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王歡、翁海鑫暢談創作初衷:藝術源於生活,選擇兒科跟生活真實...

2020-12-15 騰訊網

作者 / 周燚

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自11月30日起,登陸北京衛視、深圳衛視、優酷和芒果TV四大平臺,暖心開播。劇集上線以來,熱度不斷攀升,口碑一路上升,話題持續發酵。數日蟬聯「劇集貓眼全網熱度冠軍」的寶座,可謂是收視口碑雙豐收。

很多網友看後發出感慨,尤其是一眾家長,直呼醫生了不起,兒科醫生更了不起!而知名的兒科醫生崔玉濤也力薦此劇,稱讚它具有正確引導社會風向的重要價值。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作為一部關照中國兒科醫生行業、展示青年兒科醫生成長的影視作品,該劇同時還探討了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親子關係等社會話題。

與此同時,職業題材中有關兒科醫生的劇集也處於空白狀態,《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播出填補了這一空白。劇中,以鄧子昂、焦佳人為代表的兒科醫生們,圍繞著他們的大大小小的困境縱橫交錯著,編織出兒科醫生們日常生活,他們面對這樣的「戰場」,一邊積極應戰,一邊用自己的「醫者仁心」治癒人們的心靈。

近日,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專訪了《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夫妻檔」編劇王歡和翁海鑫,跟隨他們的視角進一步了解這部作品的創作歷程。

談創作初衷:選擇兒科醫生題材和真實經歷有關

常說,藝術源於生活。王歡和翁海鑫這對「夫妻檔」編劇,之所以選擇創作這部講述兒科醫生的醫療劇,跟生活真實經歷有關。

新劇觀察:據了解,你們選擇創作這部講述兒科醫生的醫療劇,跟兩位老師的真實經歷有關?

王歡:是的。我們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坐擁這一對活潑可愛的姐妹花,對我們來說是無比幸福的事情。但在寶貝們成長的過程中,卻免不了因為生病而頻頻跑醫院的經歷。我們的大女兒在十幾個月的時候,從上呼吸道感染一直發展到腎盂腎炎,免疫系統崩潰,白細胞持續超標。那時候我們跑遍了上海的三大兒科醫院,從孩子病發到治癒一共持續了三個多月的時間。

翁海鑫:就連我們家大寶貝走路都是在醫院候診的過程中學會的。到現在我還記得在醫院候診大廳,我的大女兒牽著我的手蹣跚學步的樣子。而我們的小女兒在出生25天的時候,就因為腹股溝疝氣需要手術。那時候我夫人還在坐月子,我怕她擔心。瞞著她在手術同意書上簽了字。直到手術成功,我才告訴她。

王歡:當海鑫發給我小女兒做完手術後的照片時,我一下繃不住了。我看著寶貝明明穿著最小的病號服,衣服卻顯得格外大,孩子看起來可憐極了。但就是因為這些難熬的、不願再記起的時刻,讓我和海鑫深刻地意識到孩子的健康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多麼的重要,而兒科醫生對於保障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來說又是多麼的重要!

翁海鑫:我們了解到兒科醫生的工作特別不容易。一個護士告訴我們,他們每天吃飯超過八分鐘都算慢的,壓力大到做夢都在醫院裡上班。小孩子的病情變化是最快的,醫生和護士時刻都為病人準備著,絲毫不敢懈怠。有一位醫生已經有七個月的身孕還堅守在崗位,連做幾臺手術。因為沒時間上廁所,上班都不敢喝水。對於兒科的醫生,加班的時間大於上班的時間。一旦小病人的病情有所變化,不管是上班還是休息,都有可能被叫回醫院,這叫 「看得見的加班時間」。除此之外,還有「看不見的加班時間」 ,就是回到家裡反思病人病情的時間,查找醫學書籍的時間以及琢磨解決方案的時間。有位醫生告訴我們,大年初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而對他們來說,團圓的日子或許只是另一個星期一。

新劇觀察:我們也了解到兒科醫生的一些現狀,他們是工作強度大,待遇相對卻差很多,晉升機會相比其他科室也更狹窄,甚至擁有高醫術高學歷的醫生在行業內也難有晉升空間。種種原因導致兒科醫生流失比例逐年增長。

王歡:對!這些也是我們創作這部劇的初衷之一。作為孩子的家長,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能夠為兒科醫生們做點什麼呢?這個時候恰好我們接到製片人江薇的電話,她向我們拋出橄欖枝,提議聯手打造一部關於兒科醫生的電視劇作品。我們當時一聽,正合我們心意,當即就答應了下來。

談故事內核:「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

主題是一部劇的靈魂,是一個故事的核。在談及《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核」時,王歡引用了一位西方醫生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翁海鑫總結 「溫暖與治癒」就是《兒科醫生》這部劇的主題。

新劇觀察: 「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這個標語經常在劇中出現,有什麼用意嗎?

王歡:這是一位西方醫生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也是我們這部劇的「核」。 「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既神聖,又質樸。治癒、幫助、安慰,這六個字對於每個醫生來說,都是沉甸甸!

新劇觀察:你們是怎麼找到這個「核」的?

翁海鑫:「溫暖與治癒」就是我們創作的「核」,也就是說「主題」。但是,一個精準的、一針見血的「核」很少一上來就被發現或者找到,往往是在經過大量的調研、採訪和寫作過程中才逐漸找到的。我們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很多兒科醫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特魯多這句墓志銘,我們立刻注意到這句銘言對他們的意義。「偶爾是治癒」,說明醫學並非萬能,在一些傷病面前,即使醫術高明的醫生也束手無策。但這絕不意味著醫生在病人面前無所作為,一個有良知的醫生,除了「偶爾是治癒」外,對待病人要「常常是幫助」,強調了醫者的職業態度。而 「總是在安慰」,反映了醫者的人文關懷,在整個醫療過程中要自始至終都充滿關懷與安慰。這是一種人性光芒的傳遞,是醫學真諦的表達,是醫生職業生涯的閃光點,也是最能讓人感動的地方。所以,我們在創作劇本時,有意地通過人物去傳遞這種觀念,表達出我們這部劇的主題思想。例如我們設置焦佳人與小宇的這組醫患關係。小宇因為長期生活在家長重壓下導致自我封閉,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看起來有些陰鬱。在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本應該是天真活潑開朗,甚至「調皮搗蛋」的,而小宇卻喪失了一個孩子的本真,為了讓媽媽滿意,他壓抑、隱忍著自己,很令人心疼。小宇身體上的病並不嚴重,而更致命的是他的心病,如果沒有人拉他一把,他可能就一直生活在沼澤中,最終走向悲劇。焦佳人的關懷就像一束光照向小宇,讓他慢慢打開心扉,他開口說了話,露出了微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

談人物塑造:拒絕懸浮,大多角色都有現實原型

在談及《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人物塑造時,編劇王歡、翁海鑫表示劇中很多的角色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比如「焦佳人」這一角色就是在雲南採風中獲得的靈感。採訪中,二人向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分享了多個真實的感人醫患故事。

新劇觀察:我看到很多網友評論說現實生活裡根本沒有焦佳人這種醫生,真實的醫生要麼是看完病就走人,要麼是塞個紅包才好好看病,你們怎麼看?

王歡:我覺得大家對於醫生有太多刻板印象。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像焦佳人一樣有溫度、有溫暖的醫生。我們團隊在採訪過程中就聽到很多醫患之間感人的故事。

我一直記得上海市兒童醫院黨委副書記、主任醫師黃敏給我們講過的一個「小花衣」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2015年的平安夜,所謂的「小花衣」其實是孩子穿的壽衣。這個孩子得了爆發性心肌炎,到醫院搶救時瞳孔都已經擴散了,就連孩子的父母都不抱什麼希望,但黃院長和在場的所有醫護人員卻都沒有放棄。黃院長說,那時大家心裡都只有同一個信念:一定不能讓這個孩子真的穿上那件「小花衣」!在這個信念的驅使下,那天晚上,六個醫生輪流給孩子按壓九千次,接著啟動ECMO治療,一直奮戰到十一點,終於從死神手裡奪回了孩子的生命。

還有一個故事,就是我們焦佳人的原型醫生告訴我們的。有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已經無力回天了,患兒家屬最終艱難地做出放棄治療的決定,讓孩子少受點痛苦離開人世。家屬們不忍心看著孩子在自己面前慢慢停止呼吸,所以拜託她能好好送孩子一程。她告訴我們,那個孩子太瘦小了,小到他的小手只能握住她的一根手指。孩子剛開始握住她的手指時,她能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對於活下來的渴望,她內心萬般痛苦與無奈,她面帶微笑看著孩子,讓他看著笑臉離開這個世界。而當孩子的小手徹底鬆開的那一刻,她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作為一個醫生,有什麼比眼看著自己的患者離開更殘忍的呢?

翁海鑫:關於收紅包這件事,我們也問過很多兒科醫生,有意思的是,一提到 「收紅包,吃回扣」這個問題,醫生和護士們就苦笑著告訴我們:每一個醫學生,在進大學之前,都只是十八歲的孩子,都懷有一顆想要濟世救人的赤誠之心。本科五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學習到高度專業的醫學技能,難道是為了收紅包?如果想發財,早就不幹這一行了!

在採訪中我們還遇到一位醫生,他白大褂的口袋一直都是縫上的,就是阻止患者家屬給自己塞紅包。我們並不否認現實中或許存在一些醫療亂象,但也無須為了增強戲劇衝突、提高話題度,就一味地選擇極端案例、製造「狗血」的醫患矛盾和衝突。肆意抹黑、汙名化醫生,更會加劇醫患矛盾,導致醫療行業優質資源的匱乏。醫療劇也是現實題材劇,它需要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不僅要喜聞樂見,還要發揮它的社會功能,傳播正能量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新劇觀察:有一些網友反映說女主仍是老一套的傻白甜人設,能力低還老是惹麻煩?

王歡:我並不認為她是傻白甜。對於職場新人而言,不適應、無措、手忙腳亂、業務不熟練等問題的發生是非常正常的。焦佳人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她不夠聰明,不夠優秀,但她像仙人掌一樣有頑強的生命力,永遠樂觀積極,不懼乾旱,不畏太陽的炙烤,給點風雨就能堅強的活下去。她代表著大部分的普通人,沒有開掛的人生,也沒有金手指,只有在無窮盡的工作中,一點一點的積累,一步一步的成長。現實職場中哪有那麼多的爽劇模式,就算要升級打怪也要一步步來。甚至我們有意設置她的「笨」,這跟她的前史有一定關係,她在一次地震中被一位來自上海的兒科醫生救出來,這位醫生成了她的救命恩人,也成為了她的指路明燈。從此,她立志要成為像恩人一樣救死扶傷的兒科醫生。而她的「笨」卻成了她奔向目標的最大障礙,但即使知道自己沒有天賦,笨手笨腳,成為不了技藝超群的醫生,她也從不放棄,「笨鳥先飛」,她有永遠用不完的能量,有永遠打不垮的意志,她相信拼盡全力,終有一天會接近那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她普通卻不平凡。我們設置這樣一個職場新人角色的目的,是想展現一個新人兒科醫生是如何成長為一個有能力、有擔當、有人文關懷的兒科醫生的,想要向觀眾展現一個兒科醫生的真實成長路線。同時,也想要告訴所有新入職場的年輕觀眾,成長的路上也許會犯錯誤,會遇到困難,但要學會永不放棄,保持初心、堅守信念,終將直掛雲帆濟滄海,到達彼岸。

翁海鑫:真實性是現實題材劇的根本。為了拒絕懸浮式的人設,我們採訪了眾多兒科醫生,很有幸,我們在雲南採風的時候,偶然間遇到了我們的「焦佳人」。我們沿著原型人物「焦佳人」的成長足跡,從「雲南省麗江民族孤兒學校」、到昆明市兒童醫院、再到上海市兒童醫院,完美複製了劇中女主焦佳人的成長過程。我們在現實中,真實地走過了焦佳人走過的所有路。

王歡:不僅焦佳人,劇中很多角色都有原型人物。鄧子昂的原型人物是上海市兒童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劉江斌醫生。我看到有觀眾吐槽第一集中鄧子昂準時準點起床,編造痕跡太重。實際上,這個細節就是劉江斌醫生的技能。他告訴我們,「睡商」對於一個醫生來講格外重要,職業的屬性讓他們必須學會隨時睡隨時醒,因為他們的工作實在太忙。我們很喜歡鄧子昂這個人物,他表面上毒舌、冷麵、不留情面,但暗地裡總是做好事不留名,明裡暗裡的指導兩個佳人,當學生有了成績,他比誰都驕傲自豪。他有嚴格的自律性和自控力,無論風霜雨雪都跑步上下班,為的就是鍛鍊健康體魄,應對高難手術。在這個拖延症橫行的時代,免疫的人,必定會有所成就。天才的存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還努力。

翁海鑫:除了兩個主人公,我們還設置了不同年齡層、不同階段的兒科醫生,例如能力格外出眾,「別人家的孩子」的谷佳人;在崗位上兢兢業業15年,沒能得到醫院裡的一個車位,懷抱職業理想的同時還要面對中年危機的許秉澤;一心想為買房子攢錢,頻頻被「逼迫」相親,摳門聰明的王航;善良、業務不熟練的職場新人小護士方蔓等。

新劇觀察:劇中設置老中青三代兒科醫生,展現出了兒科醫生的鮮活的群像生活。

翁海鑫:對。既有醫生們之間的互幫互助,又有新時代年輕的人工作、生活、感情等現實問題呈現。這些人物很可能就是你身邊的某個人,觀眾也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們有各自生活的苦惱,但都不願妥協,勇敢的與殘酷現實鬥爭,給觀眾以面對生活的勇氣,傳遞溫暖、治癒、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雖然這樣的「普通」人物不能給觀眾帶來爽感,但能夠引發他們的思考,帶來一些生活啟迪。

王歡:我們想要的就是這種落地的、接地氣的、有煙火氣的溫暖治癒的劇集。

談現實主義:不刻意誇大負面來製造戲劇衝突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中的現實主義,是一種溫暖明亮的現實主義。雖然劇中有很多社會熱點和共鳴話題,但編劇並不刻意誇大負面影響來製造戲劇衝突,做到「不甜」、「不虐」、「不狗血」,力爭做到真實、陽光、有深度。

新劇觀察:能否從現實主義的角度講一下這部劇的創作思路?

王歡:我覺得首先現實主義題材的影視劇近幾年出現很多,要想脫穎而出必須要在選材和切入角度上不同於其他作品。講述「兒科醫生」的作品在近幾年市場上是一個空白,是這個選材的稀缺。其次在內容上,一定是要反映當下的生活,反映時代,反映真實的人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要「炸裂」、「開掛」、「極致」的人物設定,「不甜」、「不虐」、「不狗血」的劇情,我們要做真實、創新、陽光、正向和有深度的內容。劇本中雖然融入了「網絡暴力」、「兒童心理健康」、「留守兒童問題」、「醫患矛盾」等社會熱點和共鳴話題,但並不刻意誇大負面影響製造戲劇衝突,而是用一種更客觀更溫暖的方式,通過「兒科」來立體地折射社會的方方面面。

翁海鑫:現實不可能盡善盡美,所以需要有溫暖人心、啟迪人生的正面力量的優秀影視作品。這不僅要能感染觀眾,也能觸動觀眾;既能產生娛樂效果,又能激發深刻思考。

我們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就力圖通過醫生與病患、醫生與醫生之間的溝通、相互理解,使「醫」的涵義進一步地拓展,將「醫人」與「醫心」交融統一起來,以情動人的同時,也傳達了感人至深的正能量。從現實題材創作的角度出發,它沒有迴避問題、掩蓋矛盾,它通過人物關係、病情病例揭示了諸多現實社會問題。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病例和事件,反映了醫患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問題等社會現實問題,同時也從兒科醫生的視角給以關照和探討。

新劇觀察:創作這部作品時,有沒有預測過它會成為一部爆款?

王歡:說實話,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哪部影視劇會不會成爆款。很多爆款劇,在播出之前的市場評估,並不具備成為爆款的品相。但後來的播出效果恰恰就是打敗了所謂的「大數據」成為了爆款。所以,對於我們編劇而言,我們的功利心並不強,我們更專注於自己的作品,首先讓作品能夠觸動和感動自己,它才能感動觀眾。爆款沒有規律可循,它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翁海鑫:我們創作這部作品的目的,並不是渴求它成為爆款。而是呼籲全社會能對兒科醫生和兒童健康事業給予更多關注、理解和支持。同時也希望通過該劇的播出,能夠進一步增強廣大醫務工作者特別是兒科醫生的獲得感、幸福感;能夠凝心聚力、共同營造尊醫重衛、醫患和諧的良好氛圍;能夠在觀眾心裡灑下一片陽光,播下一個希望,也給國內醫療劇的發展播種一顆希望的種子,為中國兒科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新劇觀察:劇集播出至今,兩位老師對成片的評價如何?

翁海鑫:對於成片我們還有一些遺憾吧!我們試圖想做一部真正的醫療職場劇,但由於客觀原因,劇本中大量的職場戲和手術場面被刪減。雖然沒有百分之百還原劇本,但是劇集能夠面見觀眾,作為編劇已經非常開心。我們親眼看著這部戲從拍攝、後期製作再到上線,過程一波三折,經歷「八十一難」,所有人都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和努力。

王歡:我們也很感謝觀眾們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觀看我們的劇集,給予我們很多中肯的建議,也提出了一些疑惑和問題,我們會吸取意見,繼續提升創作水平。也收到了很多觀眾的稱讚。很感謝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創始人、首都兒科研究所研究員朱宗涵在與家人一起觀看劇集後,第一時間給我們分享了觀後感受:這部劇集對兒科醫生有深刻的了解,充滿著對兒科醫生的尊重,非常令人感動。「感動」二字,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最高的褒獎。

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姚宏文,不遺餘力地為本劇做推廣,他說:「這是一部在充滿愛和希望的時代,推出的一部富有專業精神、充滿溫暖、值得好好品味的電視連續劇。」這些肯定與支持,讓我們在寒冷的冬天,倍感溫暖,充滿希望。

翁海鑫: 今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也是眾志成城的一年。是我們的醫務工作者用平凡堅守出了偉大。希望我們的作品在2020年的年末帶給大家溫暖與治癒!

相關焦點

  • 專訪|編劇王歡、翁海鑫:《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五個真實剖面
    為何《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能夠收穫「了不起」的口碑和收視?該劇的編劇王歡和翁海鑫說,其實這主要來源於「真實」兩個字。題材真實有網友評論說「《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真是太敢拍了,太真實了。」編劇王歡和翁海鑫告訴我們,講述兒科醫生的醫療劇在近幾年的國產劇中非常少見,而恰恰又是公眾們關注度很高的題材。王歡和翁海鑫作為藝術工作者,他們敏銳地覺察到這個題材的稀缺性和價值,而作為兩個女兒的父母,他們也想讓觀眾們更深入地了解「兒科醫生」這一群體的不易。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大結局,編劇夫妻說:全劇44個病例,都有原型可...
    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編劇王歡和翁海鑫將自己的編劇工作室安在上海一所職業院校的九樓,透過落地窗,能望見景色優美的濱江與不遠處的小熒星。辦公室一側的牆壁上,貼滿了影視劇的海報,全是公司參與編劇及製作的影視作品。
  • 你在追《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嗎?這些幕後的故事,你都知道嗎?
    圖說:《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海報這幾天,電視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正在熱播,這部劇的編劇是一對上海80後的小夫妻,他們也曾帶著孩子四處求醫問藥,見過病房裡治癒的歡笑和無奈的背影,也結識了一個個每天都在為希望而戰的兒科醫生……於是,他們歷時四年的創作
  • 陳曉王子文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不會是劇版的《大風車》吧?
    但即使新鮮題材加上有演技的主角,《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也不見得是一個好劇。 製作班底已經奠定了失敗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講述了焦佳人因為童年時被兒科醫生谷立峰救過一命,從此立下當兒科醫生的畢生志願,並通過不懈的努力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
  • 波普藝術——源於生活 高於生活
    在時代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藝術不再是專屬於「上層」社會,而逐漸與普通民眾拉近距離。自20世紀50年代,波普藝術作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思潮,不斷進入人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衝擊了全世界人民的傳統審美觀,從而產生巨大的影響。
  • 藝術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密不可分,從生活採擷創作,豐富藝術的對象
    藝術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密不可分,從生活中採擷創作題材,豐富拓展藝術表現的對象;在生活中運用發展傳統的藝術語言,實現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江蘇省美術館的藝術家們始終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的創作思想,深入生活,積極創作。
  • 漫談藝術家深入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係
    是生活,沒有生活,藝術家的靈感創作源泉就會枯竭,藝術家就失去了創作的動力。但是生活不是藝術,生活要經過藝術家精心觀察、體驗、提煉、鍛造、升華成藝術家的情感,變成藝術家的直覺感應的物象表現,它才成為藝術。
  • 納斯卡 | 精緻生活,從棉麻藝術開始
    「棉麻藝術 · 精緻生活」
  • 《愛的迫降》助理編劇郭文安,朝鮮戲份的真實感源於自己的生活
    《愛的迫降》一開場,就有軍眷村民集體做早操、小學生排隊上學,北朝大媽團們海邊醃泡菜還有五中隊員憨憨F4烤貝殼這些經典場面,將一幕幕看似神秘的朝鮮人民日常生活展現在觀眾們面前。那麼,這些生活場景究竟是怎麼來的?日前,《愛的迫降》助理編劇郭文安講述了劇本創作的趣事。
  • 還原真實藝術生活 卡薩帝打造高端生活家
    生活家》高端生活藝術展,卡薩帝以高端成套家電為依託,現場搭建真實還原藝術生活的高端生活家,其中包括藝術廚房、藝術客廳、藝術臥室3大生活空間,通過引入真實的生活場景,讓用戶親身體驗到卡薩帝高端生活方式。生活家》高端生活藝術展,搭載卡薩帝全套高端藝術家電,為現場參與者打造了一站式高端生活解決方案,並通過藝術廚房、藝術客廳及藝術臥室3大生活空間,帶給用戶集視、聽、觸、嗅與味覺於一體的沉浸式體驗,從各個感官深度打動用戶。 在巡展現場,高端藝術家電有序排列,形成完整的高端生活場景,真實還原了藝術生活。
  • 想成為一名優秀編劇?一起來看初徵學姐如何打開創作「開關」
    想了解她的編劇工作和日常生活嗎?往下看! 01.「辭職當編劇,只因那是最初的夢想」 和許多人一樣,學生時期的初徵也懷揣自己的夢想——影視創作。也因為這個最初的夢想,她在畢業後不久,便辭去了做策劃和現場導演的工作,毅然奔赴北京。
  • 觀瀾湖新城藝工場,藝術與生活的結合
    藝術源於生活細節,藝術與生活的結合,隨處可見,經典源於對藝術的熱忱,經典源於對靈感的塗鴉,經典源於對細節的苛求。觀瀾湖新城藝工場是華南絕無僅有的國際文創綜合體項目,一個集手工體驗、原創設計、博物展演為一體的第三代文創園區。
  • 「藝術設計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國風插畫
    在插畫創作方面,他樂於去嘗試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數字插畫作品。傳統年畫、水墨藝術、民間工藝等,這些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的瑰寶,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養分。國風作品欣賞▼《節日印象》以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中秋,端午為主題的系列插畫作品。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陳曉、王子文帶你走進兒科醫生的辛苦生活
    近日,由知名演員陳曉、王子文等人主演的熱播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順利收官。這部旨在關注我國廣大的兒科醫生工作和生活的劇集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對於增強大眾對兒科醫生們的了解、緩解醫患糾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藝術非生活蒙養不可
    藝術創作是由各個環節組成,涵括了「深入生活」「體驗生活」這些過程,這是對現實主義繪畫精神的有力體現,與一以貫之的藝術價值取向藝術風格形成密不可分。  深入生活收集素材,有助畫家精準定位、精準構思和精準表現。
  • 現實版龍王的工作引熱議 真人版八一老爺和其徒弟 藝術源於生活
    雖然說二次元的經典名言:在虛構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這話聽起來很實際,但不得不說有時候藝術就是源於生活本身,很多時候現實中真的很容易出現還原二次元世界中的故事,這次介紹的就是現實版本的龍王的工作。
  • ...夫妻、小三等婚姻關係的著名編劇六六 她的感情生活比電視劇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寫盡了婆媳、夫妻、小三等婚姻關係的 編劇六六 她的感情生活比電視劇還狗血 3月8日, 編劇六六前往武漢,進行深入採訪,即將與其他幾位編劇共同創作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替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發聲。
  • 一周藝術人物|翠西·艾敏記錄隔離日記,希門尼斯因新冠病逝
    在美國,藝術家喬治·康多創作並展示「隔離肖像」,表達他的恐懼與悲痛。76歲的阿根廷插畫家、漫畫名家胡安·希門尼斯則因染新冠病毒辭世,代表作《合金男爵》是歐洲漫畫史上的重要作品。在上海,青年策展人沈宸、王歡獲得「青策計劃2019」大獎。《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福布斯中國專訪|桐華:不設限人生,天馬行空創作、隨遇而安生活
    靈感源於生活這些生活中的感情故事也變成了桐華創作時的靈感,「靈感源自生活」。在採訪過程中,桐華三次提到她的一位好朋友與初戀不斷錯過的故事,那段感情發生時的天氣、他們走過哪些路、坐了哪路公交車等等細節,至今都令桐華印象深刻,後來她將這個錯過的情緒寫進了小說《雲中歌》。
  • 《奮進的旋律》編劇吳子牛、吳俊、王雁:真實的故事才能觸動人心
    確定了這個創作方向,王雁與吳子牛導演進行了一個溝通,因為當時正在籌備拍攝電視劇《希望的大地》,兩人合作非常默契。吳子牛導演聽取王雁表達的創作方向後迅速被這個「新想法」吸引,也非常有創作的衝動。他們同為「78班」同窗,在藝術的追求上有許多的默契,二人一拍即合,之後找來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