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孩子後,想要跟過去一樣乾乾淨淨真的很難。這時候寶媽們可能分成兩派:潔癖派覺得有孩子後家裡也必須一塵不染;而認命派則覺得與其跟著孩子屁後收拾,還不如放棄算了,畢竟怎麼收拾也乾淨不了多長時間。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孩子成長來說,家裡整潔好還是亂好呢?下面我們就聽聽專家怎麼說:
貓爸女兒的奶奶就有潔癖,家裡亂一點她都受不了,但是貓媽為了鍛鍊女兒的創作力和動手能力,經常會給女兒買玩具,後來玩具多到什麼程度呢?用孩子奶奶的話來說,就是開個幼兒園都夠了。
這麼多的玩具家裡肯定很亂,於是女兒的奶奶隔一段時間就會清理掉很多玩具,有些玩具還是很新的,甚至有些玩具我女兒只玩過一次就被孩子奶奶扔了,為此貓媽經常跟孩子奶奶鬧矛盾。
心理學上曾經有個理論叫破窗理論,說的是有一棟房子的窗戶被熊孩子砸破了,主人沒管,結果房子的窗戶都被砸破了。後來房子換了主人,窗戶也都被修好,後來熊孩子又來砸窗了,但這次主人及時把窗戶修理好了,看到新窗戶後,熊孩子感到很羞愧,從那之後再也沒有砸窗戶。
而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每天我們都把家裡的玩具收拾得整整齊齊的,那麼孩子玩玩具的熱情就會下降,因為他們不想破壞這份整潔。更糟糕的是,在收拾玩具的時候,家長肯定會有很多負面情緒,或者經常斥責孩子亂放玩具,這還會嚴重的影響了親子關係。(我就不說女兒的奶奶天天斥責我女兒多少次了)
相反,如果父母允許孩子亂放玩具,那麼孩子玩玩具的熱情就會高很多,玩得也會更盡興,而這對孩子的探索能力、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亂》中說到,如果一個人的桌面收拾整齊,書籍整齊陳列、水杯文具擺放得規規矩矩,這樣的人一般缺乏創造力;而那些有大成就的人物,比如畢卡索、愛因斯坦、扎克伯格、賈伯斯等等,他們往往有著混亂的書桌,混亂更能激發創造力。
其實這個道理也很簡單,我們給孩子買玩具就是想鍛鍊孩子的創造力,可是如果我們因為怕亂而不讓孩子盡興地玩,玩具不就白買了嗎?所以「玩具往往是被愛整潔的父母浪費的」,這句話一點也不假。而過去也有心理學專家做過研究,確實發現從小房間亂的孩子的創造力更好一些。
當然,屋子亂不代表屋子髒,因為不衛生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這對孩子的健康肯定是不利的,所以父母們還是要經常收拾屋子,但對於孩子玩具的擺放就不要要求那麼嚴格了。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最好的辦法還是給孩子一個玩具房,這樣父母和孩子都會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