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做好飯叫兒子吃,半天也沒反應。
想起那句話,「娃兒靜悄悄,準是在作妖」,於是偷偷過去一看,人家正在玩玩具呢,全神貫注。
可他周圍,卻有點慘不忍睹。
各種大的小的積木散落一地,書也成了玩具,膠帶、白紙混雜在其中,各種彩筆到處都是。
而他,就那樣坐在地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絲毫沒聽見我深情的呼喚。
對一個神經大條的老母親來說,這樣的混亂早已司空見慣。
偶爾看到別人家整潔有序,自己也會愧疚,可要每天一塵不染,我實在做不到。
前幾天跟兒子商量,把他的書都放到書櫃裡如何,他當即拒絕:
的確,我粗略算了一下,跟書櫃裡那些書相比,每天四散在各處的書,打開頻率明顯要高很多。
他經常坐在沙發上,隨手就拿出一本書來看了,無需督促,也不用引導。因為,從小他的書和玩具就混在一起,對他來說,書也是另一種玩具。
也因此,家裡經常看上去亂亂的,而我們卻樂在其中,孩子也明顯更是享受。
有人說,房間凌亂的家庭,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能掃一屋,才能掃天下。
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房間整潔當然賞心悅目,可如果實在做不到,亂一點也未嘗不可。
房間亂有亂的好處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在書中提到,為了滿足女兒亂塗亂畫的願望,她和先生專門給女兒留了一面牆,隨她自由塗抹。
隨著女兒的畫作越來越多,牆的色彩也越來越豐富。
親戚朋友看到,覺得不可思議,可尹建莉卻說,這是一面藝術牆,充滿了美感。
那些看起來毫無章法的塗抹,卻是孩子啟動內心創意開關的表達,是任何老師都教不出來、任何技巧都達不到的境界。
更何況,一面顏色豐富的牆,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帶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除了對想像力有好處,凌亂的環境對創造力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明尼蘇達大學的Kathleen D.Vohs和她的同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要求被測試者在兩個不同的房間內完成一系列測試,其中一個房間整潔有序,而另一個房間雜亂無章,測試內容多是具有創意性的題目,包括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
而實驗結果表明:
在整潔的環境中,人們的行為更友善、更有控制性,而在雜亂的環境中,人們的創造性會更好,更傾向於做出新的嘗試。
對此,Vohs博士說,雜亂無章的環境具有啟迪性,可以使人掙脫傳統的桎梏,生發出全新的見解。
如果想讓孩子更有秩序感,那麼就保持乾淨整潔的環境;
如果想讓孩子「不走尋常路」,房間亂一點也無可厚非。
房間亂≠房間髒
房間可以亂,但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房間亂不等於房間髒,二者是有明確界限的。
房間亂的前提是乾淨,物品擺放可以不規整,但不能有灰塵和汙垢;而如果房間髒,不但會影響人的舒適感,降低孩子的抵抗力,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生活。
曾經的舍友小倩打扮得光鮮亮麗,看上去是個很愛乾淨的女孩子。
可她的床上卻讓人無法直視,被子、衣服、護膚品,雜亂地堆在一起。
我們都笑她說,就連晚上睡覺,還得現扒拉出一個「窩」來,把自己放進去。
跟她在一起那幾年,她掃地的次數屈指可數,髒的地方寧願繞著走,也不會掃一下。
前幾年,網上曾經曝出過「史上最髒女生宿舍」。
許多網友看了說,那不叫宿舍,簡直是垃圾場!拍照的人還能在裡面住下去,也是忍耐力很高了。
去年,英國一名男子在網上曬出了一組照片,「控訴」他的奇葩房客。
原來,他把房子租給了一對帶著三個孩子的夫婦,可這對夫妻經常拖欠房租,後來竟然「人間蒸發」了。
這名男子來到自己的房子,眼前的景象讓他驚呆了:屋內遍地狗屎,垃圾成堆,一片狼藉。
男子說,「我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他們可是有三個孩子的!」
跟著這樣的父母,三個孩子耳濡目染,學到的又會是什麼呢?
父母的懶惰和沒有教養,可能會毀了孩子。
追求乾淨不應以限制孩子為代價
曾經在一個朋友家看到這樣一幕:
兩歲的孩子一刻不停地跑來跑去,不一會兒就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就連家裡的衛生紙也不能倖免於難,被他撕成一條一條的,甚至連大人的鞋也礙他的事,非得給換個地方。
幾分鐘的功夫,家裡就像個災難現場了。
朋友看不下去,把孩子拽過來,「啪」就是一巴掌。
「你就不能老實點嗎?說了多少次了,看你弄得這麼亂,我還得收拾!」
孩子哇哇大哭,可幾分鐘後,又扔個不停了。
朋友無奈地說,「我真是讓他給累死了,每天都要不停地打掃,特別煩躁。」
其實,對兩三歲的孩子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
扔東西、撕紙,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都是孩子探索的過程。
這個時候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他想探索、想體驗、想親自嘗試,這些,都是他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要做的,不是限制、指責和打罵,而是引導、鼓勵和支持。
從某種意義上說,給孩子一個有點亂的環境,其實是在給孩子自由。
如果一個孩子,就連把沙發巾弄皺了都要遭到訓斥,把紙撕成一條一條扔得滿地都是就要挨打;
把玩具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就被貼上「破壞」和「不珍惜」的標籤,那麼,孩子在家裡感受到的,只能是限制和壓抑。
正如尹建莉所說,一個表面上纖塵不染、井井有條的家,維護它的代價是孩子失去了自在和放鬆的生活。
當若干年後,孩子長大成人,他或許不再記得當年父母的訓斥和約束,可他的內心,卻怎麼也擺脫不掉被束縛的禁錮。
他的生活,已然沒有了生機和活力,只剩下死氣沉沉的規矩和服從。
而這,恐怕不是我們想讓孩子成為的樣子。
孩子的童年本就該無拘無束。
如果在自己的家裡還要隨時小心翼翼,生怕破壞任何一個物件,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就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嚴苛了。
如果不喜歡房間裡太亂,同時也不希望限制孩子的自由探索,建議留出一個專門的區域,當作孩子的玩樂區。
在這個區域內,孩子可以完全放鬆自己,「他的地盤他做主」,父母只要引導他保持乾淨就好。
有人說,有了孩子之後,家務量簡直是數倍的增加。
的確,許多媽媽每天面對數不清的家務,心力交瘁,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家人。
其實,我們可以放下完美主義的傾向,如果有能力保持乾淨整潔,那自然很好,如果不能,也別強迫自己和孩子。
房間整潔還是凌亂,與一家人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只要全家人覺得溫馨舒適就好。畢竟,家就是讓人感到舒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