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是枝裕和靈魂發問,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2020-12-21 貓小姐的貓0505

父親的德行是兒子最好的遺產。——塞萬提斯

是枝裕和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中生代導演之一,一向以平易近人的作風,真情流露的態度提示人們最深刻的問題。比如他的《無人知曉》由一則真實社會新聞有感而拍的反映拋棄子女以及社會的冷漠問題,再比如《小偷家族》,描繪一個特殊的家族的溫暖反映的確實青少年犯罪以及社會邊緣人物的生存問題,無不顯示了導演的悲世情懷,提醒著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對家庭的珍惜。

我上一篇文章討論的是處於老年的父親,而這一篇想說的是年輕的父親。

如何做一個好爸爸,先從定義自己開始

重新看待自己的父親身份。在他看來,沒有人是生為人父——不是說兒子一出生,你就自動成了一個好爸爸。如何定義好,那是需要雙方乃至是多方達成的。不是一瞬間,而是許多年,甚至是一生。

也許我們從未想過,如果有一天你的小孩有重新選擇父親和家庭的機會,他還會如你所想的真的會毫不猶豫地繼續選擇你作為他的父親嗎?

就像劇中的兩個家庭,簡單概括,一個富爸爸,一個好爸爸,兩個小孩發現被調包,是換回來,還是繼續現在的家庭?太殘酷的問題,對父親亦或是對小孩,簡直是發自靈魂的拷問。

身為人父,當明白血緣關係和朝夕相處的珍貴

兩個孩子,慶多和齋木何去何從慶多並非良多和綠的兒子,而是由齋木雄大和尤加利的愛情結晶。是朝夕相處的感情珍貴,還是血脈相連的羈絆重要?面對多年前一個小小誤會所釀成的後果,良多和綠不知該何去何從。而對於雄大、尤加利和兩人亦非親生的孩子琉晴來說,他們已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之前。

《如父如子》巧妙地切入了父子情感空間的空隙,小心翼翼,怕驚動了兩個家庭的平靜,不願意它往悲劇的路子走。良多對兒子的關心負責、努力栽培,其實完全來自早前的家庭影響,而非金錢實力的飄飄然。倘若沒有意外,那又要造成一段看似平常、實則緊張的父子關係。

孩子眼裡的父親是枝甚至提出了更為大膽的設想,父子關係可以超越血緣而存在,你把我當作父親一樣對待,那麼,我就應該原樣奉還,視你為己出的兒子。在爸爸不在家的背後,在感動常在的相片上面,良多仿佛突然發現了被記錄的時光——父子間才能有的視角和情感。

那是一瞬間的影像,卻承載了一名父親的人生。如果要打一個比方,就像我們的朋友圈,天天曬娃的新人父母,有一天突然發現,子女也在認真注視著自己。那一瞬間,他們應該會更加明白,什麼是「如父如子」。

父子關係中的金錢與時間

如何看待金錢與時間良多自己兒時既沒有爸爸陪著放風箏的童年,成年後良多的父親想多見見兒子只能稱病,而兒子上門後聊天亦多次提到給父親金錢;齋木雄大處處表現出貪財、佔小便宜,但堅定認為撫養兒女不能以金錢交易,哪怕他有不止一個孩子,哪怕他對野野宮家優渥生活毫不掩飾的羨豔,卻始終沒有流露出以孩子為籌碼要挾良多巨款的心思,反而不斷勸說良多花時間陪孩子,在琉晴跑回舊家後,與前文良多的要求相應,反而是齋木雄大夫婦提出可以撫養兩個孩子。

有錢的父親相比沒有那麼富足的父親,卻更吝嗇金錢與時間。其實還是源於原生家庭的影響,良多從小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成長,滿足父親的期待,於是自然而然造出一個同樣的家庭。

爸爸的家庭也是缺失的良多自己的原生家庭關係便是缺失的,儘管他繼承了父親的意志與優秀,但對撫養自己長大的繼母,始終不稱呼母親,這一點竟亦為父親默許。而他重視血緣,也被律師老同學點出,是長期心態如此成長的良多,對家庭關係的理解原本就有些偏狹。

良多回到家中,看到慶多做的兩朵手工花,原本以往都是給自己的,結果卻被告知一朵是給雄大的,從良多明顯失落的表情上,我們可以看到良多的醋意。良多原本性格冷傲,看不起雄大,如今卻不得不雄大「平等」分享慶多的愛,心裡自然非常不舒服。

父子關係的和解,終極目的

故事的結局,兩個小孩最終交換,去了各自真正有血緣關係的家庭。

和自身的童年成長和解,和原生家庭和解,良多再次找到慶多,mission結束了,你不需要再去努力完成爸爸一個又一個的要求,說一句遲來的抱歉,無論發生什麼,在你生命最初的六年,我是你的爸爸,無可動搖,你對我的愛,從未消散。

《美麗人生》裡為保護兒子編造謊言的溫柔猶太父親,《因父之名》與兒子一起遭受牢獄之災的嚴厲父親,《千裡走單騎》抑制的情感和愛的父子,《當幸福來敲門》永遠懷揣希望和夢想的父親,《我是山姆》最是痴傻也最是催淚的父親,《大魚》講述光怪陸離魔幻荒誕經歷的父親……

無論是哪一種父親,父愛同母愛一樣的無私,他不求回報,默默無聞,只能用心體會。

作者介紹:藝術慰藉人生,我是貓小姐的貓,願和你分享我追劇,看電影和繪畫的最真實感受,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如父如子》:何時為父,如何為子?
    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如父如子》,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平靜之下,波瀾四起,字裡行間中或細膩柔軟,或平淡瑣碎,或暗潮洶湧,或支離破碎,卻又自然流溢令人動容的溫情,或許是初為人父的共鳴吧,直抵內心,久久迴響。與懷胎十月而天然適應母親角色不同的是,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要經歷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才會有切實的身份認同的轉變。
  • 電影《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的故事,可以說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所有電影裡最「狗血」的:多年前,由於在醫院生產後抱錯了孩子,一個都市中產家庭與另一個開雜貨鋪的小市民家庭發生了劇烈的交錯。但是枝裕和畢竟不是人間慘劇製造商,也不是靠煽情賺取眼淚的國產大片導演,甚至在我看來,故事本身的悲與喜,在他那裡並不重要,如何像抹掉窗戶玻璃上的落灰一樣抹掉現實的表象,看清生活內部的真相,才是他一貫的做派。
  • 是枝裕和告訴我們:何為父親?
    是枝裕和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1962年6月6日出生於日本東京清瀨市,日本導演、編劇、製作人,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他的一生獲獎無數,他導演的故事感動無數觀眾,不得不說,是枝裕和是一個令人溫暖的存在,他讓我們看到了世界或溫暖或陰暗或治癒的一面。
  • 溫暖家庭故事《如父如子》:「父子親情」的緣起與羈絆
    《如父如子》是導演是枝裕和2013年的作品,曾獲第6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提名。是枝裕和用他平實的電影語言和細膩的敘事手法講述了一部溫情感人的家庭故事。兩個本無交集的家庭,分別過著無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們得知彼此孩子當年"抱錯"了,面對六年的親情和自己的至親骨肉,他們又將如何抉擇。"血脈"建立了一種"父子"緣分,而"相遇"又何嘗不是呢?
  •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養了6年的兒子卻非親生,該如何選擇?
    什麼時候一個父親能真正成為一個父親呢?是從怎樣的一刻起,一位父親能夠真正撐起「父親」的稱號呢?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這本書中用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愛與親情,什麼是陪伴與長情。對於慶多來說,對於父親的印象只有無盡要遵守的規矩,比如練鋼琴、學習等任務,無條件必須要完成,從來沒有商討的餘地。最溫馨的時光無外乎是良多輕手輕腳地從慶多的後方靠近,把手伸向鍵盤,和慶多一起合奏《鬱金香》。只是這樣的時光太短暫了,一是因為6年來父親良多實在太忙,另一方面是因為醫院突然一個電話打破了所有生活的寧靜。
  •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席勒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如父如子》,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標題。「像父親,像兒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於是,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欣賞這部豆瓣8.6分的佳作。但很顯然,這部電影探討的中心議題是父子關係。
  • 《如父如子》養了六年的兒子發現不是親生的,該換還是留?
    故事的起因是一個狗血的故事,兩個家庭過著幸福安穩的日子。突然醫院的一通電話打來,說兩家的孩子在六年前因護士的失誤被調換抱錯了。於是兩個家庭引來了一個靈魂拷問:要選擇堅守六年的親情、還是親生骨肉?第一個爸爸野野宮良多是一個典型的商界精英,性情果斷,意志堅定,憑藉著優秀的能力在事業上平步青雲。一家三口住在高檔的公寓裡,妻子把家裡打理地井井有條。兒子慶多是典型的 「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乖巧順從。事業有成、嚴於律己的男人,你能想到他的育兒風格,那就是如何要求的自己、也如何管教孩子。
  • 《如父如子》:錯換的人生,血緣關係與撫養之情的碰撞
    或許在很多人的腦海當中,都曾經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不是父母親生,那麼面對父母,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親密?2013年上映一部親子片《如父如子》,導演是大名鼎鼎的是枝裕和。在他的眼中,家庭之間任何一個瑣碎的細節,都能夠成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羈絆。
  • 《如父如子》讀後感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如父如子》,想說幾句。這本書講了日本的一個普通三口之家,在某一天突然得知自己養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的之後,一系列心理反應和所採取的行動。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本書講了一個「父親」成長為「父親」的過程。
  • 《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十年風格蛻變
    自從哥哥在15年前不惜犧牲性命去迎救一個少年,良多就背負承繼父業成為醫生的壓力。可是良多卻成為了油畫修復人員,從此父子關係破裂。哥哥當年拯救的男生現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卻是個笨重而毫不上進的人。當他如每年慣常地探訪橫山家後,良多和父親大吵了一架。父親說:「為了這種廢物的性命,為什麼要犧牲我兒子?」,良多回到:「醫生有這麼偉大嗎?
  • 《如父如子》:女人最值得嫁的,是齋木雄大那樣的男人
    讀完日本作家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這本書,首先被齋木一家和諧溫馨,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氛圍所感染。一向以平易近人,展現平凡人生活的美好瞬間,給人啟迪和溫暖心靈的力量,也恰恰是是枝裕和作品的初心所在。《如父如子》也是這樣一部作品,書中主要圍繞職場精英野野宮良多一家與開電器商店的齋木雄大一家被抱錯孩子一事,展開一系列情感糾葛,後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並獲得了第66界夏納電影節評審團獎,多個日本電影學院獎提名。
  • 致敬:賈樟柯與是枝裕和
    《任逍遙》《三峽好人》《山河故人》《天註定》《江湖兒女》《小偷家族》《海街日記》《如父如子科長的電影裡,也總是看到斌斌們,他們總是看起來很男人的大男孩;是枝裕和的電影裡男主則總是叫良多,不僅失敗還很喪(除了福山雅治在《如父如子》中扮演的精英男「良多」之外);還有幾乎每部都有客串的「小武」王宏偉和那個害羞話不多的「韓三明」,在是枝裕和作品中則是幾乎每部都有的中川雅也。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簡說
    回顧是枝裕和的家庭劇,從《步履不停》《奇蹟》《如父如子》《海邊日記》,一直到《比海更深》,其電影中的日本家庭往往出現裂痕或重大變故,而是枝裕和一直在做的正是在破裂的家庭中修復或重建家庭倫理關係。□居無間4月16日拉開帷幕的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 《海街日記》:是枝裕和平淡如水下鏡頭下的歲月靜好
    我們是「棄子」,但依然熱愛生活是枝裕和「棄子文化」背後蘊含的溫暖與治癒劇中的三姐妹從小因父母離異,拋下孩子各自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大姐帶著她們獨自生活在外婆的老宅裡,明明是有父有母,卻過得像孤兒一樣。是枝裕和給我們一個可謂是完美的大姐,正是因為她,才讓這個沒有父母的家變得如此的溫暖。正是有了這個大姐,才讓這個充滿缺憾的家庭變得完整,她是父親也是母親。讓我不禁《傻春》中的大姐傻,一個唯美,一個寫實;一個精短,一個綿長;但都是一個大姐支撐了整個家庭,而這個姐姐的所在,也是影片中讓我們感動的地方,她為整個家扛下了所有。
  • 是枝裕和出品的好電影,不止《小偷家族》一部喲!
    是枝裕和的細膩更多是來源於生活的細節,就像一杯平淡無味的白水,嘗過之後又仿佛嘗過了百般滋味。《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今年在國內上映的第二部影片,第一部是《第三度嫌疑人》也是他首次嘗試懸疑題材的作品,而且在國內也是限定上映的並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
  • 是枝裕和電影合集
    下面17部電影資源如下,不要找我單獨要了,附使用方法:https://pan.baidu.com/s/1dRzomaHw3Wlafx2k32Ov7w 密碼: mkh5科普 | 如何獲得魔術師給你的資源下一站,天國  ワンダフルライフ  (1998)講述了一個地處雪地的陰間亡靈報到處
  • 《如父如子》:人生的每一次經歷,都是不斷和解與被治癒的過程
    日本著名作家,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一書,主要圍繞著野野宮良多和齋木雄大兩家因為一名護士的私下操作,抱錯孩子產生的情感糾葛為主線,使主人公良多在遇見中,漸漸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問題。在這篇書評中,我將從良多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形成原因,以及良多受雄大,護士祥子兒子以及慶多的影響,漸漸「脫變」的過程。
  • 是枝裕和—另類出圈記
    設計一個壞蛋可能會令故事世界更易於理解,但是不這樣做,反而能讓觀眾將電影中的問題帶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 在年幼的是枝裕和心裡,臺灣成了一個既模糊又熟悉的概念所在地,直到看了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影片之後,才真正了解了父親的「鄉愁」。 如前所述,在採訪完侯孝賢之後,他們一直保持著聯繫。
  • 「平凡大師」是枝裕和
    設計一個壞蛋可能會令故事世界更易於理解,但是不這樣做,反而能讓觀眾將電影中的問題帶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  在年幼的是枝裕和心裡,臺灣成了一個既模糊又熟悉的概念所在地,直到看了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影片之後,才真正了解了父親的「鄉愁」。  如前所述,在採訪完侯孝賢之後,他們一直保持著聯繫。當是枝裕和籌備處女作《幻之光》之時,不僅僅通過侯孝賢的牽線,和配樂師陳明章達成了合作,還在他的建議下,將影片送往威尼斯電影節參展,併入圍了主競賽單元。
  • 是枝裕和:生命本身就是奇蹟,世界因你而火熱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是枝裕和電影中的鏡頭,更多接近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指南針、地圖、電子導航都不能指出我們未來的方向,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那麼一些偏差和不完美的地方,我們很難完全按照父母的規劃成長。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會有英雄跳出來拯救……「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是枝裕和製作完成《花之舞者》的前夕,他的母親去世,這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打擊。是枝裕和在筆記本第一頁寫下這句話後,帶著遺憾開始創作《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