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標題下方【愛家暖心屋】→直接關注
「我想,可能是沒感覺了吧。」這是在闊別一周之後,從她口中蹦出來的第一句話,當下的第一個直覺是:啊?騙人的吧?!
「為什麼呢?」我握著她的手,她的手沒有溫度地顫抖。
「不知道。」她低著頭,側過臉。
「所以你是之前就知道了?那你怎麼沒跟我講?」
「我以為,過一陣子會好……」
「那你怎麼一點都不難過?」
「我已經在發現的時候很難過過了……」雖然這樣說,她眼眶還是閃著淚光。
「怎麼辦呢……沒關係,我來想辦法……幾天後再說吧。」當時我年紀還小,心想怎麼可能有解決不了的事情,殊不知與人有關的事情,許多時候不是努力就能解決的。更多的時候,正是因為努力的太多,使自己失去的更多。
她也很累了,雖然內心的疑惑像青藏高原上的牛一樣多,但還是不忍心看到她布滿血絲的眼睛再被眼淚侵襲,默默地送她回去。
那天,我幾乎像是被抽掉神經的牙齒一般,六神無主的搭上計程車。計程車上,我倚著右邊的車窗,很悶,卻哭不出來。司機大哥跟我聊了很多,而我現在唯一記得的,是他的金錢至上論。
「女生都是這樣啦!沒感覺就把你甩了。像現在跟女生出去,我都自掏腰包付錢。一開始幾次還可以,但是這樣裝闊能裝多久?」
「你是大學生,我講這些你應該比我還懂。好好工作,多賺點錢比較實際。」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不符合她的期待,那當初為什麼要跟我在一起?又怎麼會突然「沒感覺」了呢?「沒感覺了」這四個字一說出口,就像是電影「全面啟動」裡的kick一樣,逼迫我去懷疑,原來以前她說的「我愛你」都是錄音,一切只是一場夢境?
從那天開始,我的人生課題就變成:如何處理「沒感覺」
於是我翻遍圖書館所有的哲學書籍,從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到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沒有任何一本在談「為什麼會變得沒感覺?」或者「沒感覺了怎麼辦?」。即使上網搜尋「沒感覺了怎麼辦?」,也找不到滿意的解答。
「傻瓜,哪有哲學家會談這個。」終於在我走到哲學類書架背面的心理學書架,無意間看到一本Sternberg的「愛情三因論」之後,豁然開朗,我笑著對自己如是說。
根據Sternberg提出的理論中,他發現所謂的「感覺」,就是心理學家常說的激情。激情在一開始交往的2~3個月內會飆到最高峰,然後又會急速的下降(她告訴我沒感覺的那天,恰好滿2個月)。雖然如此,Sternberg告訴我們彆氣餒,因為一般而言親密和承諾會隨交往的時間越久,逐漸上升。不過這也是為什麼二個月左右,雙方就開始感覺淡了,而實驗室進行的戀愛實驗,也常是只收六個月以上「穩定交往」的伴侶。
當時我幾乎變成Sternberg的信徒,每天抱著那本書睡覺——直到我看完書的那天才發現:他並沒有告訴我該怎麼辦……當然最後還是分手了。畢竟,當時的我想不出好方法,讓愛回到最初。
雖然幾年前還是傻傻的進了心理系,但總是抱持著「心理學是一門只負責解釋,不負責解決的科學」的心態念下去。然而,又一次「沒感覺而分手」,再次敲痛了我的心扉。
以前可以推拖自己年紀小所以不知該怎麼辦,但為何數年後,念了許多戀愛相關的文章後,還是一樣不知從何「找回感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當初好不容易再次相信的愛情,像手心融化成水的冰,順著感情線滲入沙灘裡。
坊間許多戀愛的書都說我們在戀愛中要「體諒、包容、同理、溝通」,但也沒有一本書告訴我們,要如何找回最初的感覺。幾次下來,你甚至開始懷疑起,是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起源於甜美,但終將幻滅?
為什麼我們要進入一段戀愛關係?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要被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要進入一段戀愛關係?」這是我老闆演講時常常用來開場的一個問題。
許多有關情侶衝突的研究指出,我們在愛情及婚姻關係中經歷的衝突遠大於其他的生活領域;同樣的Downey, Freitas, Michaelis與Khouri也指出,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因為怕被拒絕,透過自證預言的歷程得到了較差的關係質量;Murray與Holmes更發現,許多人在關係一開始都是戴著玫瑰色眼鏡,但僅有部分的人能將這副眼鏡戴到最後;Gottman的許多研究也發現處在痛苦婚姻中的人,比在快樂婚姻中的人平均壽命少四年,他們傷風感冒的機率也高於30%。因此——
■ 如果你談戀愛是為了追求那種甜蜜的感覺,那麼根據Sternberg的說法,你可能要失望了。因為Passion在幾個月後就不復存。
■ 如果你談戀愛是為了結婚,那麼你仍然要失望了。因為根據的Karney 與Bradbury長期追蹤數據顯示,打從結婚的那一刻起,婚姻滿意度就會開始直線下降,生小孩後更糟。
■ 如果你說Karney 與Bradbury研究的是美國人,我們華人比較重感情,跟那些老美不一樣,那麼你還是要失望了。太多的研究都得到與西方研究一致的結果——結婚越久,滿意度越低,第一年變化最劇烈。更悲慘的是,雖然東西方研究都指出在生小孩之後,婚姻滿意度會一直下降(當然剛開始會有短到看不到的蜜月期)可是在出現家務分工之後(這是他們婚姻的轉折點),西方人的婚姻滿意度大抵上都會緩緩地回溫,而我們最多就是維持「低穩定」。
綜合上述,寫論文的時候就可以在文末問一句:「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嗎?」如果你在乎的是婚姻滿意度或關係質量,那麼答案是肯定的。
面對這麼多悲慘的如果,你可能會學梁靜茹說哪有那麼多如果!愛根本沒有如果等等。一位同是讀心理系的郭姓帥哥語重心長的跟我說:「你講得這麼悲觀,誰還要談戀愛啊!」的確,很多時候我們愛得比不愛更痛苦。這也不禁讓我想起簡禎在《水問》裡的一句話:「是不是來自於生的終歸於死,痴守於愛的終將成恨?是不是春到芳菲春將淡,情到深處情轉薄?」於是在痛徹心扉之後,你決定將心上鎖,拒絕再相信愛情。
但若真是如此,人豈不是具有被虐傾向的奇怪動物?明知愛情路艱難,我們卻仍死守著身邊的他,過去的記憶,與那些充滿歡笑淚水的曾經?仍傻傻地在他一次次的背叛之後,還是選擇相信最後可能有改變的契機?仍痴痴地在他狠狠地甩了自己之後,還哭著企盼,卑微地祈求,希冀一切還有轉圜的餘地?仍毅然決然地嫁進對方家裡,勇敢面對難解的婆媳問題?
「如果在一起有1/3的機率會分開,如果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那我們為什麼要結婚?」終於我按耐不住心中像行天宮魚池中鯉魚嘴巴一樣多的問號,舉手問這個問題。
■ 「啊……雖然是這樣說啦,但有鑑於生育率這麼低,我想還是結婚比較好。」謝雨生老師遲疑了一下子之後,做了一個相當生物性的回答,全場婚姻與家庭研究領域的老師先進們都哄堂大笑,但我卻笑不出來。
■ 幸好,更有智慧的答案,是會後朱瑞玲老師的回答:「我們一定是從婚姻與感情中得到了一些什麼。我們又不是傻瓜。」但是,這些「什麼」究竟是「什麼」呢?總不能像村上春樹在每一本書裡面都提到的那個「什麼」一樣,在看完都不知道那是「什麼」吧?
■ 黃維仁博士的答案是:「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
■ 我老闆的答案則是(大概的內容是這樣):人生就這麼匆匆幾十載,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有時候夜闌人靜,你坐下來想一想,這輩子到底有什麼是能留下來的呢?我存在與不存在到底有什麼差別?想著想著就覺得孤獨寂寞起來。但是如果有一個人能一直在你身邊,凝視著你的生活、你的一舉一動、在你孤單寂寞時陪在你身邊,即使有時候他會摔杯子、發脾氣、誤會你,我們仍需要這樣一個人。因為他見證我們,見證我們曾經活過。
■ 黃素菲老師在臺科大的演講也提過:「這也就是為什麼分手那麼痛。當時他說,不論這世界如何崩塌,永遠站在你身邊,支持你,握緊你的手,凝視你的眼,直到最後一顆石頭落下;如今,他不再站在你身邊,他不再凝視你了,而跑去凝視別人了,握別人的手,為別人擋石頭……」
這些老師提及的好處與甜頭,或許多多少少與初始愛得轟轟烈烈的「感覺」有關。但是那些能維持較長關係的人,在乎的不應該「只是感覺」。很多人為了愛情的浪漫糖衣走進鮮花店,交往一段時間後卻發現他的眼神已經不再能讓自己感到觸電;很多人為了帶給彼此幸福走進愛情的殿堂,交往一段時間後卻發現這個殿堂充滿辛苦與悲傷。如果「感覺」就像情人節收到的玫瑰花一樣不能盛開很久,那麼什麼才是我們在愛情裡可以奔的方向?我們又應該在乎什麼?
根據米開朗基羅效應,唯有那些在關係裡漸漸更喜歡自己的人,接納彼此的人,才能走得長久。簡言之,只靠甜蜜激情的愛情卡車,是不能跑很遠的!不論最後是不是還在一起,重要的是自我成長。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發現這篇文章跟大多數市面上的書結論一樣,了無新意,或許你會大聲嚷嚷:
「你騙人,我周遭有許多情侶交往好多年了,他們還不是很甜蜜?」
「我爺爺奶奶都已經八十好幾了,還不是常常摟摟抱抱?」
並不是說長遠的關係與「感覺」無關,而是說除了「感覺」以外,還有更多需要被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更直接地影響兩人關係。舉例而言,卓紋君曾針對華人愛情與婚姻的階段性問題進行回顧,她區分出四個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4~5個問題會影響到親密關係的分與合。其中,不論在前兩階段的吸引力,或後兩階段的性行為多寡,都會影響到兩人的關係。可見「感覺」在現今年輕族群中然扮演一定的地位。
愛家暖心屋,旨在為婚姻、家庭、親子、戀愛、人際關係等方面處於困惑中的人提供一個學習、交流、服務的學習互助平臺。
針對人際關係,青少年成長中的問題,自我形象感和安全感缺乏等方面提供一對一諮詢;自我心靈成長、婚戀情商提升,青少年品格教育等方面培訓。
直接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