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浮生六記》譯後感

2020-12-13 澎湃新聞

清人沈復在自傳體筆記《浮生六記》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以歡愉始、哀戚終,伉儷情深、生離死別的愛情婚姻悲劇,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名噪一時,俞平伯為此書加標點並作序,林語堂也將其譯成英文,數百年來譽享海內外,後來還被改編成各類戲劇在舞臺上演出。筆者在上世紀末時,曾為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小品叢刊」中的《浮生六記》添加注釋,後該書獲得學界和社會的認可和好評,多年來不斷地重印。今年應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約,增加了白話文翻譯,此書並列入「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註叢書」,以求更加適應現在讀者的閱讀需求。

回觀整個譯作過程,筆者的情感也不由自主地隨著沈復和陳芸愛情婚姻的發展而跌宕起伏:既喜愛陳芸的蘭心蕙質,感動於沈與陳的恩愛繾綣,也唏噓於他倆婚姻的悲憂坎坷,最終則義憤於沈復後期的輕浮浪蕩;然而,在譯竟擱筆的瞬間,湧上心間的,竟然是「這麼恩愛的夫妻竟然不到頭啊」的悲想。從沈復和陳芸的婚姻結局,從無數古人的婚姻悲劇,也從現實社會,從我所敬愛的師長、所親密的同事身上,都看到了這樣活生生的例子。

沈復在《浮生六記》卷一開首,在自述他和陳芸鴻案相莊二十三年時,頗為感慨地道:「獨怪老年夫婦相視如仇者。不知何意?或曰『非如是,焉得白頭偕老哉!』斯言誠然歟?」在後面卷三中,他又自己作答——陳芸去世後的瞬間,他痛定思痛,發出了:「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鑑也。』』這樣鏗鏘而悲切的警語!

再看陳芸,在臨終前也有一番肺腑語:「神仙幾時才能修到,我輩何人敢望神仙耶?強而求之,致幹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擾。」即將邁入陰府的她本能地認識到,她和夫君就是因為過於恩愛,觸犯了造物主,導致情魔的嫉妒,所以被破壞擾亂,以致中途撒手。這番肺腑語,同樣的絕望之至,動人魂魄!

沈復和陳芸雙雙發出這樣絕望的悲情語,固然反映的是他們所處年代婚姻的冷酷,令人讀後唏噓不已。然反觀現代社會,婚姻更是隨著時代的動蕩與變革籠罩上了各種色彩,純而又純的愛情往往不得善終,真正因愛而結合的恩愛夫妻,也往往不能白頭偕老,反而是「打打鬧鬧、磕磕碰碰」的夫妻,可以在婚姻之路上顫顫巍巍地走一輩子,也許,這才符合真正的人的本能,真實的人性。

當代作家周國平在闡述性、愛情、婚姻三者的關係時道:「性是肉體生活,遵循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則。婚姻是社會生活,遵循現實原則」,「婚姻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同一個異性身上把三者統一起來,不讓習以為常麻痺性的誘惑和快樂,不讓瑣碎現實損害愛的激情和理想。」 筆者以為很是切中肯綮,深感我們這一代,身處中外各種思潮觀念激烈變革的時代,波譎雲詭的社會,留給我們美好愛情婚姻的空間,較之沈復所處的時代與社會,似乎更加地狹窄和坎坷;如何才能擺脫種種社會經濟習俗觀念等等的牽絆,使婚姻之途更加寬廣美好?這個難題,是否只有留待歷史老人去解決?——

再回到《浮生六記》,看看男女主角中更令後人憐愛並享譽全球的,是哪位呢?想必眾口一詞,必是女主角陳芸,這個被林語堂譽作「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也曾令無數先賢包括俞平伯、林語堂等文學大家傾倒的女子;林語堂還說:「她只是在我們朋友家中有時遇見有風韻的麗人,因其與夫伉儷情篤,令人盡絕傾慕之念。我們只覺得世上有這樣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願認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來和她夫婦吃中飯,或者當她與她丈夫促膝暢談書畫文學乳腐滷瓜之時,你打瞌睡,她可以來放一條毛毯把你的腳腿蓋上。也許古今各代都有這種女人。不過在芸身上,我們似乎看見這樣賢達的美德特別齊全,一生中不可多得。」這樣極度的讚美,是否有些過譽了呢?

父親金性堯曾在為古籍社「明清小品叢刊」《浮生六記(外三種)》所作前言中,明確指出:「林先生把陳芸包裝得太時髦了。」還說:「如果陳芸果真像林先生所想像的那樣,她臨終時也不會說出懺悔性的話。」父親隨後指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必須步步為營,不能左顧右盼,小夫妻的恩愛未必象徵幸福,往往成為遭忌之由。陳芸本人在人事的處理上,也有失當之處,細觀全書自明。為三白納妾一舉更是庸人自擾,後人未必會覺得她大方寬容。」父親是和俞平伯、林語堂同時代的人,也切身感受過大家庭弊害的滋味,他在耄耋之年所發的這番感慨,也當是他的由衷之言了。

誠然,《浮生六記》中,沈復將尋常平民生活過得既有情調又有意味,王安憶雲其「民間亦是有著生動活潑的男歡女愛」;林語堂指出他們夫婦生活的特點是「善處憂患的活潑快樂」, 俞平伯說它:「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我想,這也是《浮生六記》多年來受到推崇精細雅致生活的青年讀者歡迎的原因吧,卷一、二中沈復和陳芸的閨房語錄以及捕蟲插花郊遊等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寫,定是給如今崇尚傳統文化的年輕一代倍添一分閒情雅興的嚮往呢!

此外,《浮生六記》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字魅力,俞平伯言其「情思筆致極旖旎宛轉而又極真率簡易」,因此我在翻譯此書時,儘量做到對於原文的「信達雅」,尤其是沈復文字本身就頗為清新真率,兼之因是對自己一生繾綣愛情悲劇的回顧,有很多表達情感的語氣詞,因此我也儘可能地在白話翻譯中「同聲」表述,以保持原文的風味情調,同時也想略顯作為女性譯者的文字個性,希望讀者,尤其是年輕的女性讀者朋友喜歡,從而在眾多的《浮生六記》譯註本中獨樹一幟。是否只是我的奢望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讀一本書|《浮生六記》摘抄語錄
    3、情之所鍾,雖醜不嫌。4、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5、酒瓶既罄,各採野菊插滿雙鬢。6、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7、雖嘆其才思雋秀,竊恐其福澤不深。8、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矣。9、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10、庭中有木犀一株,清香撩人。
  • 《浮生六記》33句名言,出自肺腑感人至深
    《浮生六記》是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在清代筆記體文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據其所著的《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子陳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願意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但因封建禮教的壓迫和貧苦生活的磨難,理想終未實現,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妻死後,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後情況不明。該書的特點在於真純率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造性。在書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筆調敘了夫妻閨房之樂,寫出了夫妻間至誠至愛的真情。
  • 胡歌和汪涵都力推的《浮生六記》,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而這樣以公道護妻子,妻子亦知書明理,不畏清貧的愛情,無非是沈復窮極一生所著書《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創作的自傳體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四卷,後兩卷已失傳。該書最令人難忘處非《閨房記樂》莫屬,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沈復與妻子芸自幼相識,兩情相悅。
  • 《浮生六記》12句經典語錄,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
    汪涵和胡歌曾推薦過一本書,叫《浮生六記》。「浮生」二字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篇駢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字三白,生於乾隆年間,這本書是他大半生的回憶錄。書中主要記錄了他和妻子芸娘兩人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 《浮生六記》經典的10句話:「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清朝時期,有一位落魄的文人,用自己的病榻時光寫下了一部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浮生六記》。這本書被稱為「晚清小紅樓夢」,沈復以純樸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動人。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 《浮生六記》驚豔的10句話:餘生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所著的自傳體散文。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 《浮生六記》中的經典美句
    3、情之所鍾,雖醜不嫌。4、靜室焚香,閒中雅趣。5、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6、酒瓶既罄,各採野菊插滿雙鬢。7、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12、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13、芸則拔釵沽酒,不動聲色,良辰美景,不放輕過。14、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
  • 玉山:沈復《浮生六記》——娶了從小就喜歡的那個人,卻說恩愛夫妻...
    沈復《浮生六記》,記述自己二十多年婚姻生活,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縱使不是孤品,也算個異數。 一、有多嬌媚:一縷情絲搖人魂魄 卷一《閨房記樂》裡記述,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沈復陳芸新婚大喜。
  • 浮生六記
    芸娘病故後,沈復用清麗典雅之筆,作《浮生六記》六卷,以慰生死隔離之相思。《浮生六記》有著落花流水的時光散漫,庭園夢境的從容靜寂,與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自晚清至今,已流傳一百餘年。《浮生六記》作者簡介:沈復清代布衣文人、畫家、園藝師。字三白,號梅逸。生於蘇州書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遊幕為生。中年之後家庭頻遭變故,與愛妻芸娘顛沛流離,歷盡坎坷。
  • 浮生六記,浮生若夢
    讀《浮生六記》,一千個人大抵便有一千種感受。買下這本《浮生六記》的同時,還買了幾本明清小品文,諸如《板橋雜記》《幽夢影》《小窗幽記》,但是,最先看的是《浮生六記》。它被很多名人作家推崇,都說是一本可錯過的好書。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它曾散落坊間,如同它的作者般,一度顛沛流離。
  • 讀《浮生六記》:浮生難得是清歡
    如果以六篇筆記來囊括你的一生,你會選擇哪六件事?起初買這本書的緣由,是在封面上的一句話「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曾過於執迷眼前之事,徒增煩惱,嚮往古時文人瀟灑不羈的心境,揮筆間洞悉人生百態。何為浮生,古代老莊學派認為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為浮生。清代乾隆年間,文人沈復離家漫遊,所著《浮生六記》,在遊歷期間,追思過往,記錄生活。淺顯的比喻,就像在看清代文人的朋友圈,看他夫妻舉案齊眉,插花品茗,遊歷人間。文章的基調大多是閒情逸緻,對妻子早逝的緬懷,讓人既心疼又欣慰,即便命途多舛,依然可見文人的胸襟與見地。
  • 《浮生六記》:「浮生」短促如斯,卻有著自在自為的藝術美感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何為「浮生」?按照《莊子》的解讀,虛空不定,任意漂浮的人生為「浮生」。一旦漂浮不再,回歸靜止不動的狀態,便是浮生的終結和死亡的降臨。因此,生命在於運動,確乎有它存在的道理。然而,李白又說:「浮生若夢」。夢,虛無縹緲,亦真亦幻,短促而回味無窮。
  • 《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竟然是個渣男!網友驚訝:真讓人意想不到
    若你初讀《浮生六記》,你會欣喜於那清新的文筆,平淡細膩的敘事中見出真摯的情感,感嘆沈復何以能夠抓住生活中那麼多的細節,尤其是那些觸動人心的細節,越讀越喜愛裡面的人物,嚮往清代人的生活——活潑、灑脫,充滿情趣的生活。
  • 《浮生六記》:一部殘書迷倒了魯迅、陳寅恪等文化大家
    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偶然發現了一本名為《浮生六記》的書稿,只有四卷,雖為殘稿,卻心喜不已,隨後他把書稿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浮生六記》篇幅不過四萬字,卻無法用"有趣"、"精緻"、"傷感"將其簡單概括。《浮生六記》共包括六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但《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已失傳,今僅存其餘四記。
  • 沈復:《浮生六記》
    對於外人而言,則天然性的易得人的好感,或者好感不多時,惡感亦不至於多。又則本身性情溫和,易於沉浸在柔軟的生活氛圍裡,不大執著。遇事時,多由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大責怪別人。這後一種優點本來極好,但也很有可能就造成了其生活中悲劇的一面,因其不能促使沈復為立身創業而有所激勵和敦促。末則通詩書,且於情懷靈性上有獨立的認識見解,並不易為沈復的精神所俘虜,有一種現代女性自尊自立自強的時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