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琦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心理諮詢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大量資金開始注入線上心理諮詢平臺,使得有心理諮詢學科背景或沒有專業背景的「創業者」紛紛衝入心理諮詢行業,希望在快車道上分一杯羹。打開軟體,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助理治療師、ACI國際註冊心理諮詢師、情感導師等各種稱謂讓人眼花繚亂,收費也從二三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健康,不僅是身體的健康,心理健康同樣是重要標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愈加重視,對心理健康診療的需求明顯增加,心理諮詢師不再是鮮見的職業,接受心理問診也不再被人看做「精神病」。但是,對於部分病患來說,仍不願或恥於接受心理問診,線上心理診療誕生的意義正在於此。
之前,線上診療多是以電話等形式進行諮詢,醫生則根據情況合理診療或引導鼓勵患者進行面診。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線上諮詢有了更多的方式,這貌似給患者提供了方便,但是和其他醫學類診療一樣,心理診療諮詢也不只是「話聊」,同樣需要結合「望聞問切」。正如線上聊天時,一個微笑表情都能給出不同的解讀,線上心理諮詢因為無法感受到患者當時的表情、肢體語言等,容易造成誤診。因此,線上診療勢必對心理醫生的專業性要求更高。
但是,由於心理諮詢機構在工商部門註冊,無須衛生系統審核,導致心理諮詢行業亂象叢生,你對面的心理醫生或許並沒有執業資質,而只是個「說你想聽」的「大忽悠」。大量湧入的各種心理諮詢平臺正顯示了其中的隱患。誤診、亂收費、拖延諮詢時長、利用患者依賴心理誘導額外消費、討好患者私自讓患者停藥、讓患者亂吃多吃藥等問題時有發生,而這些行為都可能讓心理本就脆弱的患者雪上加霜,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避免心理諮詢變成心靈忽悠,需要有關方面儘快制定相關行業準入標準,明確行業監管部門,細化從業、考核、收費等多項標準,制定監管處罰條例,對不合格註冊機構及從業人員予以取締等處罰,加強監管力度和行業管理。心理醫生是醫生,心理診療的無良庸醫同樣也會治死人。因此,應重視心理診療行業亂象問題,讓公眾能得到合理有效安全的心理諮詢,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來源:黃石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