
取穴:足三裡穴、關元穴、氣海穴、公孫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
手法:點揉以上穴位,每穴100~200次,以產生酸脹感為度。可用灸法。
適宜人群:食後腹脹,有消化不良症狀者。
取穴:天樞穴、水道穴、大橫穴。
手法:先順時針摩腹,以自覺腸道蠕動增強為度。以拇指或食指、中指點按天樞穴、水道穴、大橫穴,每穴100~200次。
適宜人群:氣機鬱滯導致的大便不通、腸鳴音減弱者。
上面文章中提到穴位按摩,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擾,看到文章中的穴位療法,但不知道這個穴位到底在哪?別著急,小編給大家介紹一本權威的針灸穴位使用詳解——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掃碼試讀電子書
本書對最新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部位》中的腧穴定位進行詳細而又創新的論述。大部分穴位除」國標定位「外,還有「其他定位」精選針灸類書籍的不同定位方法或不同描述,並在「詳解」的「取穴指南」中加以詳細比較和點評,使讀者對穴位的定位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在「主治歸納」對穴位的主治功能進行了系統、科學的分類。
因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庫房升級,9月24日-10月8日期間在「中醫書院」下單的紙質圖書,將統一於10月9日起按照訂單順序發貨。如果您急於購書,可前往其他銷售平臺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