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家庭故事《如父如子》:「父子親情」的緣起與羈絆

2020-12-17 思安瑣記

《如父如子》是導演是枝裕和2013年的作品,曾獲第6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提名。是枝裕和用他平實的電影語言和細膩的敘事手法講述了一部溫情感人的家庭故事。兩個本無交集的家庭,分別過著無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們得知彼此孩子當年"抱錯"了,面對六年的親情和自己的至親骨肉,他們又將如何抉擇。"血脈"建立了一種"父子"緣分,而"相遇"又何嘗不是呢?

本文通過從"父親""孩子""母親"的形象對比出發談談影片表達的情感羈絆,通過"父子"關係探究聊聊對父母子女親情關係的理解。

一、父篇:嚴父與慈父

1.嚴父:富爸爸野野宮

野野宮是一個在公司上進敬業、一絲不苟的職場精英,一位在家中不苟言笑、規矩眾多的"嚴父"。

野野宮對兒子良多進行著"精英"式教育,6歲的良多在私立小學入學面試中,告訴老師自己喜歡夏天的原因是可以與父母野營而且父親是一位放風箏的高手,但這個答案只能歸功於面試補習班"押題"成功,野野宮忙於工作對兒子的陪伴少之又少,更談不上野營了。

野野宮對良多的教育中"言傳"多於"身教",幼小的良多一方面渴望父親的陪伴,另一方面又畏於父親的威嚴,良多每天堅持練習鋼琴,只是為了能得到父親多一些關注和誇獎。在野野宮的"精英"教育下,良多禮貌懂事、聽話乖巧,有著6歲孩童鮮有的安靜,用一雙懵懂的大眼睛裡看著大人的世界。

看似優越平靜的生活,卻遭受了來自現實世界地殘酷暴擊。良多出生的醫院聯繫野野宮一家進行親子鑑定,結果顯示,野野宮與齋木兩家人的孩子抱錯了。良多是齋木的兒子,而齋木的兒子琉晴才是野野宮的親生骨肉。

2.慈父:窮爸爸齋木

齋木是一位與野野宮風格截然相反的父親,齋木樂觀、自由,雖然"市井"但是"接地氣"。

齋木與妻子由香裡在兩家人的會面中遲到,齋木甚至還半開玩笑地解釋遲到的原因是妻子對他的襯衣不滿意。由香裡面對齋木,也更為強勢一些,不時糾正著丈夫一些措辭。從衣著、談吐、舉止上看,在鄉下經營著小雜貨鋪,養育著3個孩子的齋木"市井"氣十足,與野野宮的體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面對事故,野野宮更關心的是糾察醫院事故背後的原因,並聘請律師為兩家人捍衛權利,齋木則更看重醫院的賠償數目;面對生計,齋木把"明天做的事今天絕對不做"奉為座右銘,與野野宮的拼命上進更是相距甚遠。

正是看到這些表面特質,野野宮的內心優越感更勝,他甚至想要爭奪兩個孩子共同的撫養權,認為錢不僅可以解決自己與良多的分別難題,也能將親生兒子收回撫養。驕傲的野野宮,被齋木一家強烈斥責,"你打算用錢買孩子嗎?"這時,野野宮才明白,齋木一家雖然經濟條件一般,但同樣作為父母,他們對兒子琉晴的愛絲毫不遜。齋木的一句"父親也是無能取代的工作吧"更是讓一直以工作忙為藉口忽視對孩子陪伴的野野宮自慚形穢。

為了讓兩個孩子能夠逐漸適應,兩家人先增加相聚次數讓孩子逐漸熟悉"新家",然後再讓孩子"換家"生活,逐漸適應和接受交換父母的現實。但整個過程,必定經歷掙扎和阻礙。

二、子篇:兒子、繼子、女婿

1.冷漠的兒子、倔強的繼子作為兒子,野野宮的原生家庭也影響著他身為人父的行為和態度。

野野宮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與父親關係一般,提及繼母十分冷談,從未叫過"母親"。野野宮與弟弟看望家人時,也同樣嚴肅拘謹,無法釋懷自如。父親得知野野宮孩子並非親生時,並未表現極度傷感,冷靜地提出要儘快交換孩子,因為血緣是親人之間聯繫的唯一紐帶。父親對野野宮的冷漠,像極了野野宮對良多的冷漠,但父親對"血親"的重視,又體現了自己對兒子"血濃於水"親情的重視,父親的"血緣"之說無疑加速了野野宮後來的"換子"進程。上一代的父子關係不知不覺影響著下一代。

2.驕傲的女婿、孝順的女婿作為女婿,野野宮對妻子和嶽母表現得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野野宮雖然給妻子綠和提供了良好無憂的生活環境,但在妻子面前依然端著一副"養家人"的架子。良多沒按照時間表練習鋼琴時,埋怨妻子沒有原則不夠嚴格;吃飯時不忘強調"烏龍麵要硬一點",提醒妻子曾經廚藝的失誤;得知良多並非親生時,用"果然如此"來指責妻子作為母親的失職,將不幸的原因牽扯到妻子當年選擇的是鄉下醫院,但實際是因為他忙於工作,妻子擔心無人照料才選擇離娘家近一點的醫院生產。

野野宮的優越感讓他在妻子及嶽母面前一直保持著高傲的態度。嶽母對交換孩子發表意見時,野野宮冷漠對待,嶽母只得以"老婆子多管閒事"來緩解尷尬,到嶽母家拜訪也透露著"應付"和"潦草"的態度。面對換子難題,野野宮對妻子和嶽母承諾自己能夠處理好一切,但實際卻險些弄巧成拙。

同樣身為女婿的齋木與野野宮再次形成對比。齋木在遊玩結束後,仍不忘給嶽父帶上一份炸豬排咖喱,他並將老人比作小孩子,話語間流露出齋木濃厚深切的家庭情懷,內心柔軟、孝順有愛。

三、母篇:母親對親情的理解更高級

影片中一共有綠和、由香裡、野野宮嶽母、野野宮繼母、護士五位母親的角色,對待"換子",她們不同敘事段落中的表現態度,都不約表達著"母親"對於"親情"更高級的解讀,與"父親"單純用"血脈"理解親子關係的淺薄認知形成直接對比。

綠和,矛盾壓抑的母親。一邊對琉晴充滿虧欠,責備自己作為親生母親多年的麻木和失職;另一方面,又對良多充滿不舍,不同於齋木擁有3個孩子,綠和6年來只有良多1個依靠,她將全部愛都傾注到了良多身上,不僅是她陪伴良多成長,也是良多在陪伴著媽媽,圓滿了媽媽身為人母的願望。

由香裡,強勢獨立的母親。作為3個孩子的媽媽,井井有條地安排著孩子們的生活,將愛平均分給所有孩子。面對野野宮提出時間越久孩子越不像自己的顧慮時,由香裡說道"像不像什麼的,只有沒有感受到與孩子羈絆的男人才會糾結於這種事情"。

繼母,溫潤耐心的母親。對野野宮的關懷與野野宮親父子的冷漠固執形成對比,雖然野野宮並未承認她作為母親的身份,但她對野野宮卻多了一份親情,並開導他"相處久了,沒有血緣也會產生感情"。當野野宮覺悟向繼母道歉時,繼母則寬容地說"以前的事就算了,我都忘了,我還是想和你說點輕鬆的事,比如誰帶假髮了之類的"。

嶽母,智慧開明的母親。嶽母細分不多,但她的話卻極具分量,她告訴野野宮"戰爭時期養子的故事很多,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

護士,懺悔自責的母親。當年的悲劇因何產生,源於護士的一己私心。當年護士眼看野野宮一家殷實富裕、幸福無比,而自己卻面臨重組家庭的矛盾和與繼子相處的壓力,心生邪念,將兩個嬰兒掉包,直接改寫了兩個家庭的命運。究其根本,護士目的只是想要野野宮一家不那麼"完美"。後來由於護士與繼子關係緩和,體會身為人母的責任,才對自己的錯誤進行了深刻懺悔。野野宮目睹護士與繼子"母子情深"之後,進一步反思自己與繼母的關係,推動了野野宮與繼母關係的緩和。

四、"父子"關係探究

"人類只是個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這輩子決定你悲歡的就是你身邊的幾個人。"(柴靜《看見》)

1.如父如子,相互塑造

野野宮自律嚴肅、好勝心切的性格似乎在野野宮父親出場時找到了答案,琉晴性格的中桀驁和不服輸也像極了認真起來的野野宮,倔強的基因在野野宮家一代一代傳承。面對新家庭的管教,琉晴並不像良多像接受"任務"一樣選擇服從,而是不停追問各種"為什麼"。野野宮甚至殘酷地告訴琉晴真相,但琉晴不為所動,毫不懼色。

野野宮對良多的那套管教方法對琉晴並不湊效,甚至6歲的琉晴倔強地偷偷跑回了原來的家。琉晴讓野野宮聯想到自己兒時也曾離家出走,琉晴喚醒了野野宮內心深處真實的自己。琉晴像一面鏡子,優點缺點鬥魚野野宮的基因有了關聯,"血脈"塑造了相似的他們,而過於相似註定塑造矛盾。野野宮學會了耐心和溫柔,他逐漸引導琉晴融入新家,琉晴也引導著野野宮不再那麼緊繃,逐漸與自己和解。

2.如父如子,相互成就

野野宮從對良多嚴格施教,儘管良多被教育得彬彬有禮,但他對孩子溫吞的性格並不滿意,他認為良多缺少像自己一樣的好勝心,後來將這個原因歸於父子二人缺少的共同"基因"。得知真相後的野野宮一度更看重"基因"對孩子未來成長的影響以及"血脈"與父子親情的聯繫,然而直到野野宮偶然發現良多藏在相機中的秘密後,才恍然醒悟,這六年,他虧欠孩子太多,在良多的概念裡,野野宮就是自己深愛的父親,每一秒每一刻都是。

對良多而言,住在齋木家,就是完成野野宮布置的"任務"遊戲,自己要像練習鋼琴一樣,好好地完成任務,才能得到爸爸的肯定。但當野野宮前往齋木家,接回出走的琉晴時,完全被忽視的良多躲進衣櫥黯然傷心。再見野野宮,良多終於發洩了自己6歲孩童本應有的脾氣,在怒氣衝衝地走在前面,野野宮追著向他道歉,"爸爸小時候也不喜歡鋼琴"一句話解開了良多的心結,卸下了良多超乎同齡人的壓力。

野野宮幫助良多成長為禮貌懂事的"精英"小孩,良則喚醒了野野宮內心深處為人父柔軟的一面,他們的父子親情雖不靠"血脈"相連,但六年的相處時光,彼此的影響早已潛移默化、互相成就。

3.如父如子,相互影響

齋木就像一個"修理"專家,能夠修好孩子們玩壞的任何玩具,野野宮卻毫無耐心,玩具壞了更直接的解決辦法是買一個新的;齋木可以捨棄自己的時間,珍惜見證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而野野宮總是把時間用在忙碌的工作上,就連公司的上司都忍不住開導他"你也應該多陪陪家人",想必上司也是一位父親,站在父親的角度對野野宮進行勸說;儘管浴缸還沒有野野宮家的一半那麼大,齋木還會帶著一起擠在浴缸裡玩耍嬉戲,享受天倫之樂,而野野宮則過分訓練孩子的獨立性;齋木會用"蜘蛛俠是不是蜘蛛"來與孩子交流,野野宮更多教孩子如何用筷子、如何堅持鋼琴。

齋木的一句"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醍醐灌頂,後來的一句"你(野野宮)不用學你爸啊"更是讓野野宮如夢初醒。一直以來,野野宮不過是不自覺地複製著來自自己父親的教育方式,而齋木則啟迪他,其實父親可以這麼當。

"血脈"建立了一種"父子"緣分,而"相遇"又何嘗不是呢?父子一路相伴,成長的不僅是孩子,還有一同成長的父母們。

五、情感冥思:一首「父子」的散文詩,寫滿緣起與羈絆

1.緣起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目送》)

所謂父母,並不是孩子出生時就能夠完全勝任這份"工作";所謂子女,也不是一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些人依靠"血脈"有緣成為家人,有些人憑藉"相遇"收穫一生溫情。無論是哪一種緣起,身份與角色的轉換、沿襲都伴隨著不斷地學習、成長。

正如影片中所述,很多人考慮親情的關聯相對簡單,而《如父如子》恰到好處地啟發人們好好思考"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我們現在是"子女",但不久也將成為"父母";我們此刻是"父母",但莫忘我們同時仍是"子女"。所以,這不禁讓人反思,我們註定在"緣起"之路上漸行漸遠,難麼每一刻的溫暖便彌足珍貴。

作為子女,珍惜與父母的相處時光,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埋怨,多幾分輕鬆減幾分匆忙。再忙的工作,也抽出一點時間給父母發句問候,用實際行動替青春時期的叛逆說句"抱歉"。

作為父母,珍惜與孩子的成長時光,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幾分愉悅減幾分嚴肅。再多的事情,也抽出一點時間給孩子幾句鼓勵,用溫暖的手掌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2.羈絆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別想家。如果實在想了,那就讀本書吧。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讀書就是回家'。"(麥家《致兒子的信》)

作家麥家曾回憶他與兒子的相處之道,兒子青春期時異常叛逆,麥家曾絕望、曾無助,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後來發現度過這個劫難只有"等待","做一個麥田裡的守護者",讓這段狂風驟雨般的青春期自己降溫和消逝。後來兒子終於成長,並考入了國外的一所大學。兒子出國前,麥家在他的行李裡,偷偷藏進了一封《致兒子的信》。這封信,麥家曾在《朗讀者》節目中親自朗讀,全篇訴說著父親對兒子滿滿的愛以及自己的心路歷程。

子女是父母的羈絆,父母也是子女的羈絆,在我們成為一家人的那天起,便註定如此一生。或許,父母子女的緣分,就是為了經歷這麼一種相互塑造、成就、影響的過程吧。

《如父如子》就像一首關於父子的"散文詩",寫滿緣起與羈絆。

相關焦點

  • 《如父如子》:何時為父,如何為子?
    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如父如子》,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平靜之下,波瀾四起,字裡行間中或細膩柔軟,或平淡瑣碎,或暗潮洶湧,或支離破碎,卻又自然流溢令人動容的溫情,或許是初為人父的共鳴吧,直抵內心,久久迴響。與懷胎十月而天然適應母親角色不同的是,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要經歷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才會有切實的身份認同的轉變。
  • 《如父如子》:是枝裕和靈魂發問,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在他看來,沒有人是生為人父——不是說兒子一出生,你就自動成了一個好爸爸。如何定義好,那是需要雙方乃至是多方達成的。不是一瞬間,而是許多年,甚至是一生。也許我們從未想過,如果有一天你的小孩有重新選擇父親和家庭的機會,他還會如你所想的真的會毫不猶豫地繼續選擇你作為他的父親嗎?
  •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文|甜沫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於血肉關係。——席勒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如父如子》,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標題。「像父親,像兒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於是,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欣賞這部豆瓣8.6分的佳作。
  • 《如父如子》讀後感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如父如子》,想說幾句。這本書講了日本的一個普通三口之家,在某一天突然得知自己養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的之後,一系列心理反應和所採取的行動。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本書講了一個「父親」成長為「父親」的過程。
  • 《如父如子》養了六年的兒子發現不是親生的,該換還是留?
    故事的起因是一個狗血的故事,兩個家庭過著幸福安穩的日子。突然醫院的一通電話打來,說兩家的孩子在六年前因護士的失誤被調換抱錯了。於是兩個家庭引來了一個靈魂拷問:要選擇堅守六年的親情、還是親生骨肉?劇情的轉折點,是野野宮良多在看到慶多拿著相機偷拍他的照片後,這波換子烏龍終於有了轉機。孩子用相機拍下了爸爸在家裡各種各樣的姿態,看到這些照片的野野宮良多突然變得柔軟。或許他發覺了孩子很需要自己,或許他終於體會到了父子之間的羈絆是什麼。
  • 電影《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的故事,可以說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所有電影裡最「狗血」的:多年前,由於在醫院生產後抱錯了孩子,一個都市中產家庭與另一個開雜貨鋪的小市民家庭發生了劇烈的交錯。這類故事表面上充滿戲劇張力,但往往由於太過「平常」和「庸俗」(可參考國內一些法制尋親類節目),反而顯得有點突兀,至少與我們熟悉的、風格近乎平淡的是枝裕和有些不搭。
  • 《如父如子》:人生的每一次經歷,都是不斷和解與被治癒的過程
    日本著名作家,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一書,主要圍繞著野野宮良多和齋木雄大兩家因為一名護士的私下操作,抱錯孩子產生的情感糾葛為主線,使主人公良多在遇見中,漸漸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問題。在這篇書評中,我將從良多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形成原因,以及良多受雄大,護士祥子兒子以及慶多的影響,漸漸「脫變」的過程。
  •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養了6年的兒子卻非親生,該如何選擇?
    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這本書中用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愛與親情,什麼是陪伴與長情。01 父親與兒子故事的主角父親良多是一家建築設計部的高管,驕傲而追求完美,做事容不得妥協,平時工作繁忙,對兒子慶多十分嚴厲。
  • 《如父如子》:錯換的人生,血緣關係與撫養之情的碰撞
    2013年上映一部親子片《如父如子》,導演是大名鼎鼎的是枝裕和。在他的眼中,家庭之間任何一個瑣碎的細節,都能夠成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羈絆。早晨起來,為自己的孩子做一頓豐盛的早餐。夜幕降臨,摟著孩子講一個睡前故事。
  • 企院 · 博士生專欄 家庭中的親密關係構建 ——從電影《如父如子》談起
    本文藉助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對家庭中的親密關係建構試做一個初步探討。電影初看像是老套韓劇情節,但是編劇非常巧妙地把鏡頭轉向父與子的相處,通過兩個家庭不同的親子模式,孩子交換後短暫失衡,以及良多自我覺悟後的父子關係重構,來討論什麼是家庭中的親密關係構建。
  • 《如父如子》:權威型與民主型教育碰撞,告訴你合格的教育是陪伴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關於這個問題,有一部電影或許能給家長們提供一些思考和幫助,這部電影叫《如父如子》。在親子題材的電影當中,很少有電影能夠把生活中真實的情節和現象很自然地表現出來,而《如父如子》這部電影卻很好地描述了兩個家庭的不同生活狀況。
  • 《如父如子》:女人最值得嫁的,是齋木雄大那樣的男人
    讀完日本作家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這本書,首先被齋木一家和諧溫馨,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氛圍所感染。一向以平易近人,展現平凡人生活的美好瞬間,給人啟迪和溫暖心靈的力量,也恰恰是是枝裕和作品的初心所在。《如父如子》也是這樣一部作品,書中主要圍繞職場精英野野宮良多一家與開電器商店的齋木雄大一家被抱錯孩子一事,展開一系列情感糾葛,後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並獲得了第66界夏納電影節評審團獎,多個日本電影學院獎提名。
  • 《有你才有家》熱播 虎父遇上犟孩子家庭變戰場
    該劇故事圍繞一個多子女的平凡家庭展開,講述了單身父親江萬祥(任程偉 飾)一輩子奉行棍棒教育理念,含辛茹苦養育兒女,卻與孩子們始終難以融合甚至逐漸走向分裂的故事。《有你才有家》自播出以來關注度持續高漲,劇中江家接連不斷的矛盾與分合引發了觀眾對於代際溝通問題的廣泛討論。
  • 曾如父如子,如今師徒決裂吳青峰不能再唱蘇打綠?這故事太唏噓了
    一切故事都很美好,哪怕是到了2018年12月31日下午,吳青峰在個人微博發布聲明,宣布和老闆林暐哲及其所屬的音樂社合約到期,未來將獨自處理工作事務,他依然稱林暐哲為和父親一樣重要的恩師。直到2019年11月14日,這個如父如子的恩情故事,徹底改變。
  • 《比海更深》|家庭親情關係的詩意表達
    是枝裕和一貫的創作都是圍繞家庭這一主題而展開的,不論是2013年獲得坎城評審團大獎的《如父如子》,還是2018年獲得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他都是將城市或鄉村中最普通的家庭瑣事、悲歡離合演繹出了最為真實的詩意生活流。
  • 美隊新劇捍衛雅各布,雙重父子羈絆演繹中年艱難,兒子老爹都搶眼
    同年齡段老戲骨還有出演祖父的J·K·西蒙斯,這個角色,眼神流露著一種「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的氣質,輕鬆演繹「原生家庭親爹兇殘」這個悲催又常見的故事配置。 其實捍衛雅各布這個故事,也可以從父子關係這個角度來看,是個很有延展性的話題,思考的點在於,血緣和教養,到底哪一個更多地決定了一個小朋友的成長軌跡?
  • 《羋月傳》:傻月兒,寡人待你並非如父如兄,而是視若瑰寶
    她淚流滿面:大王待我如父如兄。他輕嘆一聲:終究只是如父如兄。他一直都知道,她心裡的人是公子歇,那是她的初戀,誰都不可替代。在羋月誤以為黃歇死去的日子,是老伯傾聽她的憂傷,安慰她的悲痛。初戀那時的老伯,確實如父如兄。老伯就象當初她的父王一般,背著她騎大馬。溫情和寵溺,漸漸換回她的笑容。
  • 奧斯卡短片《父與女》《回憶的積木小屋》:時光往復,思念如舊
    《父與女》是一部荷蘭動畫導演的作品,於2001年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第5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動畫片獎。影片講述了一個溫暖的秋日傍晚,父親帶著女兒騎單車來到湖邊。父親與女兒抱別,登上小船,消失在落日之中。女兒在湖邊等不回父親,一個人騎車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