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產業鏈上的149家公司,誰是下一個十倍股?

2021-01-09 新財富網

發布時間:2019年9月18日

摘要:

華為的供應商體系總共164家,扣除房地產、交運等提供輔助性服務的公司後,電子、通信、計算機行業的中外供應商供149家。在這其中,軟體與服務供應商數量最多,有21家,半導體設計行業的供應商17家,代工、晶圓製造等生產服務的供應商14家,安防設備等電子裝備供應商10家,而華為主營業務涉及的核心元器件如存儲器、連接器、線纜的供應商數量也分別為9家。過去十年,萬億美元市值的蘋果孕育了整個產業鏈的飛黃騰達,而僅僅A股上就有數十家公司藉此成為十年十倍的大牛股。展望未來,以華為為首的國內自主品牌供應鏈,或將迎來同等體量的「黃金」投資期。

正文:

剛剛發布的iPhone 11系列,很可能無法拯救蘋果在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份額下滑。

雖然預售期間暗夜綠款被搶購一空,雖然果粉們拿到真機後依然會高呼「真香」,但根據9月15日外媒報導,蘋果iPhone 11系列全球首批訂單量預計在800萬臺左右,較去年新機型上市時至少減少10%。

缺乏創新元素、沒有5G功能的現實,讓蘋果以及其產業鏈的未來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風水輪流轉。4G時代看蘋果,5G時代看華為。

過去十年,萬億美元市值的蘋果孕育了整個產業鏈的飛黃騰達,而僅僅A股上就有數十家公司藉此成為十年十倍的大牛股。

展望未來,國泰君安總量團隊認為,以華為為首的國內自主品牌供應鏈,或將迎來同等體量的「黃金」投資期。

在《復盤蘋果產業鏈黃金十年,看華為產業鏈投資機會》報告中,國泰君安總量團隊針對華為140餘家供應商信息進行了復盤,比對蘋果產業鏈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細分領域,試圖從中挖掘出確定性相對較高的投資機會。

蘋果供應鏈的黃金十年

2007年1月9日,蘋果公司舉辦第一代iPhone發布會,觸控螢幕+Home鍵的設計令人驚豔。然而在智慧型手機尚未風靡的時代,當年iPhone僅有百萬臺級別的銷量。

直到2010年iPhone4的火爆行情,才正式拉開了蘋果產業鏈長達10年的黃金投資期。

從2010年1月到2017年末,A股上證綜指最高漲幅59%,而蘋果產業鏈指數最高漲幅達到1079%,是前者的18倍

在這段時間裡,蘋果產業鏈毫無疑問就是A股市場中最大的投資主題,孕育了一批業績亮眼、市值飛漲的明星公司。

2010年以來蘋果指數遠超大盤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比如半導體器件領域的長電科技,其股價於2008年11月7日到達底部,後上漲至2015年6月5日歷史最高點,期間走出兩段上升結構,總漲幅1485%。

▼長電科技受益晶片封測龍頭地位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方框對應區間內時長及股票漲幅)

再如製造聲學器件的歌爾股份,其股價於2008年10月17日到達底部,後上漲至2017年11月14日歷史最高點,期間走出三段上升結構,總漲幅3149%。

▼歌爾股份股價走勢

與業績變動關聯度不斷提升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方框對應區間內時長及股票漲幅)

還有順絡電子,股價於2008年10月28日見底,後上漲至2015年6月5日歷史最高點,期間走出兩段明顯上升結構,總漲幅2235%。

▼順絡電子盈利能力穩步提升,支撐股價上漲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方框對應區間內時長及股票漲幅)

以及製造連接器的立訊精密,其股價自2010年10月到2019年7月,期間走出三段上升結構,總漲幅1713%。

▼立訊精密是全蘋果概念股中穿越牛熊的典型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方框對應區間內時長及股票漲幅)

復盤蘋果供應鏈的投資路徑

根據過去十年蘋果相關概念標的股價走勢,我們可將投資路徑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2008年中下至2011年中上;

2012年中下至2015年中;

2015年中下至2017年底。

▼蘋果指數與經典標的投資可分為三個階段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第一階段中指數及部分標的上市時間較晚,數據比較意義不大)

各階段指數與所列經典標的平均投資時長分別為24.3個月、36.6個月、24.6個月, 所列經典標的的平均漲幅分別為783%、694%、183%。

從蘋果概念股上漲的三個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全行業普漲。

投資對象主要受估值推動,標的稀缺度、與概念相關度等因素直接決定了對資金的吸引程度。在這期間,大部分公司均有5倍以上漲幅。

第二階段,資金開始對標的基本面進行挖掘,股價與業績相關度開始提升,賽道短期沒有天花板壓制的公司更易脫穎而出。

例如顯示面板環節的萊寶高科,由於單一客戶依賴度高、行業進入壁壘低、產業鏈上下遊擠壓等致命問題接連暴露,導致即使公司業績依然保持增長,但增速回落、業績下滑已是大勢所趨,資金四散而逃,股價迅速垮塌。

第三階段,受行業景氣度下行影響,邊際資金參與度大幅下降,個股定價趨於理性,基本與業績保持同步,業績持續釋放的公司更受資本市場青睞,最終能走出獨立行情。

如順絡電子、立訊精密等個股,在產業景氣度下行、大部分標的業績下滑、股價也大幅回落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業績穩定增長,因此受到資金青睞,成為這一階段的最大贏家。

華為供應鏈三大板塊

蘋果產業鏈的過去,很可能會成為華為產業鏈的未來。

國泰君安總量團隊根據華為提供的名單和上市公司年報,招股說明書的5大客戶名錄等途徑,整理出華為的供應商體系總共164家,扣除房地產、交運等提供輔助性服務的公司後,電子、通信、計算機行業的中外供應商供149家。

在這其中,軟體與服務供應商數量最多,有21家,半導體設計行業的供應商17家,代工、晶圓製造等生產服務的供應商14家,安防設備等電子裝備供應商10家,而華為主營業務涉及的核心元器件如存儲器、連接器、線纜的供應商數量也分別為9家。

據此計算,華為供應商市場約有5000億規模,27家A股上市公司來自華為的收入佔比超過公司總營業收入的10%。

那麼,如何判斷如此龐大的市場和諸多的參與者中,誰能分到最大的蛋糕?

我們按照華為的主營業務進行細分,可以看到一共分為三塊(數據來源於華為2018年財報):

消費者業務,收入3489億元,佔比48%;

運營商業務,收入2940億元,佔比41%;

企業業務,收入744億元,佔比10%。

▼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

是華為三大業務支柱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這三大業務板塊相應的產業鏈,都具備巨大的投資機會:

運營商業務是華為的基礎業務,2011-2018年複合增長率為9%;

消費者業務是華為目前最大的業務,複合增長率為35%;

企業業務是華為增長最快的業務,複合增長率為37%。

接下來,我們將分別對華為的三大業務即進行深度解析,挖掘出各個業務產業鏈潛在的受益標的。

數據來源:華為、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消費者業務

華為5G手機開啟新篇章

2019年7月份,華為在深圳總部發布了首款5G手機Mate 20X。

這款5G手機搭載了麒麟980晶片和巴龍5000晶片組,是全球首支搭載雙7納米5G終端晶片,支持NSA(非獨立組網)和SA(獨立組網)兩種5G模式。

▼華為首款5G手機Mate 20 X

數據來源:華為

從華為首款5G手機的供貨商來看,國內企業佔到了大多數。

在整機組裝上,供應商主要為富士康和比亞迪,CPU主要供應商為海思,指紋識別方案供應商為匯頂科技,PCB供應商包括深南電路、滬電股份等。

由於5G手機在很多層面上對零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基帶和晶片,兩者將是5G手機價值量中提升幅度最大的部分。

目前,基帶和晶片的核心部件國內企業僅能實現部分自主替代,除了華為海思能在基帶上實現自主生產以外,其餘部件基本都依賴進口。

除了基帶與晶片外,屏幕、電池、攝像頭、天線等面臨的要求更多是需要技術性的變革,比如屏幕向全面屏、摺疊屏的轉換,電池需要提供更長的電力供給時間,攝像頭和天線面臨數量上的增長。

因此,在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的初期,相關產業鏈存在非常明顯的價值量提升空間。

針對華為手機部分核心設備所需的零部件,我們對其國內供應商或潛在供應商進行了梳理,以下公司未來將有望受益於華為手機業務的長期快速增長。

▼華為5G手機產業鏈相關受益標的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運營商業務

從4G投資發掘5G投資下的機會

從華為的基站建設規劃來看,5G建設進度已經處於全球領先。

截至2019年2月底,華為已經和全球多家頭部運營商籤定了30多個5G商用合同,有4萬多個5G基站已建設在世界各地。

另外,華為推出的RuralStar、PoleStar以及TubeStar (Three-Star)解決方案,將為一億農村人口提供網絡覆蓋,為城市提供空間利用率高的基站。

與此同時,華為還研發出一種一根管道集成整個基站的TubeStar,處理能力接近塔站的處理水平,但佔地面積將更小。

從2020年開始,隨著5G投資逐步進入高峰期,華為的運營商業務有望迎來大爆發。可以預計在未來5G建設投入的過程中,運營商業務收入會有明顯提升。

具體到華為的通訊產業鏈結構來看,大致可以分為:

網絡規劃——無線主設備(核心網、BBU、RRU;晶片及模組;天線、天線振子;PCB、濾波器等射頻器件;光模塊、光器件和小基站)——傳輸設備——光纖光纜——系統集成(IT支撐、增值業務)——終端設備——運營商——用戶。

通訊產業鏈中上遊中,已經有部分公司進入華為供應商體系,還有部分公司已經有初步的合作意向。

結合華為公布的92家核心供應商,我們認為未來將持續受益華為通信產業鏈的公司如下表所示。

▼華為通信產業鏈相關受益標的

數據來源:華為官網,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企業業務

雲計算開闢新的成長空間

華為的企業雲業務分布於12個場景,不僅囊括了當下重點的金融、交通、石油和天然氣、教育和零售行業,還進入了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政務等政務雲領域,為城市建設和公共安全提供解決方案。

在這些應用場景之中,華為向客戶提供的不僅是自己生產的硬體設備和雲計算平臺,還牽頭多方合作提供高度定製化的雲計算解決方案,其合作夥伴包括頂層設計、運營、平臺和應用等,這些公司也將受益於華為企業雲計算的蓬勃發展。

▼華為企業雲計算的應用場景

數據來源:華為官網,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企業業務2018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增速有所下滑,但即便如此,這項業務增速仍然高於其他業務的增速。

▼華為企業業務規模和佔比逐年增長

數據來源:華為,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在供應鏈方面,華為企業雲計算的基礎設備主要為伺服器、存儲器和數據中心交換機,其中所需要的部件包括晶片、DRAM、光模塊等核心部件。

我們梳理了國內能夠向華為提供這些核心部件的供應商和潛在供應商,可以發現國內尚無供應商能夠提供滿足華為要求的伺服器和存儲器所需要的晶片等核心部件。

但對於光模塊而言,華為的核心供應商,如光迅科技、華工科技、新易盛等,將長期受益於華為企業雲業務的增長。

▼華為企業雲產業鏈相關受益標的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07

華為的國產替代供應鏈

此前,華為在手機生產供應鏈上曾高度依賴國外供應商,但2018年中美風波使得華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扶持國內供應商已經成為保障供應鏈安全的必經之路。

截至目前,包括英特爾、高通、賽靈思和博通在內的四家美國晶片設計商與供應商切斷了與華為的交易。同時,谷歌也宣布了已暫停與華為部分業務往來的消息。

5月以來,不少業內人士猜測,未來華為的供應鏈將逐步去美國化。

針對美國的貿易限制,華為的供應鏈安全策略已調整為高端晶片基於海思自主研發,同時與國外頂級廠商合作以保證產品競爭力,國內廠商僅供應手機的低端元器件。 濾波器等射頻器件供應商,產品設計由華為負責,供應商僅作為華為的代工廠,天線則主要由華為自己生產。 我們相信,就像過去蘋果產業鏈創造無數十年十倍股一樣,未來  在國產替代和5G大潮的催化下,華為產業鏈將迎來同等體量的黃金投資機會。

相關焦點

  • 中原內配:公司攜手河南移動以及華為、中興、愛立信三家產業鏈合作...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3月25日訊,有投資者向中原內配提問, 公司和華為等大企業合作哪方面業務?公司回答表示,2019年9月25日,公司攜手河南移動以及華為、中興、愛立信三家產業鏈合作夥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5G智能製造智慧產業園建設。
  • 東吳證券:A股十倍股群像及未來20隻可能的十倍股
    長周期下的120隻十倍股在十倍股樣本的標準上,東吳證券認為,具備研究價值的十倍股應是歷史上表現優異且存活下來的公司,且計算十倍漲幅區間應儘量避免擇時。東吳證券統計發現2000年以來十倍股發生過定增重組的公司數量佔樣本總數比例為35.8%,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28.2%。
  • 手機產業鏈公司去年業績兩極分化 勝利精密等12家企業淨利下滑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6日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稿時,53家手機產業鏈公司發布了2019年度業績快報或年報,49家公司實現盈利。但業績兩極分化明顯,35家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9家公司漲幅超過50%;12家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三成以上。  業內人士認為,手機產業鏈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呈現強者恆強局面。
  • 華為的生存之路上,有哪些國內企業可以成為幫手?
    這個從2018年以來被反覆拷問的話題,時下再次成為當下熱點。我們從國泰君安多個研究團隊之前發表的報告中抽取出相關分析,結合國泰君安計算機團隊最新發布的鯤鵬生態研究,看華為的生存之路上,有哪些國內企業可以成為幫手?
  • HUAWEIHiCharger發布,華為汽車產業鏈穩健發展
    基於華為汽車產業鏈自下而上的梳理與研究,我們較為推薦華為汽車產業鏈上與華為汽車業務有或潛在合作企業:布局智能網聯測試和大數據的示範區平臺企業中國汽研、新能源電池龍頭寧德時代(電新覆蓋)、高精度地圖龍頭四維圖新(計算機覆蓋)、汽車軟體服務商中科創達(計算機覆蓋);關注電機電控及智能座艙產業鏈:推薦國內自主智能座艙龍頭德賽西威。
  • 華為花費2.5億成立新公司,準備瞄準下一個萬億新項目,華為汽車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華為前不久剛剛註冊的一個子企業,叫做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5億元人民幣,持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對於華為來說,現階段由於集成 ic難題,深陷困境,或許伴隨著許可證的頒發,華為的手機業務流程還能再一次展開,但對於華為來說,擴大自己的邊界,尋找新的跑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 如何尋找網際網路十倍股?三大要素一定要記住!更有這五大...
    來源:雪球今年以來,網際網路領域集體爆發,騰訊、拼多多等股價頻頻創新高,在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網際網路領域,究竟誰有可能是下一個十倍股?雨楓:我記得兩年多以前也是雪球活動,我說我看到美股估值會心裏面發虛,會覺得有點高,這兩年下來,事實狠狠打了我的臉,但是在今天這個時間點上讓我去看明年的整個美股或者網際網路公司估值的時候,我會覺得是在一個深水區,全球量化寬鬆到現在這個階段,未來到底會發生什麼,誰也不清楚,所以心態上保持樂觀,但是始終會給自己一個提醒,它是有可能產生我們預料之外的變化的,這是每個月或者每次股票賺錢的時候
  • 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後來都怎麼樣了?
    華為在11月17日宣布,整體出售榮耀手機業務資產,不再持有股權,也不再參與任何關於榮耀的經營管理和決策。華為在官方網站上發布聲明稱,「共有30餘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聯合發起了本次收購,這也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行為。」
  • 多家產業鏈公司入局TWS耳機組裝
    集微網觀察發現,以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共達電聲、兆易創新、長電科技、欣旺達為代表的多家TWS耳機產業鏈廠商近期業績都能夠保持可觀增長。眾所周知,2020年智慧型手機市場正處於疫情及中美貿易問題兩面夾擊的局面。即便品牌廠商先後通過打折降價、線上促銷等方式刺激購買,對於今年全年銷量也未能起到明顯的提振作用。
  • 蘇試試驗(300416)股票 成功收購宜特上海,切入華為海思產業鏈晶片...
    蘇試試驗(300416):成功收購宜特上海,切入華為海思產業鏈晶片檢測業務  (註:本文轉載自天風證券研報,分析師:李魯靖 鄒潤芳 陳俊傑 2020-01-17)  2、宜特檢測:華為海思優選供應商,將切入電子元器件/軍工電子/汽車電子  宜特檢測曾先後獲得華為海思「優選」供應商、高通 5G 模塊驗證實驗室稽核等稱號。
  • 財經考古|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後來都怎麼樣了?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呂江濤華為在11月17日宣布,整體出售榮耀手機業務資產,不再持有股權,也不再參與任何關於榮耀的經營管理和決策。華為在官方網站上發布聲明稱,「共有30餘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聯合發起了本次收購,這也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行為。」
  • 華為好消息傳來,替代谷歌再進一步,Uber:我招誰惹誰了
    沒有GMS的華為從2019年5月份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之後,美國一系列的軟硬體公司都開始排斥和華為之間的合作關係,其中走在最前方的幾家公司就是,高通、美光、谷歌、微軟。不過後來在美國對華為開放豁免期限之後,微軟、高通、美光等公司就開始積極行動,聯合向美國商務部門施壓,要求重新和華為達成合作關係,最終美國商務部門在再三猶豫之下還是同意了這些美國企業的申請。不過,有一家公司卻是從頭到尾都沒有重新再和華為構建起合作關係,這家公司就是谷歌,作為移動網際網路市場裡的超級巨頭,谷歌的安卓和GMS服務在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市場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未來三年蘋果產業鏈大陸廠商之間誰會勝出?_鳳凰網
    4) 華為:禁令下,華為意在發力筆電+可穿戴。上中下遊都有機會。蘋果供應鏈中遊國產化程度高,未來三年關注從中遊模組到下遊次組裝及組裝滲透,同時考慮到全球供應鏈安全,在海外設廠管理能力突出的需要重視,過去兩年已經看到立訊精密、歌爾股份、比亞迪電子(00285)享受下遊成品組裝帶來的高成長。
  • 曾經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們,後來都過得怎麼樣?
    華為在11月17日宣布,整體出售榮耀手機業務資產,不再持有股權,也不再參與任何關於榮耀的經營管理和決策。華為在官方網站上發布聲明稱,「共有30餘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聯合發起了本次收購,這也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行為。」
  • 中國哪個企業最有可能是下一個華為?
    華為作為我國科技企業的佼佼者的確是我們的驕傲,也是中國高科技企業走出去、打破美國封鎖的領頭羊,作為科技公司,2017年華為的專利數量就達到了74307件,這得益於華為每年在科研方面的巨大投入,2018年全年營收7212億元,淨利潤593億元,科研投入則高達1015億元,2019年全年營收8588億元,淨利潤627億元,研發投入則高達
  • 智能駕駛賽道風起雲湧 看好華為汽車產業鏈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高健在2020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上介紹:車聯網方面,預計到2025年全球聯網汽車數量將接近7400萬臺,其中中國的聯網汽車數量將達到2800萬臺;自動駕駛方面,截止今年6月,全國17個城市已累計發放約282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由此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智能汽車市場。
  • 華為搶攻筆記本產業鏈,電腦目標營收百億美元,顯示器產品即將迎來...
    根據垂直行業媒體消息,華為內部已定下目標,筆記本電腦將成為下一個營收百億美元的產品。據華為方面透露,目前華為筆記本電腦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二。筆記本電腦或將是華為下一個重點發力產品在今年9月14日之後,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當日起臺積電、高通、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元器件廠商將不再供應晶片給華為,華為的未來的生存問題凸顯,筆記本電腦或將是華為下一個重點發力產品。
  • 149元華為智選智能水杯 溫差竟然有5℃?
    近日,華為智選智能水杯正式上架京東,售價149元。這款水杯支持華為HiLink連接技術,支持飲水提醒和吃藥提醒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這款水杯搭載了一塊OLED顯示屏,屏幕實時顯示水溫、飲水量和電池電量。此外,如果使用華為手機,那麼只需靠近水杯時,打開杯蓋,手機就能自動彈窗提示配網,點擊確認即可迅速配網。華為智選智能水杯支持12H保溫保冷,在室內溫度20°C左右環境下,沸水保溫12小時後杯內水溫不低於56°C,冰水混合物在杯中經過12小時後杯內水溫不高於6°C。
  • A股十倍股之畫像(下)
    毫無疑問十倍股普遍都是大市值公司,但它們大多是小市值起步,十倍股上市日市值中位數17億元,低於全部A股的27億元,30億元以下佔比達到78%。十倍股起始日(上市一年後)市值中位數17億元,同樣低於全部A股34億元。起步低市值給了更大增長空間,在股價最高價日,十倍股市值中位數662億元,遠超全部A股123億元。
  • 步步高公司和華為公司,為什麼一個公司要出兩個手機品牌?
    步步高公司和華為公司,為什麼一個公司要出兩個手機品牌?步步高已經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目前步步高拆分下的oppo和vivo已經是完全的獨立化公司,唯一相同的就是步步高的董事長持股而已,所以這兩個品牌看似模式相同、開店開在一起,但是經常上演打架事件,水火不容,所以這也是一種市場的PK。而對於華為和榮耀就不一樣了,華為和榮耀是針對不同人群和不同喜好風格而定義的兩個品牌形象,這個初衷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