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通過朱家倩的行為特徵,淺析親情背後的愛與羈絆

2020-12-21 北府涵

《飲食男女》是一部由李安執導的電影,上映於1994年。影片主要講述了喪妻多年的老朱和三個女兒的故事。

有人評價,李安拍這部電影猶如庖丁解牛,每一刀都恰到好處,這刀在故事裡遊刃有餘,故事戛然而止時,會覺得這故事仍然在這世上某個地方繼續流淌。

好的電影總是匯集眾生相,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到不同的故事:有人看到美食,被各種菜餚吸引;有的人看到姐妹情;有的人看到父女情,還有的人看到愛情。「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活一世,離不開吃喝與愛,一部電影囊括了每個人都逃不掉的欲與求。

一桌桌豐盛的菜式,正如生活之雜陳五味,酸甜苦辣、喜怒悲歡,盡在不言中。生活的苦與樂,就像那一餐食,只有咬下去,才能體會各種滋味。

老朱是知名廚師,每周日會組織家庭聚餐,一個人做一大桌子菜,等待著和三個女兒下班回家,電影的開篇便是從一個一個烹飪的鏡頭開始的。

大女兒家珍是一位中學教師,因年輕時被初戀傷害而無心再愛,一心求教;二女兒家倩為航空公司高管,和前男友保持藕斷絲連的關係;三女兒家寧還在讀書,在快餐店打工,最終與好友的男友走到一起。影片中的一家四口各有自己的生活和愛情故事,雖然他們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卻各懷心事。

除了老朱最後娶了「四女兒」錦榮之外,二女兒朱家倩在故事中也完成了巨大的轉變,給人帶來驚喜。通過她的情感經歷、選擇和變化,家人之間的愛和羈絆也隨之呈現。

最早表示要搬出去的人:界限感的跨越和模糊的自我認知滋生自由的需求

朱家倩是最早提出要搬離這個家庭的人,在電影中的第一次家宴中,她宣布自己買了新房,以後會搬出去住。

餐桌上,老朱本來有話要說,卻被家倩打斷,足見她對脫離這個家有迫切的需求,雖然還沒有成家,雖然買的房子還在建設中,但是她要把這個消息提前告知家人。如此,她便成為一個即將要離開的人,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變得不那麼緊密。

老朱做菜時的那些烹飪的鏡頭非常誘人,而一家人坐下來吃飯時氣氛卻異常尷尬。一家人似乎無話可說,沉悶的空氣令人窒息。

老朱為了一頓團圓飯忙活半日,女兒們卻習以為常,不知感恩。看似是借吃飯的機會溝通感情,實際上這桌飯菜卻成為囚籠,令人身心俱疲。在這裡親情並沒有成為遮風擋雨的避風港,而是成為每個人悲傷沉重的枷鎖。

其實,老朱和女兒並非許久未見,她們都住在家裡,專門準備星期日晚餐才能好好吃一頓飯,可見平日裡老朱與女兒們很少交流。

朱佳倩願意投上自己所有的積蓄搬出去,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原因:

家庭中隨意跨越的界限感妻子早逝,老朱又當爹又當媽,給女兒們洗衣做飯。孩子們小的時候,這是職責;但是隨著歲月的增長,有些照顧已經顯得不合時宜。

比如老朱給女兒們洗衣服,一堆內衣和自己的衣服在洗衣機中纏在一起。即使一家人也有性別之分,這種從小到大延續的習慣,已經不適合三位成年女子。

那攪成一團的衣物,就像一家人雜亂的生活與思緒,剪不斷,理還亂。

三個女兒總是要到別人房間裡才能找到自己的衣服,可見,父親雖然照她們的起居,但是根本不了解她們,他分不清這些衣服是誰的,卻隨意走進了女兒的房間,按照自己的意願將其整理。

對於女兒們來說,除了被照顧之外,還感受到了被打擾。

在心理學中,界限感的定義為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把握好邊界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邊界的模糊會導致過度關心,這種親人之愛會成為壓力令人不適。

在朱家,被親情捆綁揉搓在一起的四個人,相互分不清彼此。事業出色、精神獨立的二女兒朱佳倩不想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

模糊的自我認知在三個女兒中,家倩可謂是最為優秀的,她面容俊俏,魅力無邊,穿著得體,也不缺少情感陪伴,在公司中擔任要職,還一路晉升。對於自我的優秀,她是能充分感覺到的,和父親與姐姐妹妹住在一起,好像並不符合優秀的職場女性的身份。

在心理學中,曾經有人做過調研,一個家庭中的第二個孩子通常比老大獨立。因為他從出生便與哥哥或姐姐共同分配著父母的愛,他更懂得這世界上的愛不是唯一的,也更有方式獲得父母的疼惜,長大後,應對社會的能力也會更強。

如果一個家庭中有三個孩子,那麼第二個孩子會更為突出。他沒有經歷過老大獨自享受父愛母愛的時光,也沒不會像老三那樣備受寵愛,他會在老大與老三的「夾擊」中獲得生存,也會學會「求生」技能。

朱家倩便是這樣的二女兒。但是,她對自己的自信並不是篤定的,甚至是有些模糊的。

在上司告知她可以被調任升職時,她以為自己將要被開除;當她在前男友家燒菜的時候,她提到由於家裡有位優秀的廚師父親,她無法進廚房……在這種既自信又不夠堅定的自我認知中,對自由的嚮往逐漸滋生。

只有離開那個羈絆頗多的家,在地理上與生活上成為獨立的自己,才能夠救贖自己渴望自由的靈魂。

猶豫不決未能搬離:種種現實和情感的牽連使冷漠的人變溫情

現實的走向總是有自己的軌跡,它不會按照想像的方向前行,而是在不經意間,給等待者一個突襲,叫人措手不及。三個突發的情況讓家倩無法放心離開。

第一,物質支撐斷層:房子停工家倩付了房子的頭款,等待著房子建成;公司為她升職,想讓她調任到阿姆斯特丹,不管是房子的緣故還是工作的機會她都快離開家。但是,房子的事情卻來了個猝不及防的結果——開發商逃跑,房屋爛尾。

第二,親情牽絆:遇到父親體檢雖然損失大筆積蓄,但是她也可以毫無牽掛去歐洲工作。怎料,偶然在醫院看到父親自己去心臟科體檢。家倩以為父親身體出現問題,對父親產生擔憂。

雖然影片快結束時證實,老朱不過是去體檢,身體沒有任何問題,家倩對父親的身體完全是一場誤解,但是在當時的情境中,這就是她的心思轉變的重大機遇。

雖然她看起來冷峻、孤傲,但是在內心深處,她是愛著這個家和父親的。當家人遇到困難,她是會挺身而出的那一個。

第三,告別愛情:妹妹和姐姐先後嫁人最小的妹妹家寧還在讀書,便與人談戀愛懷孕,於是決定搬出家去。姐姐也遇到命中的那個他,坐在摩託車後座上離開了家。唯獨感情豐富的家珍卻成為告別愛情的人。

家倩在公司遇到情投意合的李凱,逐漸了解之後發現李凱就是姐姐的「初戀情人」,因為這樣的猜測,她不知該如何面對他。

雖然後來得知,李凱與姐姐的關係不過是家珍編造出來的,家倩還是決定和李凱做朋友而非戀人。本來就要發展成情侶關係的二人再無可能。

家倩雖然與前男友分手,但是二人保持著肉體的關係,當前男友結婚後還想對家倩發出邀請時,她沒有應答。高傲如她,她怎會做婚姻中的補充者。

於是,兩個與她相關的男人都從她的情感中抽離。本來不乏異性陪伴的她,卻成為三姐妹中最孤獨的那個人。

告別了愛情,親情回歸了位置。她決定放棄去歐洲工作的機會,繼續在家居住,陪伴父親。

最孤高的人成為最能耐得住寂寞的人,這種設計不只是出於電影敘事的需求,更是生活中那些不聲不響的人所承受的心理重量。

電影中有趣的是,真正讓家倩變成最後留守者的,不是別人,而是她一心想守候的父親。

姐姐帶著姐夫,妹妹帶著妹夫一同回家。星期天晚餐照樣舉行,人數卻多了起來。原本老朱一個人忙活的場景變成了如今的雞飛狗跳。

這種忙亂是熱鬧的,是充滿歡樂的。

人們總是喜聚不喜散,其實日日相聚未必驚喜,離別後的重複才是真正的喜悅。各自陪伴著自己喜歡的人,雖然離別,也是歡喜。相見之日,談談過往,談談未來,談談未見的那些日子,別有一番樂趣。

在這樣的日子中,老朱公布了自己的愛情,當眾人以為他將與梁伯母來一場黃昏戀的時候,他卻與梁伯母的女兒錦榮確認戀情。

女兒們沒有反對,梁伯母則差點氣暈。

當家倩已經決意陪伴父親的時候,父親身邊出現了錦榮;更重要的是,父親決定搬出去。家倩守候的這個家,再無家人。

當你放棄一切全心去呵護一個人的時候,那個人卻告知,他根本需要你。此時的家倩,在愛情中成為路人;在親情中,好像成為一個被忽略的笑話。

她是否不甘,她是否心有怨懟,或許在某一瞬間她感嘆命運無常,但是影片的最後告訴我們,這個看似散了的家,更為親密了。家倩不需要搬離,也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聚相離都是緣:血緣之間,親近地保持距離才能更好的相伴

影片以家宴開始,也以家宴結束,家宴成為全片的線索也成為情感的通道。餐桌上的一杯一盞、一舉一動都是情感映射與表達。

從最初一家四口圍坐一團到女婿鄰居參與其中,再到最後一餐只剩家倩和父親兩人,人數少了,熱鬧沒了,但是暗中流動的溫情卻直抵人心。

每個人都跟家倩匯報他們的情況,妹妹生了孩子,姐夫要受洗成為教徒,錦榮懷孕。雖然大家沒有到場,但是卻能一起分享喜悅。這種距離,勝過你我面對面,卻無話可說。

家倩最愛做菜,以前在家中她無法施展廚藝,如今自己住,可以盡情發揮。在和父親兩人的家宴中,還可以和父親討論用姜的問題。在這場討論中老朱恢復了味覺,「你的湯,我嘗到了。」

父親嘗到了家倩的湯有兩層含義:

對於家倩而言,她終以自我的身份與父親對話。在三姐妹中,家倩與母親最像,無論是性格和相貌,她身上都有母親的影子。父親對女兒有父愛之情,又會從女兒身上勾起對妻子的思念。

家倩並不想成為另外一個母親的角色,她追求的始終是獨立的自己。於是,她最早提出搬離。

當父親對她說,嘗到她的湯時,其實是對她自我人格肯定的一個詮釋。人,只有先具有獨立的人格,才有資格去談論感受。家倩終於作為完全的自己,與父親展開廚藝的討論。

龍應臺曾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道:

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

親人之間無論多麼親近,都要學會把對方當成「別人」,讓他去做自己。

對於父親而言,味覺的恢復是健康也是幸福。開篇中,故事就交代老朱失去味覺,因此做菜的味道也受影響。味覺是健康的一部分,嘗不到味道生活也就沒了滋味。

一個男人,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女兒就是他的全部,沒有愛情,沒有關懷,無欲無求,當他離開這個家,和錦榮開始新的生活,青春再次光臨,生活的滋味便重新回歸。這裡,老朱的健康回來了,內心開闊了,幸福如期而至。

親情的基定是血緣,這是生物學角度人與人之間自然建立的關係;但是沒有血緣的人之間如果經歷撫養過程也會產生親情,因此「親情」的「情」字是通過後天建立並加深的,如果相處模式問題層出,親情也會變冷漠。

由於血緣的關係,親情是無法割裂的,這就導致了親情的必然性。有時,這種必然性所帶來的義務感與強制性會剝奪情感之間的自然流動。人們總是希望出於喜歡去做事,而不希望被要求。

家本是最溫馨的地方,但是一個家能夠正常運行需要每個家庭成員承擔責任,有責任就會有疲憊。因此,無論就家庭的多麼和諧,當我們回家的時候,總會有那麼幾個瞬間,想要繞路。

家庭中的每個人,同時又承擔著各自的社會角色,有自己的角色歸屬。當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同一屋簷下相互碰撞的時候必然產生衝突。

如果衝突被主觀上壓制,就會導致互不溝通,內心的矛盾也會在其他方面顯現,阻止家庭生活的和諧行進;如果衝突不壓制,就會正面爆發,家庭中的吵鬧會頻頻出現。

在《飲食男女》中,第一次家宴前後每個人都是壓抑的,四個人明明不適合繼續生活在一起,卻勉強維持在一起,壓抑的氛圍圍繞著餐桌。

隨著家人陸續找到新的歸宿,留下的家倩也找到了自由。血緣並不會因為地緣而離散,親情是一輩子的事,不著急日日團聚,親近的產生距離,反而成為更恰當的陪伴。

寫在最後

影片以家倩的一聲「爸」結束,這聲呼喊,真誠地把親情的羈絆拋開,尋到了愛。

關於家的含義,老朱在電影中有一段這樣的臺詞:

「一家人住在一個屋簷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裡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其實,一家人即使沒在一個屋簷下,也可以產生相互惦念。走出小家,去尋找愛情和歡喜,和世界建立新的聯結,家才會越來越像家。

朱家倩所守候的那所老房子,人少了,愛卻濃了。

相關焦點

  • 《飲食男女》:身份與欲望衝突背後,是「本我」與「超我」的博弈
    人們對於家的回憶,絕對逃不出家中那飯菜的煙火味,一頓精心準備的家宴,其背後是無數父母對於家人團聚的念想。而將家庭與飲食相結合的電影中,似乎沒有一部能超過20多年前李安導演的電影《飲食男女》,這部於豆瓣評分高達9.1,位列豆瓣top250第60的電影,將家庭之內的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
  • 《飲食男女》:餐桌上,藏著一個家庭的幸福
    而在這精心準備的家宴背後,是無數個渴盼著兒女回家的父母,他們最大的心願便是孩子們能夠陪著自己好好吃頓飯、認真聊聊天。在電影《飲食男女》裡,寡言倔強的老朱就是這樣一位深愛著女兒的父親。次女朱家倩是個精明美麗的航空公司高管,她的脾氣最像父親,卻又與父親最是水火不容。小女兒朱家寧是個剛滿二十歲的大學生,她業餘在快餐店打工,正值青春恣意的好芳華。
  • 溫暖家庭故事《如父如子》:「父子親情」的緣起與羈絆
    兩個本無交集的家庭,分別過著無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們得知彼此孩子當年"抱錯"了,面對六年的親情和自己的至親骨肉,他們又將如何抉擇。"血脈"建立了一種"父子"緣分,而"相遇"又何嘗不是呢?本文通過從"父親""孩子""母親"的形象對比出發談談影片表達的情感羈絆,通過"父子"關係探究聊聊對父母子女親情關係的理解。
  • (瞎說什麼)李安《飲食男女》——「舌尖上」的男女大欲
    《飲食男女》是李安導演的、郎雄、吳倩蓮、歸亞蕾等主演的家庭劇情片。於1994年上映。《飲食男女》圍繞著老朱(郎雄飾)一家來闡述,刻畫家庭中的矛盾衝突、克制與欲望等等感情。看完後帶來深深的思考。二女兒朱家倩(吳倩蓮飾)。是最像母親的,是一個職場精英,擁有前衛的思想,她是最想逃離這個家庭的。小女兒朱家寧(王渝文飾)。乖巧懂事,在這個家庭起到「潤滑油」的作用。
  • 李安的《飲食男女》才是最早的「舌尖上的中國」吧!
    經過「煮夫」在廚房中六年的「捶打」,李安的廚藝甚至得到了「丈母娘想要投資為他開館子「的程度;而李安最終還是選擇了用他最愛的鏡頭,來淋漓的表現他對於美食的理解。在李安執導的「父親三部曲」中,《推手》由太極的動作以及餐廚中表達了中美文化差異的衝突;《喜宴》更是在宴席上呈現了新舊思想的矛盾;而電影《飲食男女》裡,更是由家庭團圓宴中的貫穿了中國傳統飲食習慣,也引出了每個個體在父權制度下的暗湧。圖片:李安導演《飲食男女》電影節選可以說,《飲食男女》中的二女兒朱家倩的那一句 「好奇怪,我好像沒有什麼童年記憶。
  • 飲食男女
    佛家提倡「勤修戒定慧」來逐步修行,通過消除欲望來避免世間紛擾。這讓我想到了美劇《年輕的教宗》裡,主角在成為神職人員之前,有過一個女朋友。最終他放棄了小愛,當你把愛放到一個具象的人身上時,這種愛就會讓你在欣喜若狂和痛苦不堪的兩極來回徘徊;而當你把愛奉獻給上帝,或者某個客觀存在時,這種愛是穩定的、沒有失去之虞的。這大概就是消除欲望後的愛。不可否認,適度的欲望對人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是相同的,他們能夠察覺如何取得父母的歡心、獲得更多的愛。所以,在與父親相處的時候,三姐妹都會發展出以父親、父愛為中心的"俄狄浦斯情結",形成了不同的親密關係模式。
  • 適合中秋節重溫的《重返20歲》:親情的羈絆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年輕就要勇敢去愛,等老了才不會追悔莫及。當你再返回到20歲時,這一生最珍貴的青春歲月,你最想做什麼?王小波曾說: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飲食男女》的結局,你猜到了嗎?
    《飲食男女》是由李安執導,郎雄、吳倩蓮、楊貴媚、王渝文主演的劇情片,於1994年8月3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妻子去世多年的老朱和三個女兒在家庭生活中的觀念衝突和各自的情感故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生百味但皆躲不開食、色二字,食是人類生存的本能,色即包括情與欲。欲是人們生理本能,情包含親情友情愛情。對於這兩個方面每個人有不同的世界觀。而李安導演卻用市井的眼光拍攝,《飲食男女》便是他對人生大欲的獨特理解。這部拍於1994年的影片,講述了老朱一家的故事。
  • 從親情角度解讀《別告訴她》:一個善意謊言的背後,是愛與不舍
    3、 善意謊言的背後是對奶奶的不舍善意的謊言背後,除了愛,還有不舍。不舍和愛不太一樣,是愛的一種更直接的體現。二、 愛與不舍的親情力量1、 愛是親情的代名詞愛和親情,永遠是緊密掛鈎且相互完全無縫銜接的。沒有愛的親情,不叫親情,叫做血緣關係;沒有親情的愛不加愛,叫做社會法定責任。
  •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愛與陪伴才是更深的羈絆
    該劇聚焦90後原生家庭,講述了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成為彼此新的家人,三兄妹一起長大、彼此扶持、共同成長,用愛治癒傷痛的親情故事。《以家人之名》不以「血緣定家人」,打破了傳統倫理意義上的「家人觀念」,重新定義了「家人」和「家庭」的概念:家人不應僅限於血緣之間的聯繫,愛與陪伴才是更深的羈絆。正如劇中李尖尖所說:「有血緣的,不一定能成為家人;但是互相珍惜、彼此愛護的人,一定可以。」
  • 《飲食男女》:食色,性也,人之大欲,不想也難
    朱爺爺和老夥子的對話,說出了他自己的心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食慾與X欲,做人與做菜,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飲、食、男、女,所有人都逃不開。次女朱家倩,是個精明美麗的航空公司高管,她的脾氣最像父親,卻又與父親水火不容。小女兒朱家寧,是個剛滿二十歲的大學生,她業餘在快餐店打工,正值青春恣意的好芳華。三個女兒在吃完星期天的團聚餐後,都忙活著收拾。
  • 第十課 |《小偷家族》觀後感 :是愛也是羈絆
    有愛必定是家人文/沈諾伊愛,才是維繫一個家庭最可靠的力量。小偷家族,由一群見「小偷」組成的家庭,表面上充滿溫馨,一股暖流心頭湧動,實則背後的真相是何等悽諒孤獨,恐怕只有自知。她是這講的「就算我們沒有直緣關係,但你給了我們愛,作為回報,我們不也要存終愛你嗎?而且我們有愛,就有羈絆,心是相連的,那麼又怎麼會放棄你呢?」是啊,家不一定有愛,但有愛就會有家。若人間有愛,則人回家;苦人間無愛,再親的血緣也算不上家。
  • 豆瓣9.1分《飲食男女》:放棄晉升照顧老爸,他卻娶了女兒的同學
    或許有一種寧靜,是波瀾壯闊背後的寧靜。」對於老朱一家人,他們的生活是平靜的,也是波瀾壯闊的。如果按照如今的倫理常識來講,他家沒有一個「正常」人,情感上都會有些「畸形」。《禮記·禮運》記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 …?」
  • 十二星座特徵行為背後的深度解析——白羊座
    白羊座的脾氣白羊的暴脾氣是這個星座所有特徵裡佔比最大的一個特徵。在熟悉的人面前,白羊的暴脾氣分兩種,一種是哄都不用哄自己就好了的,另外一種就是哄不好的。這種時候的暴脾氣很可能只是白羊被一個自己的問題壓抑了很久,因為對你有信任感,不想再被壓抑做出的自救行為。這種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哄不好的那種暴脾氣,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白羊們前期不懂得如何拒絕。細細回想一下,在一隻白羊發脾氣之前,是不是你向ta們要求的,需求的,白羊都會儘可能去滿足。只有白羊被這些要求,需求,壓得喘不過氣來,ta們才會去爆發。
  •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飲食男女》是李安"家庭三部曲"中最巔峰的一部。於1994年出品,講述了一位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兒回家吃飯的退休廚師,面臨的家庭問題與兩代人的代際衝突。影片還表達了老人在老年之後的個人追求和影片中主人公們的個性解放。
  • 南懷瑾:飲食男女要有限度,否則會自害害人,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孔子本人曾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並非直接認為人慾便是人性本有的正當行為,而只是說明人之所以為人,便自然而然地會有飲食和男女等基本的人慾,所以他又說:「何謂人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由於人性有這些基本的情和欲,可能趨向於自害害人,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必須要注重人文的教化,於是制禮以防患未然,作樂以調整性情。
  • 乘風破浪的「圖書館人」,積澱十年她寫成這本活色生香的《飲食男女》
    阿米告訴自己:盡心盡力盡興,愛自己,才能愛他人。吃好每一餐飯,珍惜每一段感情,不管是愛情、親情、友情,不辜負、不虛擲。如此就很好。阿米何許人也?一位從小熱愛寫作的「圖書館人」。有人聽到不免羨慕不已,圖書館員多麼悠閒自在啊,得閒就沏一杯清淡的綠茶,在香氣嫋嫋中細閱一本喜愛的書。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作為「圖書館人」的她工作量是想像不到的大,想在圖書館裡讀書,非等到下班以後才行。
  • 豆瓣9.1《飲食男女》:李安的良苦用心,是讓我們更好地看清人生
    說不清飲食男女是一部關於什麼的電影,親情愛情家庭似乎都在這一部電影之中被囊括,它起源於人的生活百態,結束於不知所蹤。但在N刷之後才發現,我才意識到,李安電影之中所謂的飲食男女,所描寫的就是大寫的人生。愛自由不代表無責任。影片之中的二女兒是一個年輕上進的新女性,事業有成並且對於愛情有著自己的觀點。在影片的一開始,她在外面買了一套房子希望能夠搬出去住,並且有可能可以前往阿姆斯特丹離開這個自己原本所處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