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是導演是枝裕和2013年的作品,曾獲第6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提名。是枝裕和用他平實的電影語言和細膩的敘事手法講述了一部溫情感人的家庭故事。兩個本無交集的家庭,分別過著無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們得知彼此孩子當年"抱錯"了,面對六年的親情和自己的至親骨肉,他們又將如何抉擇。"血脈"建立了一種"父子"緣分,而"相遇"又何嘗不是呢?
本文通過從"父親""孩子""母親"的形象對比出發談談影片表達的情感羈絆,通過"父子"關係探究聊聊對父母子女親情關係的理解。
一、父篇:嚴父與慈父
1.嚴父:富爸爸野野宮
野野宮是一個在公司上進敬業、一絲不苟的職場精英,一位在家中不苟言笑、規矩眾多的"嚴父"。
野野宮對兒子良多進行著"精英"式教育,6歲的良多在私立小學入學面試中,告訴老師自己喜歡夏天的原因是可以與父母野營而且父親是一位放風箏的高手,但這個答案只能歸功於面試補習班"押題"成功,野野宮忙於工作對兒子的陪伴少之又少,更談不上野營了。
野野宮對良多的教育中"言傳"多於"身教",幼小的良多一方面渴望父親的陪伴,另一方面又畏於父親的威嚴,良多每天堅持練習鋼琴,只是為了能得到父親多一些關注和誇獎。在野野宮的"精英"教育下,良多禮貌懂事、聽話乖巧,有著6歲孩童鮮有的安靜,用一雙懵懂的大眼睛裡看著大人的世界。
看似優越平靜的生活,卻遭受了來自現實世界地殘酷暴擊。良多出生的醫院聯繫野野宮一家進行親子鑑定,結果顯示,野野宮與齋木兩家人的孩子抱錯了。良多是齋木的兒子,而齋木的兒子琉晴才是野野宮的親生骨肉。
2.慈父:窮爸爸齋木
齋木是一位與野野宮風格截然相反的父親,齋木樂觀、自由,雖然"市井"但是"接地氣"。
齋木與妻子由香裡在兩家人的會面中遲到,齋木甚至還半開玩笑地解釋遲到的原因是妻子對他的襯衣不滿意。由香裡面對齋木,也更為強勢一些,不時糾正著丈夫一些措辭。從衣著、談吐、舉止上看,在鄉下經營著小雜貨鋪,養育著3個孩子的齋木"市井"氣十足,與野野宮的體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面對事故,野野宮更關心的是糾察醫院事故背後的原因,並聘請律師為兩家人捍衛權利,齋木則更看重醫院的賠償數目;面對生計,齋木把"明天做的事今天絕對不做"奉為座右銘,與野野宮的拼命上進更是相距甚遠。
正是看到這些表面特質,野野宮的內心優越感更勝,他甚至想要爭奪兩個孩子共同的撫養權,認為錢不僅可以解決自己與良多的分別難題,也能將親生兒子收回撫養。驕傲的野野宮,被齋木一家強烈斥責,"你打算用錢買孩子嗎?"這時,野野宮才明白,齋木一家雖然經濟條件一般,但同樣作為父母,他們對兒子琉晴的愛絲毫不遜。齋木的一句"父親也是無能取代的工作吧"更是讓一直以工作忙為藉口忽視對孩子陪伴的野野宮自慚形穢。
為了讓兩個孩子能夠逐漸適應,兩家人先增加相聚次數讓孩子逐漸熟悉"新家",然後再讓孩子"換家"生活,逐漸適應和接受交換父母的現實。但整個過程,必定經歷掙扎和阻礙。
二、子篇:兒子、繼子、女婿
1.冷漠的兒子、倔強的繼子作為兒子,野野宮的原生家庭也影響著他身為人父的行為和態度。
野野宮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與父親關係一般,提及繼母十分冷談,從未叫過"母親"。野野宮與弟弟看望家人時,也同樣嚴肅拘謹,無法釋懷自如。父親得知野野宮孩子並非親生時,並未表現極度傷感,冷靜地提出要儘快交換孩子,因為血緣是親人之間聯繫的唯一紐帶。父親對野野宮的冷漠,像極了野野宮對良多的冷漠,但父親對"血親"的重視,又體現了自己對兒子"血濃於水"親情的重視,父親的"血緣"之說無疑加速了野野宮後來的"換子"進程。上一代的父子關係不知不覺影響著下一代。
2.驕傲的女婿、孝順的女婿作為女婿,野野宮對妻子和嶽母表現得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野野宮雖然給妻子綠和提供了良好無憂的生活環境,但在妻子面前依然端著一副"養家人"的架子。良多沒按照時間表練習鋼琴時,埋怨妻子沒有原則不夠嚴格;吃飯時不忘強調"烏龍麵要硬一點",提醒妻子曾經廚藝的失誤;得知良多並非親生時,用"果然如此"來指責妻子作為母親的失職,將不幸的原因牽扯到妻子當年選擇的是鄉下醫院,但實際是因為他忙於工作,妻子擔心無人照料才選擇離娘家近一點的醫院生產。
野野宮的優越感讓他在妻子及嶽母面前一直保持著高傲的態度。嶽母對交換孩子發表意見時,野野宮冷漠對待,嶽母只得以"老婆子多管閒事"來緩解尷尬,到嶽母家拜訪也透露著"應付"和"潦草"的態度。面對換子難題,野野宮對妻子和嶽母承諾自己能夠處理好一切,但實際卻險些弄巧成拙。
同樣身為女婿的齋木與野野宮再次形成對比。齋木在遊玩結束後,仍不忘給嶽父帶上一份炸豬排咖喱,他並將老人比作小孩子,話語間流露出齋木濃厚深切的家庭情懷,內心柔軟、孝順有愛。
三、母篇:母親對親情的理解更高級
影片中一共有綠和、由香裡、野野宮嶽母、野野宮繼母、護士五位母親的角色,對待"換子",她們不同敘事段落中的表現態度,都不約表達著"母親"對於"親情"更高級的解讀,與"父親"單純用"血脈"理解親子關係的淺薄認知形成直接對比。
綠和,矛盾壓抑的母親。一邊對琉晴充滿虧欠,責備自己作為親生母親多年的麻木和失職;另一方面,又對良多充滿不舍,不同於齋木擁有3個孩子,綠和6年來只有良多1個依靠,她將全部愛都傾注到了良多身上,不僅是她陪伴良多成長,也是良多在陪伴著媽媽,圓滿了媽媽身為人母的願望。
由香裡,強勢獨立的母親。作為3個孩子的媽媽,井井有條地安排著孩子們的生活,將愛平均分給所有孩子。面對野野宮提出時間越久孩子越不像自己的顧慮時,由香裡說道"像不像什麼的,只有沒有感受到與孩子羈絆的男人才會糾結於這種事情"。
繼母,溫潤耐心的母親。對野野宮的關懷與野野宮親父子的冷漠固執形成對比,雖然野野宮並未承認她作為母親的身份,但她對野野宮卻多了一份親情,並開導他"相處久了,沒有血緣也會產生感情"。當野野宮覺悟向繼母道歉時,繼母則寬容地說"以前的事就算了,我都忘了,我還是想和你說點輕鬆的事,比如誰帶假髮了之類的"。
嶽母,智慧開明的母親。嶽母細分不多,但她的話卻極具分量,她告訴野野宮"戰爭時期養子的故事很多,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
護士,懺悔自責的母親。當年的悲劇因何產生,源於護士的一己私心。當年護士眼看野野宮一家殷實富裕、幸福無比,而自己卻面臨重組家庭的矛盾和與繼子相處的壓力,心生邪念,將兩個嬰兒掉包,直接改寫了兩個家庭的命運。究其根本,護士目的只是想要野野宮一家不那麼"完美"。後來由於護士與繼子關係緩和,體會身為人母的責任,才對自己的錯誤進行了深刻懺悔。野野宮目睹護士與繼子"母子情深"之後,進一步反思自己與繼母的關係,推動了野野宮與繼母關係的緩和。
四、"父子"關係探究
"人類只是個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這輩子決定你悲歡的就是你身邊的幾個人。"(柴靜《看見》)
1.如父如子,相互塑造
野野宮自律嚴肅、好勝心切的性格似乎在野野宮父親出場時找到了答案,琉晴性格的中桀驁和不服輸也像極了認真起來的野野宮,倔強的基因在野野宮家一代一代傳承。面對新家庭的管教,琉晴並不像良多像接受"任務"一樣選擇服從,而是不停追問各種"為什麼"。野野宮甚至殘酷地告訴琉晴真相,但琉晴不為所動,毫不懼色。
野野宮對良多的那套管教方法對琉晴並不湊效,甚至6歲的琉晴倔強地偷偷跑回了原來的家。琉晴讓野野宮聯想到自己兒時也曾離家出走,琉晴喚醒了野野宮內心深處真實的自己。琉晴像一面鏡子,優點缺點鬥魚野野宮的基因有了關聯,"血脈"塑造了相似的他們,而過於相似註定塑造矛盾。野野宮學會了耐心和溫柔,他逐漸引導琉晴融入新家,琉晴也引導著野野宮不再那麼緊繃,逐漸與自己和解。
2.如父如子,相互成就
野野宮從對良多嚴格施教,儘管良多被教育得彬彬有禮,但他對孩子溫吞的性格並不滿意,他認為良多缺少像自己一樣的好勝心,後來將這個原因歸於父子二人缺少的共同"基因"。得知真相後的野野宮一度更看重"基因"對孩子未來成長的影響以及"血脈"與父子親情的聯繫,然而直到野野宮偶然發現良多藏在相機中的秘密後,才恍然醒悟,這六年,他虧欠孩子太多,在良多的概念裡,野野宮就是自己深愛的父親,每一秒每一刻都是。
對良多而言,住在齋木家,就是完成野野宮布置的"任務"遊戲,自己要像練習鋼琴一樣,好好地完成任務,才能得到爸爸的肯定。但當野野宮前往齋木家,接回出走的琉晴時,完全被忽視的良多躲進衣櫥黯然傷心。再見野野宮,良多終於發洩了自己6歲孩童本應有的脾氣,在怒氣衝衝地走在前面,野野宮追著向他道歉,"爸爸小時候也不喜歡鋼琴"一句話解開了良多的心結,卸下了良多超乎同齡人的壓力。
野野宮幫助良多成長為禮貌懂事的"精英"小孩,良則喚醒了野野宮內心深處為人父柔軟的一面,他們的父子親情雖不靠"血脈"相連,但六年的相處時光,彼此的影響早已潛移默化、互相成就。
3.如父如子,相互影響
齋木就像一個"修理"專家,能夠修好孩子們玩壞的任何玩具,野野宮卻毫無耐心,玩具壞了更直接的解決辦法是買一個新的;齋木可以捨棄自己的時間,珍惜見證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而野野宮總是把時間用在忙碌的工作上,就連公司的上司都忍不住開導他"你也應該多陪陪家人",想必上司也是一位父親,站在父親的角度對野野宮進行勸說;儘管浴缸還沒有野野宮家的一半那麼大,齋木還會帶著一起擠在浴缸裡玩耍嬉戲,享受天倫之樂,而野野宮則過分訓練孩子的獨立性;齋木會用"蜘蛛俠是不是蜘蛛"來與孩子交流,野野宮更多教孩子如何用筷子、如何堅持鋼琴。
齋木的一句"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醍醐灌頂,後來的一句"你(野野宮)不用學你爸啊"更是讓野野宮如夢初醒。一直以來,野野宮不過是不自覺地複製著來自自己父親的教育方式,而齋木則啟迪他,其實父親可以這麼當。
"血脈"建立了一種"父子"緣分,而"相遇"又何嘗不是呢?父子一路相伴,成長的不僅是孩子,還有一同成長的父母們。
五、情感冥思:一首「父子」的散文詩,寫滿緣起與羈絆
1.緣起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目送》)
所謂父母,並不是孩子出生時就能夠完全勝任這份"工作";所謂子女,也不是一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些人依靠"血脈"有緣成為家人,有些人憑藉"相遇"收穫一生溫情。無論是哪一種緣起,身份與角色的轉換、沿襲都伴隨著不斷地學習、成長。
正如影片中所述,很多人考慮親情的關聯相對簡單,而《如父如子》恰到好處地啟發人們好好思考"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我們現在是"子女",但不久也將成為"父母";我們此刻是"父母",但莫忘我們同時仍是"子女"。所以,這不禁讓人反思,我們註定在"緣起"之路上漸行漸遠,難麼每一刻的溫暖便彌足珍貴。
作為子女,珍惜與父母的相處時光,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埋怨,多幾分輕鬆減幾分匆忙。再忙的工作,也抽出一點時間給父母發句問候,用實際行動替青春時期的叛逆說句"抱歉"。
作為父母,珍惜與孩子的成長時光,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幾分愉悅減幾分嚴肅。再多的事情,也抽出一點時間給孩子幾句鼓勵,用溫暖的手掌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2.羈絆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別想家。如果實在想了,那就讀本書吧。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讀書就是回家'。"(麥家《致兒子的信》)
作家麥家曾回憶他與兒子的相處之道,兒子青春期時異常叛逆,麥家曾絕望、曾無助,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後來發現度過這個劫難只有"等待","做一個麥田裡的守護者",讓這段狂風驟雨般的青春期自己降溫和消逝。後來兒子終於成長,並考入了國外的一所大學。兒子出國前,麥家在他的行李裡,偷偷藏進了一封《致兒子的信》。這封信,麥家曾在《朗讀者》節目中親自朗讀,全篇訴說著父親對兒子滿滿的愛以及自己的心路歷程。
子女是父母的羈絆,父母也是子女的羈絆,在我們成為一家人的那天起,便註定如此一生。或許,父母子女的緣分,就是為了經歷這麼一種相互塑造、成就、影響的過程吧。
《如父如子》就像一首關於父子的"散文詩",寫滿緣起與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