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養了六年的兒子發現不是親生的,該換還是留?

2020-12-17 小菁聊娛樂

故事的起因是一個狗血的故事,兩個家庭過著幸福安穩的日子。突然醫院的一通電話打來,說兩家的孩子在六年前因護士的失誤被調換抱錯了。

於是兩個家庭引來了一個靈魂拷問:要選擇堅守六年的親情、還是親生骨肉?

如果是你,作何選擇?

第一個爸爸野野宮良多是一個典型的商界精英,性情果斷,意志堅定,憑藉著優秀的能力在事業上平步青雲。一家三口住在高檔的公寓裡,妻子把家裡打理地井井有條。兒子慶多是典型的 「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乖巧順從。

事業有成、嚴於律己的男人,你能想到他的育兒風格,那就是如何要求的自己、也如何管教孩子。比如慶多鋼琴表演失利後,慶多仍然一副輕鬆的模樣,隨口讚美其他參賽者彈得真好, 爸爸看不下去了,心想表現得不好,還有心情這麼淡定嗎?於是忍不住問慶多:你不會不甘心嗎?

第二個爸爸齋木雄大本事不大,相比起前一個爸爸的光鮮,他更像一個庸俗的鄉下人,一直惦記著醫院能對抱錯孩子的烏龍事件給出多少賠償。他開著一家平凡的電器店,一家五口的生活擁擠熱鬧。

他雖平庸,卻從不缺席孩子成長上的陪伴。一有時間就帶著孩子們去放風箏,沒出門也可以躺在院子的草坪上無所事事地曬太陽。

這個爸爸給兒子起名「琉晴」,琉球的琉、晴天的晴,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兒子出生的那天天氣很好。非常浪漫的名字,就像他本身的性格一樣,熱愛生活,享受玩樂。

兩個爸爸也交流過彼此育兒方式的差異,比如在花時間陪伴孩子的問題。但 野野宮良多理直氣壯地說:有非我不可的工作等待去做。

齋木雄大又說,爸爸也是一份無可替代的職業啊。頓時野野宮良多對這句話啞口無言。

電影裡有個地方很有趣,野野宮良多在得知慶多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後,下意識說在嘴邊的話是「果然是這樣啊」。果然不是自己的血脈,所以不夠堅強剛硬,所以會軟弱、所以不夠優秀…… 知道這個事實的他似乎鬆了一口氣,在之後選擇孩子的問題上,他選擇了血緣。

劇情的轉折點,是野野宮良多在看到慶多拿著相機偷拍他的照片後,這波換子烏龍終於有了轉機。

孩子用相機拍下了爸爸在家裡各種各樣的姿態,看到這些照片的野野宮良多突然變得柔軟。或許他發覺了孩子很需要自己,或許他終於體會到了父子之間的羈絆是什麼。

優酷首頁看到這部電影很久了,一直遲遲不看,沒想到隨意點開這部電影便被故事深深吸引,又看到一把鼻涕一把淚。從前對輿論對於是枝裕和的誇讚挺無感,看過《小偷家族》、《海街日記》、《如子如子》後,才後知後覺這個鬼才導演好厲害。

他的電影讓我覺得很像古典樂,乍一聽好質樸,實則暗流湧動,回味無窮。電影的高明之處,在於劇情本身不帶節奏,沒有擺明一個態度去批判或是讚美某種育兒方式,中立地去陳述兩個家庭的背景。

觀眾(我)對於男主的態度經歷幾次大起大落。一開始覺得他是個成功的一家之主,繼而覺得他像個機器人一樣冷漠無情,接著又開始被他的轉變而觸動。

唉,仔細反思,這個爸爸或許是我們每個人的映射吧。每個人或多或少也像這位爸爸,若要放下強加在對方身上的期許、好好地愛一個人本身其實不容易。偏偏為人父母這件事上人並無選擇權,無論你的孩子是歪瓜裂棗還是怎麼樣,發自內心地愛孩子這是父母的責任所在。

如父如子,是個父親也是個孩子,終其一生在學習著社會角色的責任。

不論對自己或對他人,給多點耐心去等待成長吧。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養了6年的兒子卻非親生,該如何選擇?
    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這本書中用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愛與親情,什麼是陪伴與長情。01 父親與兒子故事的主角父親良多是一家建築設計部的高管,驕傲而追求完美,做事容不得妥協,平時工作繁忙,對兒子慶多十分嚴厲。
  • 《如父如子》讀後感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如父如子》,想說幾句。這本書講了日本的一個普通三口之家,在某一天突然得知自己養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的之後,一系列心理反應和所採取的行動。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本書講了一個「父親」成長為「父親」的過程。
  • 溫暖家庭故事《如父如子》:「父子親情」的緣起與羈絆
    《如父如子》是導演是枝裕和2013年的作品,曾獲第6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提名。是枝裕和用他平實的電影語言和細膩的敘事手法講述了一部溫情感人的家庭故事。兩個本無交集的家庭,分別過著無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們得知彼此孩子當年"抱錯"了,面對六年的親情和自己的至親骨肉,他們又將如何抉擇。"血脈"建立了一種"父子"緣分,而"相遇"又何嘗不是呢?
  • 電影《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的故事,可以說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所有電影裡最「狗血」的:多年前,由於在醫院生產後抱錯了孩子,一個都市中產家庭與另一個開雜貨鋪的小市民家庭發生了劇烈的交錯。是應該把親生骨肉換回來,還是以養育之情為重將錯就錯,成了兩家人共同面臨的(確切地說是男主角野野宮良多面臨的)問題。這類故事表面上充滿戲劇張力,但往往由於太過「平常」和「庸俗」(可參考國內一些法制尋親類節目),反而顯得有點突兀,至少與我們熟悉的、風格近乎平淡的是枝裕和有些不搭。
  • 《如父如子》:是枝裕和靈魂發問,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在他看來,沒有人是生為人父——不是說兒子一出生,你就自動成了一個好爸爸。如何定義好,那是需要雙方乃至是多方達成的。不是一瞬間,而是許多年,甚至是一生。也許我們從未想過,如果有一天你的小孩有重新選擇父親和家庭的機會,他還會如你所想的真的會毫不猶豫地繼續選擇你作為他的父親嗎?
  • 《如父如子》:何時為父,如何為子?
    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如父如子》,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平靜之下,波瀾四起,字裡行間中或細膩柔軟,或平淡瑣碎,或暗潮洶湧,或支離破碎,卻又自然流溢令人動容的溫情,或許是初為人父的共鳴吧,直抵內心,久久迴響。與懷胎十月而天然適應母親角色不同的是,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要經歷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才會有切實的身份認同的轉變。
  • 養了5年的兒子非親生,爸爸懷疑媽媽給自己戴綠帽子,結果傻了眼
    小李和小林是一對恩愛的夫妻,他們有一個聰明聽話的兒子,兒子5歲的時候,幼兒園體檢,發現兒子是o型血,因為爸爸是A型血,媽媽是AB型血,不可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李先生就帶著兒子去做了親子鑑定,結果顯示,兒子非親生。林先生非常生氣,認為林女士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給自己戴了綠帽子,然後就叫他們滾。
  • 《如父如子》:人生的每一次經歷,都是不斷和解與被治癒的過程
    日本著名作家,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一書,主要圍繞著野野宮良多和齋木雄大兩家因為一名護士的私下操作,抱錯孩子產生的情感糾葛為主線,使主人公良多在遇見中,漸漸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問題。在這篇書評中,我將從良多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形成原因,以及良多受雄大,護士祥子兒子以及慶多的影響,漸漸「脫變」的過程。
  •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席勒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如父如子》,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標題。「像父親,像兒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於是,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欣賞這部豆瓣8.6分的佳作。但很顯然,這部電影探討的中心議題是父子關係。
  • 《如父如子》:錯換的人生,血緣關係與撫養之情的碰撞
    朋友之間的友誼,或許可以用利益來維持,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是靠血緣關係還是靠撫養之恩?或許在很多人的腦海當中,都曾經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不是父母親生,那麼面對父母,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親密?2013年上映一部親子片《如父如子》,導演是大名鼎鼎的是枝裕和。在他的眼中,家庭之間任何一個瑣碎的細節,都能夠成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羈絆。早晨起來,為自己的孩子做一頓豐盛的早餐。夜幕降臨,摟著孩子講一個睡前故事。
  • 《如父如子》:女人最值得嫁的,是齋木雄大那樣的男人
    讀完日本作家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這本書,首先被齋木一家和諧溫馨,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氛圍所感染。一向以平易近人,展現平凡人生活的美好瞬間,給人啟迪和溫暖心靈的力量,也恰恰是是枝裕和作品的初心所在。《如父如子》也是這樣一部作品,書中主要圍繞職場精英野野宮良多一家與開電器商店的齋木雄大一家被抱錯孩子一事,展開一系列情感糾葛,後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並獲得了第66界夏納電影節評審團獎,多個日本電影學院獎提名。
  • 養了6年的兒子「非親生」,丈夫又愛又恨,妻子:我不知道是誰的
    在當今的社會,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從之前的「滴血認親」到現在借用先進的醫療設備做「親子鑑定」,這不僅證明了醫療水平的權威,更證明了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不過有很多孩子因為「並非親生」而導致一個家庭的破碎。近日劉先生與妻子小燕找到了一個情感類的節目,想要調節夫妻之間的感情,原因就是他們的孩子並非劉先生「親生子」,至於孩子的父親到底是誰,小燕也表示「不知道」,面對一個自己養了六年的兒子,劉先生是又愛又恨。
  • 企院 · 博士生專欄 家庭中的親密關係構建 ——從電影《如父如子》談起
    本文藉助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對家庭中的親密關係建構試做一個初步探討。這是一部親子題材電影,野野宮良多和妻子野野宮綠兩人共同養育著六歲的兒子野野宮凱塔。但一個來自醫院的電話打破了平靜的家庭生活,醫院護士承認抱錯了兩戶人家的孩子,原來凱塔並非他們親生,而是由西崎雄大和尤加利夫婦所生,他們的親生兒子現在名叫西崎龍生,兩家人是否要交換孩子的煩惱就此產生。
  • 錯換人生28年的九江父母:親生兒子就在接警派出所上班,竭盡全力讓...
    2020年2月17日,許女士養了28年的兒子阿斌(化名)被查出患肝癌,正當她準備捐肝給阿斌治病時卻發現,阿斌不是她和丈夫親生的。在去自己生產的醫院調查後,許女士找到了親生兒子郭郭(化名)信息。另據人民日報轉載新京報的報導,父親李林(化名)向記者講述了發覺真相後的尋子過程,半個月中,他輾轉河南開封、駐馬店,到28年前妻子生產的醫院查詢檔案、到派出所報案求助,最終發現親生兒子郭某就在報案的派出所做輔警。  4月17日,河南駐馬店高鐵站廣場上,許女士抱著親生兒子郭郭失聲痛哭。相認那一刻,她的內心五味雜陳。
  • 《如父如子》:權威型與民主型教育碰撞,告訴你合格的教育是陪伴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關於這個問題,有一部電影或許能給家長們提供一些思考和幫助,這部電影叫《如父如子》。在親子題材的電影當中,很少有電影能夠把生活中真實的情節和現象很自然地表現出來,而《如父如子》這部電影卻很好地描述了兩個家庭的不同生活狀況。
  • 《羋月傳》:傻月兒,寡人待你並非如父如兄,而是視若瑰寶
    百般包容呵護,終換得她心甘情願。他納她為八子,居不高不下之位,她為他生下嬴稷,九死一生。她淚流滿面:大王待我如父如兄。他輕嘆一聲:終究只是如父如兄。他一直都知道,她心裡的人是公子歇,那是她的初戀,誰都不可替代。在羋月誤以為黃歇死去的日子,是老伯傾聽她的憂傷,安慰她的悲痛。
  • 賣子!親生的非親生的都不放過
    但對於江蘇省儀徵市的陳強來說,他不僅不是妻子的支柱、孩子的港灣,而且還一次一次地拋棄他們,最終走上犯罪道路。離家出走三年,對殘疾妻兒不聞不問1975年出生的陳強,因家庭條件不好,直到三十歲也沒有成家,家人非常著急,四處為他介紹。後來,陳強認識了金女士,並於2006年5月與其登記結婚。
  • 故事:我養了10年的兒子,一次體檢,卻發現他不是我的親生骨肉
    阮枕媽媽知道他們還沒吃飯,也不肯多留,聊了一會就帶著阮枕要走。阮枕眼巴巴地看著蔣慎,依依不捨。臨了,華天衣又強行將巧克力塞在阮枕懷裡,「拿著吧,乖。」等鄰居走了,華天衣趕緊讓蔣慎吃飯。她往兒子碗中夾點青菜,試探著問,「蔣慎,媽媽再給你生個妹妹好不好,比鄰居家的妹妹還要乖,還要可愛?」兒子語氣很輕,「媽,他已經一個月沒回家了。」
  • 「小叔子就該你養」,寶媽解釋完「長嫂如母」涵義,婆婆立刻閉嘴
    可是隨著二胎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大,父母的年齡也漸長,關於二胎的撫養,就很可能成為一個問題,都說長兄如父,長嫂如母,是這麼回事兒嗎? 如今孩子能上幼兒園了,芳芳和老公決定盤個小店,就向雙方老人借點錢,誰知婆婆一口拒絕,「長兄如父,這錢還得給我老兒子買房呢!」 芳芳覺得幫忙是本分,不幫是情分,也就不再說什麼。可是過了幾個月,她卻發現自家的存款莫名消失了。
  • 律師解讀:父親發現三十多歲的兒子不是自己親生,起訴離婚被駁回
    一位父親給自己已經三十多歲的患了精神疾病的兒子做了親子鑑定,卻發現兒子不是自己親生的,一氣之下向法院提起了離婚訴訟,但是法院認為兩人的感情沒有達到完全破裂的程度,因此駁回了男方的訴訟請求。王某和牛某系夫妻,婚後婚後育有一子一女,兒子今年37歲,女兒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