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是沈複寫給妻子芸娘的絕美情書。從初見的怦然心動到婚後的舉案齊眉;從談詩論畫到賞月弄花,平平淡淡的柴米夫妻,將清貧的日子過成了一首詩。他們遭逢家庭變故,半生坎坷,顛沛流離,卻一直相扶相依,不離不棄。
芸娘病故後,沈復用清麗典雅之筆,作《浮生六記》六卷,以慰生死隔離之相思。
《浮生六記》有著落花流水的時光散漫,庭園夢境的從容靜寂,與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自晚清至今,已流傳一百餘年。
《浮生六記》作者簡介:沈復清代布衣文人、畫家、園藝師。字三白,號梅逸。生於蘇州書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遊幕為生。中年之後家庭頻遭變故,與愛妻芸娘顛沛流離,歷盡坎坷。饑寒交迫中,芸娘病故,沈復悲痛欲絕,後隨友人四處遊幕。
46歲時,他寫下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筆墨之間,纏綿哀婉,真切感人。自光緒四年(1878年)首次刊印,百年來流傳海內外,至今已有兩百多種版本,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
《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特點1、無需古文基礎,也能完全讀懂。一個詩人獻給你的白話版《浮生六記》。
2、本書譯註者系詩人周公度,2016年秋冬兩季,他隱居沈復故裡蘇州,歷時半年將《浮生六記》譯成現代白話版,真正保留古文韻律之美,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3、首次糾正歷年版本中的160處常識性錯誤,新增1306條翔實注釋,融合了豐富系統的人文知識;獲得新水墨畫家張朝暉靈山系列繪畫授權,人氣插畫師堯立為本書繪製5幅精美插圖;為方便您和更多讀者無障礙閱讀,原文全新排版設計,清晰疏朗,精心劃分小篇目,獨創性新增簡潔小標題153則。
4、《浮生六記》問世百年流傳海內,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兩百多種版本並行於世。
5、「此次譯註,所依底本為民國十三年霜楓社版。此版為俞平伯根據光緒四年《獨悟庵叢鈔》版與光緒三十二年《雁來紅叢報》版校勘。同時參考了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幽蘭珍叢』版、中華書局 2015 年苗懷明評註版。」——周公度
6、從一見傾心,舉案齊眉,到不離不棄,睹物思人。沈複比中國文學史中塑造的任何一個男人都更為深情、真實。何況他是一個真真切切存在的人。翻開本書,細雨微風的句子,觸摸可聞的日常,就像此人即在身邊。
7、「我真誠地相信,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地過一輩子,是宇宙間之至美。」——林語堂
書友書蟲的評價對於傳統文化,我一直是特別熱衷。讀了名人傳記《大清首輔張廷玉》,感懷士大夫的家國情懷後,我又迷上了古代知識分子那種純真的愛情,這在當代是很難尋覓的。
《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小說。文章寫得坦率真實。不論是哪一章,都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逍》。
四記穿插相聯,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衝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於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後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饑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芸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遊,聚友,烹餚,興趣昂然,意興飛逸。而後來,終於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芸娘死後,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浮生六記》記錄著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散發著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於當時的社會,體味著世間百態。沈復得雙眼始終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不得不讓讀者「閱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嫻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
於當今的時尚女郎相比,芸娘自是多了一份內涵,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佳人中道悽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芸娘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處處小心翼翼,後來漸漸放鬆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並起並坐,當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閒話。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芸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後來家中有了些閒言,沈母以為芸娘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 芸娘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超然大度的芸娘,獨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就篇幅所佔的比例來說,《浮生六記》應該是快樂、幸福、積極的,這些都應和了我曾經的人生觀:充滿光明的人生。
然而就是那隻佔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記愁」,改變了我的看法。開篇的「閨房記樂」和「閒情記趣」所描寫的夫妻恩愛,歡樂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暢,也再次讓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鬢相磨,親同形影,愛戀之情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這是怎樣的幸福生活!也許就是因為這太快樂,太幸福了,所以當我讀到妻子芸「受責於公」、「失愛於姑」後與作者四處流浪,最終客死異鄉時,我的眼淚無可抑制的流了下來。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誰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嗎?疾病、失去親人、沒有工作·····這並不遙遠,每天都有那麼多人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奔波於各類人才市場。顯然,我的人生觀過於理想化了。對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夠充分,不夠深刻。想來這也是我過去多次失敗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輕視了事情的困難面,過分樂觀,冒冒失失,失敗後又沒有及時總結經驗,只是一味地將過失歸咎於客觀原因,從未檢查過自己的錯誤。
重新打開《浮生六記》,看到「閒情記趣」,再看到「閨房記樂」,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是什麼?痛苦又是什麼?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喜怒樂吧。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的過於膚淺的理解。那麼我能做什麼呢?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慮,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情況。困難挫折破壞了生活的快樂,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戰勝困難,也要盡我們所能幫助他人,為他人創造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