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相聲很少人喜歡聽,學相聲的演員能夠獲得的收入也是非常有限的,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郭德綱的生活甚至是連溫飽都無法解決,最慘的時候,連生病都沒有錢能夠去購藥。現在說起德雲社與郭德綱,想必沒有人不認識的,作為身價幾十億的相聲皇帝,郭德綱的成功並不是隨便得來的,曾經的窮小子之所以能夠成功,背後的關鍵要素自然是很多的。
郭德綱一路以來的刻苦練習,才有這麼紮實的基本功,其實不管是在哪個行業,想要成功都不是憑藉運氣,更多的是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與堅持。
喜歡郭德綱的相聲,也佩服他滿腹詩書的文才,視專業為生命的執著。他有坦誠的做人原則,也有道德底線和良知。這些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中,在魚龍混雜的文藝圈中還是比較難得的。
郭德綱遠大的商業格局非同一般,一如既往的傲世天下,剩下記者在風中凌亂。其實,郭德綱的百萬雄兵,不僅僅是雄心壯志,還有生活閱歷和一身「江湖氣」。
郭德綱之所以能功成名就,源於3個因素:
1、 從小就熱愛相聲,有種使命感。如同他在《過得剛好》裡說的,"相聲對於我來說就是我的生命"。
2、 自身專業能力過硬,善於抓住機遇。郭德綱曾經接受一次採訪時說,"我們這行沒有一夜成名,憑的都是真功夫。"在郭德綱成大腕兒的道路上遇到很多貴人,而他也積極抓住人家拋過來的橄欖枝。
3、相聲雖然是傳統行業,但郭德綱的思維卻不傳統,他深深懂得品牌營銷的道理。
當年23歲的郭德綱帶著對相聲這門藝術的熱愛與敬佩創辦了北京德雲社,讓更多的觀眾朋友們在他的相聲作品中獲得了歡樂,他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相聲的二次改革與復興。
郭德綱一路走來全憑自己對相聲的熱愛和堅持。之後他將自己的一路故事寫於《過得剛好》這本書中。
《過得剛好》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同於舞臺上生活中的郭德綱。文中一些心路歷程,人生思考、相聲感悟、華麗詩詞、文言典故、幽默風趣的段子、妙語連珠的金句等等,都帶著極其鮮明獨特的郭式風格,「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用在這裡也是恰到好處的。腹中無墨何來段子、包袱?沒有人是可以隨便成功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正所謂三分憑能耐,六分拼運氣,一分貴人扶持。
《過得剛好》是郭德綱目前唯一一本親筆自傳,書中記錄了郭德綱從業以來的心理路程以及對人生、相聲藝術、生活的感悟與思考,行文冷靜,經典的郭氏幽默寫下的文字讓人捧腹大笑過後又陷入沉思。
如果你對相聲感興趣,想了解郭德綱以及德雲社一路走來經歷的雨雪風霜,不妨在書中與郭老一會,品相聲,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