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第一份文學雜誌誕生記
1982年,《特區文學》正式面世。
「《特區文學》是上世紀80年代和深圳特區同生同在的文學符號,用文學的形式告訴人們『深圳和深圳人』,這是當年它對深圳的意義,也是我們對它的感情。」今年60多歲的深圳作家張黎明自退休後一直住在惠州一個水庫邊,每天打理瓜果蔬菜,過起清靜的「山居生活」。近日,張黎明接受記者專訪,對於30多年前參與創辦深圳經濟特區第一份文學雜誌的往事,她回憶起來仿若昨天發生的一樣。
1982年春,《特區文學》正式面世,這是深圳經濟特區第一份正式出版發行的大型文學雜誌。張黎明參與雜誌的創刊工作,並當了幾年的編輯,她形容這段初創的歲月是人生「永遠的財富」。
要辦一份特區的文學雜誌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前,只有鮮為人知的文學雜誌《深圳文藝》。特區成立後,張黎明記得,大約1982年,時任深圳市委宣傳部部長李偉彥對她說,一定要辦一份特區的文學雜誌,問她是否願意去當開荒牛。張黎明立即說好,「辦雜誌就辦雜誌,當開荒牛就當開荒牛。」自1979年中回到家鄉深圳後,張黎明已經習慣了這樣那樣的第一次,「開荒」的嘗試對她來說已屬家常便飯。「當時我在深圳特區報,離開初見規模的特區報去開『特區文學』的荒地,不過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和平常。」
《特區文學》的創刊籌備工作由當時掛職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韋丘負責,他住在深圳市文聯,而那時的文聯在舊城區邊上的市文化局內一間不到40平方米的辦公室內辦公。「說去《特區文學》開荒一點不假,《特區文學》比深圳特區報更一無所有,沒有辦公室不說,沒有編輯沒有發行。」張黎明說,她去韋丘的住處也算是編輯部「報到」,見到韋丘借住在當時文化局二樓的一個小房間,其實他的辦公室和住處就用文聯的幾個高柜子隔開。「七八平方米那樣小,胖一點的人都不能轉身。」
除了張黎明,書法家何玉生也加入了創刊團隊。韋丘領著他們上上下下跑,從組稿編稿排版到發行,他都親歷親為,一點也不含糊。一發現好文章就高興得不得了,不但改稿,還寫信給作者。「我們有時也在廣州文德路廣東省作協韋丘的家中『辦公』,那是特區文學的廣州『聯絡站』,從聯繫作者到校對,從他家的客廳到臥室,處處可見特區文學的『辦公』痕跡,為了深圳特區第一份文學雜誌,他貢獻了自己的家。」
1984年達到近17萬發行量
在張黎明的眼中,韋丘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嚴厲的主編。他對稿件處理比誰都嚴格,所有來稿不但要登記還要給作者覆信,第一次說來稿收到了,採用不採用都要第二次覆信,或退稿或告知哪期刊登,第三次寄出樣書,一本書和一篇剪下的刊發稿。有時候大家太忙,他甚至自己親自動手給作者寫信,他說這是對作者的負責。
一本雜誌三個人,組稿審稿排版看大樣,還要聯繫印刷廠,找紙張,那時候的紙張奇缺。對於這段經歷,韋丘生前也曾經撰文回憶介紹道,當年的深圳特區,只有一家外資興辦的彩印廠,印彩色封面沒有問題,可是能印內文的印刷廠卻是一間也沒有。只好到廣州去印。那時還沒有電腦排版,是由排字車間的工人把一個一個鉛字排出條樣,然後由編輯把條樣剪剪貼貼,拼成大樣交回印刷廠拼版。那時只有韋丘一個人會幹這種活,然後又是校對——一校、二校、三校直到終校,他一個人是怎麼也幹不了的,只好動員老伴、兒女來幫忙。韋丘寫道:「創刊號終於面世了,反映還不錯。當然,用現在的要求來看,自然是蹩腳得很。可是讀者絕不會知道,那是我們全家人關著門幹了將近10天才搞出清樣籤字付印的。」
可喜的是,《特區文學》自1982年問世後,發行量也直線上升,在1984年達到近17萬的發行量,並由季刊改為一直發行至今的雙月刊。
通過作品讓讀者了解經濟特區
《特區文學》創刊之時,韋丘就為雜誌的定位提出「必須通過作品來使讀者了解經濟特區」。萬事開頭難,但在深圳市的有關領導和宣傳部大力支持和鼓勵,又有「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政策做後盾,更得到本地、內地和港澳地區以及海外的華文作家和作者的踴躍來稿,給予整個編輯部很大的信心。
《特區文學》還多次舉辦全國性的文學活動,全國各地來參加活動的作家一撥一撥,像王蒙、北島、程乃珊、趙麗宏、周梅森等都來過。
後來,《特區文學》編輯部終於有了自己的房間,通心嶺10棟某單元;又增加了劉起裕和林小丁兩個人,他們起初沒有地方住,條件不怎麼好,可大家幹起活很賣命。「編輯部一出書,要從廣州拉書回來,我們人手不夠,文聯總動員,幾乎可以看見的人都來幫忙,你別以為有多少人,深圳市文聯常務副主席湯洪泰親自帶隊,搞音樂和舞蹈的洪流、顧小玲,還有辦公室的,連書帶人一輛麵包車裝下全文聯。」張黎明介紹說,編輯部有個自封雅號:快樂編輯部。那時候已經有了四五個人,大家從來沒有為小事鬧過矛盾,編輯部充滿笑聲。
作為深圳經濟特區第一份也是唯一公開發行的純文學雜誌,《特區文學》至今已走過38年的歲月。談起它創辦的意義,張黎明不無感慨地說:「《特區文學》無愧是當年深圳靈魂的一張名片。它立足本土,深受深圳人的喜愛。」(記者 魏沛娜)
(責編:劉淞菱、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