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讀後感

2020-12-17 嘉年V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如父如子》,想說幾句。

這本書講了日本的一個普通三口之家,在某一天突然得知自己養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的之後,一系列心理反應和所採取的行動。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本書講了一個「父親」成長為「父親」的過程。

1、父親是屬於工作的

書中的父親良多,是一個工作狂。和大多數男性一樣,背負的養家的壓力,努力工作,事業有成。

他有多忙呢?

妻子綠生產時,他無法陪在身旁。

綠生產失血過多,他因為來不及趕到,是嶽母籤的知情同意書。

平時和妻子的交流也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時候良多都是一個人待在書房裡。

對於兒子慶多,他更是陪伴極少。

慶多入學考試面試時,校長問慶多最喜歡的兩個季節,慶多沒有絲毫遲疑的回答「夏天和冬天」。

但校長接下來問,「今年夏天去哪裡了嗎?」慶多卻先是露出迷茫的神情,遲疑一秒後回答:「......夏天,跟爸爸一起去露營了,還放了風箏。」

這本來是溫情的一幕,但回家路上良多卻問慶多,為什麼要這麼說。

慶多的回答是:「補習學校老師讓我們這麼說的。」

燦爛的一幕瞬間失了顏色。

太多父親們身上都有良多的影子。

背著家庭的重擔,努力向前,甚至不敢停下喘口氣。生怕稍有不慎,就被他人替代了。

他們深信,物質條件是優質生活的基礎,為了讓家人住的好一點、吃的好一點,他們埋頭打拼,將親情暫時擱置在一邊。

2、原來兒子不像我,是「血緣」出了問題

在得知養了六年的兒子慶多不是親生的時候,良多的心理很複雜。

他開始害怕面對慶多,先是努力在慶多身上尋找自己和妻子的影子,這種感覺足以讓他心力交瘁。

然後他責怪妻子,為什麼非要跑到那麼偏僻的鄉村醫院去生產,為什麼身為母親連自己的孩子都沒認出來。

最後,他悟出了一點,原來兒子處處不像自己是「血緣」的錯。

對於親生兒子的養父母一家,良多是一點都看不上的。

在他眼裡,對方行為粗魯、沒有禮數,養父和養母都沒有「正經」職業,經濟條件令人堪憂。

所以,良多又悟出了一點,自己的親兒子琉晴之所以那麼沒有規矩是養父母「家教」的問題。

在和親生兒子琉晴接觸的日子裡,良多依然是那副嚴肅、冷靜的樣子,因為他早已習慣把所有情緒隱藏起來。

良多對琉晴的強勢、任性非常不滿,卻又覺得這點特別像自己,內心矛盾至極。

在單位上,他害怕成為被議論的對象,害怕這件事影響自己的工作;

回到家,他也不知道怎麼和琉晴相處,因為教育慶多的那一套在琉晴這完全行不通。

每天,良多都在煎熬中度過。

3、愛你,哪怕我們沒有血緣

書中有兩段對話特別耐人尋味。

①在一次兩家共同的旅行中,養父雄大招呼良多去陪孩子們玩,但被良多拒絕了。

雄大建議良多要多擠出時間陪孩子們,他認為,「孩子就是時間」。

而良多則不以為然地反擊到:「有些工作是非我不可的」。

這時雄大直視良多,說了一句:「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

②良多的父親跟良多強調「基因的重要性」,而良多也漸漸從琉晴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他覺得,慶多會越來越像養父母一家,而親生兒子琉晴會越來越像自己。

良多詢問琉晴的養母由佳裡,「你還能像以前一樣愛著這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嗎?」

面對良多的質問,由佳裡當即反駁道:「能愛啊!當然能!像或不像這種事,只有沒有感受到與孩子羈絆的男人才會去糾結。」

養父母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良多什麼是真正的愛。

對於養父母來說,血緣從來就不是最重要的,而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每一分鐘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幸好良多最終領悟到了這一點,他也終於承認了對養子慶多的不舍和歉意。

至此,良多才真正成為一個「父親」。

這本書裡關於親情的描寫給了為人父母的我們很多深刻的啟示,更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父親母親」的含義。

相關焦點

  • 《如父如子》:何時為父,如何為子?
    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如父如子》,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平靜之下,波瀾四起,字裡行間中或細膩柔軟,或平淡瑣碎,或暗潮洶湧,或支離破碎,卻又自然流溢令人動容的溫情,或許是初為人父的共鳴吧,直抵內心,久久迴響。與懷胎十月而天然適應母親角色不同的是,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要經歷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才會有切實的身份認同的轉變。
  • 電影《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的故事,可以說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所有電影裡最「狗血」的:多年前,由於在醫院生產後抱錯了孩子,一個都市中產家庭與另一個開雜貨鋪的小市民家庭發生了劇烈的交錯。
  • 溫暖家庭故事《如父如子》:「父子親情」的緣起與羈絆
    《如父如子》是導演是枝裕和2013年的作品,曾獲第6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提名。是枝裕和用他平實的電影語言和細膩的敘事手法講述了一部溫情感人的家庭故事。兩個本無交集的家庭,分別過著無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們得知彼此孩子當年"抱錯"了,面對六年的親情和自己的至親骨肉,他們又將如何抉擇。"血脈"建立了一種"父子"緣分,而"相遇"又何嘗不是呢?
  • 《如父如子》:是枝裕和靈魂發問,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在他看來,沒有人是生為人父——不是說兒子一出生,你就自動成了一個好爸爸。如何定義好,那是需要雙方乃至是多方達成的。不是一瞬間,而是許多年,甚至是一生。也許我們從未想過,如果有一天你的小孩有重新選擇父親和家庭的機會,他還會如你所想的真的會毫不猶豫地繼續選擇你作為他的父親嗎?
  •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席勒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如父如子》,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標題。「像父親,像兒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於是,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欣賞這部豆瓣8.6分的佳作。但很顯然,這部電影探討的中心議題是父子關係。
  • 《如父如子》:權威型與民主型教育碰撞,告訴你合格的教育是陪伴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關於這個問題,有一部電影或許能給家長們提供一些思考和幫助,這部電影叫《如父如子》。在親子題材的電影當中,很少有電影能夠把生活中真實的情節和現象很自然地表現出來,而《如父如子》這部電影卻很好地描述了兩個家庭的不同生活狀況。
  • 《如父如子》:女人最值得嫁的,是齋木雄大那樣的男人
    讀完日本作家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這本書,首先被齋木一家和諧溫馨,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氛圍所感染。一向以平易近人,展現平凡人生活的美好瞬間,給人啟迪和溫暖心靈的力量,也恰恰是是枝裕和作品的初心所在。《如父如子》也是這樣一部作品,書中主要圍繞職場精英野野宮良多一家與開電器商店的齋木雄大一家被抱錯孩子一事,展開一系列情感糾葛,後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並獲得了第66界夏納電影節評審團獎,多個日本電影學院獎提名。
  • 《如父如子》:人生的每一次經歷,都是不斷和解與被治癒的過程
    日本著名作家,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一書,主要圍繞著野野宮良多和齋木雄大兩家因為一名護士的私下操作,抱錯孩子產生的情感糾葛為主線,使主人公良多在遇見中,漸漸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問題。在這篇書評中,我將從良多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形成原因,以及良多受雄大,護士祥子兒子以及慶多的影響,漸漸「脫變」的過程。
  • 《如父如子》:錯換的人生,血緣關係與撫養之情的碰撞
    2013年上映一部親子片《如父如子》,導演是大名鼎鼎的是枝裕和。在他的眼中,家庭之間任何一個瑣碎的細節,都能夠成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羈絆。早晨起來,為自己的孩子做一頓豐盛的早餐。夜幕降臨,摟著孩子講一個睡前故事。
  • 《羋月傳》:傻月兒,寡人待你並非如父如兄,而是視若瑰寶
    她淚流滿面:大王待我如父如兄。他輕嘆一聲:終究只是如父如兄。他一直都知道,她心裡的人是公子歇,那是她的初戀,誰都不可替代。在羋月誤以為黃歇死去的日子,是老伯傾聽她的憂傷,安慰她的悲痛。初戀那時的老伯,確實如父如兄。老伯就象當初她的父王一般,背著她騎大馬。溫情和寵溺,漸漸換回她的笑容。
  • 《如父如子》養了六年的兒子發現不是親生的,該換還是留?
    劇情的轉折點,是野野宮良多在看到慶多拿著相機偷拍他的照片後,這波換子烏龍終於有了轉機。孩子用相機拍下了爸爸在家裡各種各樣的姿態,看到這些照片的野野宮良多突然變得柔軟。或許他發覺了孩子很需要自己,或許他終於體會到了父子之間的羈絆是什麼。
  •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養了6年的兒子卻非親生,該如何選擇?
    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這本書中用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愛與親情,什麼是陪伴與長情。01 父親與兒子故事的主角父親良多是一家建築設計部的高管,驕傲而追求完美,做事容不得妥協,平時工作繁忙,對兒子慶多十分嚴厲。
  • 曾如父如子,如今師徒決裂吳青峰不能再唱蘇打綠?這故事太唏噓了
    直到2019年11月14日,這個如父如子的恩情故事,徹底改變。師徒決裂2016年6月26日,蘇打綠的專輯《冬·未了》奪得金曲獎五項大獎,隨後的慶功宴上,林暐哲突然宣布蘇打綠即將休團3年。現在已經說不清了,但在當年,他曾經和吳青峰——如父如子吳青峰一直被林視為天才型選手。他曾說:「寫歌寫得好,應該很多人都有這個能力。可是寫歌寫得多寫得好,『多』這件事情很難。對他來講,真的是氣死人。吃飯拿個衛生紙也可以寫歌,我覺得這個事情就會讓很多人羨慕,覺得怎麼什麼東西都可以寫。「吳青峰的確是寫歌的天才。寫出《小星星》這首歌,僅僅因為貓在鋼琴上踩了四個音。
  • 企院 · 博士生專欄 家庭中的親密關係構建 ——從電影《如父如子》談起
    本文藉助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對家庭中的親密關係建構試做一個初步探討。
  • 父債子還是否有法律規定?
    對於父債子還是否具有法律依據?一、相關法律規定: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之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 奧斯卡短片《父與女》《回憶的積木小屋》:時光往復,思念如舊
    最近看了不少奧斯卡動畫短片,其中,對於《父與女》和《回憶的積木小屋》這兩部印象深刻。《父與女》是一部荷蘭動畫導演的作品,於2001年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第5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動畫片獎。影片講述了一個溫暖的秋日傍晚,父親帶著女兒騎單車來到湖邊。父親與女兒抱別,登上小船,消失在落日之中。
  • 人死債消還是父債子償?
    在生活中,在影視劇中,我們也許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父債子償,天經地義!很多人認為,父母欠下的債該由子女償還,但「父債子償」是否具有法律依據呢?所以,究竟是人死債消,還是父債子償,是要分情況來確定。END....
  • 《如懿傳》為啥如懿之子不能繼位,反而讓衛嬿婉之子永琰繼承
    本來,皇上是還要繼續折磨她的,但是因為要立十五阿哥永琰為皇太子,所以必須「殺母保子」。總不能讓太子登基,還有一個惡毒的生母活著。皇上最後年長的皇子也只有衛嬿婉的永琰和如懿的嫡子永璂,立太子本來是立嫡立長都是永璂,可惜永璂的額娘如懿不願意原諒皇上,自願被廢後,如懿死後也被以皇貴妃的方式舉行喪儀,一般嬪妃死後追封都是升了一個級別,偏偏如懿是降了一個級別,還跟純惠皇貴妃合葬,連個獨立的墓穴都沒有。
  • 各位代父代母請注意!
    一、代父代母含義顧名思義,代父代母就是在信仰上陪伴代子代女,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使他們透過代父代母認識教會,共同走信仰的道路。做代父代母是光榮的:這是教會的傳統、福傳的需要。做代父代母是有責任的:督促代子代女進堂,守好教會規矩,善盡教友本分。
  • 如懿傳原著:從琅嬅喪禮,皇帝發作永璜永璋,看如懿失寵真正原因
    兩個巴掌還不夠,皇帝指著渾身發抖的兒子痛罵:「大阿哥永璜已二十一歲,此次皇后大事,竟然毫不具人子之心……以他昏愚之見,必是認定皇后薨逝……無嫡立長……才妄生覬覦之心……至於永璋亦不滿人意……更無人子之道……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