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趙丹/文 見習記者 孫凱傑/圖
對於河南鄭州的張廣兵、魏興江、王戰勝來說,2020年最難忘的經歷就是120平的抗癌共享廚房成為新聞焦點,猛獁新聞·東方今報也曾深度報導,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抗癌廚房之後的發展與變化——曾被迫閉店,優化後重新開門迎客,繼續為患癌病人帶去便利。
2021年1月,120平的空間還是熟悉的感覺,溫情故事繼續上演。三位合伙人說了,春節期間不打烊,哪怕只有一位顧客!
硬體設施略有優化,120平空間溫情繼續
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2021年1月6日,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再次重訪鄭州版抗癌共享廚房,感覺親切如初。
120平空間裡,鍋碗瓢盆叮叮噹噹作響,蔥姜、油鹽醬醋一字排開,掂著菜、麵條、排骨的顧客相安無事,各自忙著給住院的親屬炒菜、燉湯。
廚房從2020年7月開門距今已半年有餘,也有了新變化。「牆面貼了瓷磚,加了隔板,線路也調整的更安全。」三位合伙人之一魏興江一大早就到店忙活,邊掃地邊介紹。
上午九點多,店裡已經陸續上人。
河南駐馬店的曹先生,拎著三十多塊的排骨走進來,要給媳婦燉湯。 「媳婦在腫瘤醫院住院一周了,明天手術,術後要飲食清淡,所以提前給她做點排骨湯喝。」
曹先生用不慣工具,店內合伙人張廣兵麻溜的幫他給排骨焯水,放進砂鍋,「來點枸杞、紅棗吧?」然後放上一點點鹽提味。
排骨在砂鍋裡「咕嘟咕嘟」燉著。曹先生擇一小把香菜。平時和媳婦在家誰做飯多?他一聽這問題「噗呲」笑出聲:「誰有空誰做。」擇好菜,給媳婦蒸了一小塊紅蘿蔔和山藥。
老家河南濟源的54歲的劉阿姨在角落裡找口鍋,小心翼翼拿出提前包好的餃子。她愛人在省人民醫院住院已有四個半月,做了大手術,醫生交代每天少食多餐。「就跟人家坐月子似的,一天六頓。」劉阿姨說。為了省錢,她就經常步行到共享廚房做麵條、炒菜,夠倆人吃。
1月5日,劉阿姨的愛人說想吃餃子,她就提前在出租屋盤餡包好,帶到廚房煮。「外面的餃子他不吃,就想吃我包的大蔥肉餡餃子。」
劉阿姨看著鍋,讓餃子在鍋裡滾兩滾,才盛出來裝好。臨走時她撂下一句,「爭取早點出院回家過年。」
70歲的老兩口在店裡煮了鍋麵條,幾片青菜,幾片肉絲,老兩口煮好就吃。他們今年6月份來鄭州住院,這次是來複查,結果還沒出來,就來廚房做碗麵條吃。「幾塊錢的成本,倆人都喝碗熱乎的麵條。」
共享廚房曾遭遇閉店風波,整改到位重新開啟
鄭州版抗癌共享廚房有三個合伙人,分別是王戰勝、魏興江、張廣兵。
王戰勝之前在菜市場賣炸魚炸丸子。2014年,病號家屬借他的鍋,給家人親手做碗清湯麵的請求,促使他支起八口大鍋,專做代加餐。
後來,曾帶父親求醫的張廣兵、帶媳婦做化療的魏興江也在菜市場盤下小店,做代加工營養餐。
之後,因為菜市場拆遷,王戰勝看了新門面,提議三人合夥繼續把這個事做下去。2020年7月,他們仨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附近開了現在的共享廚房,具體經營模式是,病號及家屬提供做飯場地、鍋爐、水電、調味品等,只收取使用費,5塊錢炒一個菜,10塊錢燉一鍋湯。
當時恰好外地有個抗癌廚房成為新聞熱點,王戰勝他們的廚房被稱為鄭州版抗癌廚房。
對於三人來說,2020年最難忘的經歷就是抗癌廚房搬家,受到廣泛關注。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抗癌廚房之後的發展與變化——被迫關閉了幾天。
「有人說菜不新鮮,病人來這裡做飯等等問題。」魏興江回憶,當時正是廚房最受歡迎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聲音,魏興江他們仨果斷決定閉店幾天,查找原因、糾正問題、堵住漏洞。
張廣兵則介紹,當時關店時,很多病人家屬來了吃了閉門羹,都很擔心會不會就此閉店,大家的期待也促使他們爭取整改到最佳狀態。
「當時確實很緊張。有發展就會有問題,我們汲取教訓。」張廣兵說突然閉店對他來說,也是2020年遭遇的最大波折。
熱心人捐贈米麵油不願具名,未來考慮開新店
用合伙人之一張廣兵的話來說,抗癌廚房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來這裡做飯的基本都是病號家屬,隨便攔住一個人,都能聽上一段或悲傷或溫情的故事,共同經歷促使他們彼此之間共情,也願意敞開心扉。他們給親人看病本身花銷很大,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塊用,吃飯上自己能省則省,給親人親手做份清淡有營養的飯,是一份心意。
而合伙人張廣兵和魏興江本身也是從病號家屬轉變為經營者的身份,他們深知大家的不易,願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魏興江算了一筆帳,共享廚房開支房租是大頭,蔥姜、油鹽醬醋等免費提供的配料每天消耗也很大。「大蔥和生薑最近瘋漲,一壺40斤的油一天就能用完。」
但是,即便利潤不高,他們也願意把這個店支撐下去。
開張半年多以來,得知店裡每天早晨免費提供粥給顧客,很多熱心人捐贈米麵油、保溫盒等物資。有位60多歲的阿姨來捐東西,張廣兵攆上去問姓名,阿姨擺擺手走了。
魏興江記得,有熱心人捐了140斤大米,米都是獨立包裝;溫州有位學生捐贈花生油和保溫桶,拜託轉贈給來做飯的顧客……「大家的心意特別珍貴,我們會把物資用在顧客身上。」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共享廚房不關門,三位合伙人輪流值守,讓附近回不去的病號家屬還能有地方做飯,哪怕只有一位顧客。
張廣兵透露,未來考慮在鄭州其他醫院附近再開一個共享廚房,幫助更多的人。這是他2021年的新年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