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美術館的前身是1936年建成的「國立美術陳列館」,是中國第一座國立美術館。1956年「江蘇省美術陳列館」籌建並正式對外開放,1960年更名為「江蘇省美術館」。自創建發展至今,江蘇省美術館在典藏、研究、展示和公共服務等方面成績斐然。江蘇省美術館還下設江蘇版畫院、江蘇油畫雕塑院、書畫工作室三個藝術創作部門,擁有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幾代藝術家,在江蘇美術界有著重要的地位,對當代美術創作的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江蘇省美術館就成為江蘇省美術創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當時下設有美術創作室,包括版畫組、油畫組、連環畫組、雕塑組等專業創作研究機構,創作研究成為江蘇省美術館的重點工作之一。1960年江蘇第一個版畫專業創作機構在江蘇省美術館成立。改革開放後,隨著美術創作的繁榮,創作、研究和交流的專業化提上日程。1991年12月24日,江蘇版畫院經江蘇省編制委員會正式批准成立。1992年2月18日,江蘇版畫院舉行成立大會暨展覽開幕式。除了專業的版畫家之外,還聚集了眾多業餘版畫家,對全省版畫創作研究、展覽交流等學術活動,起到了組織、指導作用。1993年6月2日,江蘇油畫雕塑院舉行成立大會暨展覽開幕式,除了院內的藝術家外,還有一批特聘畫師,建立起了一支實力雄厚的江蘇油畫、雕塑專業隊伍。2005年12月21日,書畫工作室舉行復建揭牌暨展覽開幕式,成為江蘇書畫創作的新生力量。不同的創作門類,使江蘇省美術館成為江蘇省綜合性的重要藝術創作基地。這是很多美術館所沒有的,也成為江蘇省美術館引以為豪的特色。幾任館長既是美術館人又是藝術家,對提升美術館的實力、地位與聲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通過發揮創作機構的組織功能和群體力量,江蘇省美術館有效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激情,促進藝術家創作觀念的成熟和創作水準的提高。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藝術家們經歷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的各個歷史時期,見證了新中國美術發展的歷史,對江蘇美術的繁榮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裡,產生了20世紀美術史上重要的藝術流派,如江蘇水印木刻的代表畫家、新金陵畫派的傳承人等;湧現出許多江蘇現當代藝壇上的代表性人物,康平、吳俊發、徐天敏、蕭嫻、吳君琪、張新予、朱琴葆、程勉、傅小石、方冰山、朱葵、宋玉麟、高雲、孫曉雲、周京新、徐惠泉等都在本專業領域具有比較廣泛的影響。
藝術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密不可分,從生活中採擷創作題材,豐富拓展藝術表現的對象;在生活中運用發展傳統的藝術語言,實現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江蘇省美術館的藝術家們始終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的創作思想,深入生活,積極創作。以「感悟生活」為主題進行的寫生、創作、展覽、出版活動,是江蘇省美術館自2006年開創的藝術品牌活動,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旨在弘揚「新金陵畫派」的藝術創新精神。20世紀在江蘇崛起了一個享譽全國的地方畫派——「新金陵畫派」,該畫派形成的契機在於聞名畫壇的二萬三千裡寫生壯舉。當年在省委領導的批准與支持下,一批畫家在旅行寫生的基礎上,創作出一批反映山河新貌的現實主義優秀作品。江蘇省美術館的藝術家們延續這一優秀傳統,繼承他們以寫生促進藝術創新的道路,在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實現新時代的藝術創新。從根植傳統到當代創新,努力創作出一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藝術精品。藝術家們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將個人的藝術創作與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緊密聯繫在一起,不斷有新的作品湧現,每年歲末年初舉辦「感悟生活——江蘇省美術館藝術家作品展」,向社會公眾匯報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十餘載的繼承創新,藝術家們創作了一大批貼近時代、反映生活的優秀作品。
江蘇的中國畫傳統積澱深厚,當代江蘇中國畫的發展,是在對傳統的反思中實現向現代的轉型。「文革」前或「文革」期間畢業於美術院校的一代畫家,他們受傳統的薰陶較多,同時渴望創新,尋求突破,處於起承轉合的地位。改革開放後從美術院校畢業的一代畫家,更多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洗禮,視野開闊,廣收博取,具有很強的自覺的開拓意識。
江蘇省美術館在推動江蘇版畫創作與研究上,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吳俊發、張新予、朱琴葆等江蘇水印木刻的幾位主要創始人聚集於此,可以說江蘇省美術館是江蘇水印木刻的重要策源地。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引下,在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江蘇畫壇上,崛起了江蘇水印木刻學派。可謂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蘇老一輩版畫家繼承發揚了古代版畫的水印傳統,學習借鑑了新興版畫的創造性,探索出一條以民族化的形式反映現實生活的創作道路,在當時全國美術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國美術創作的現代發展,是江蘇油畫家、雕塑家們努力探索的學術命題。20世紀在引進西學時代背景下,揭開了中國美術的現代發展史。中國的藝術家學習西方的繪畫門類與藝術語言,開始進行中國油畫、雕塑的現代創作。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在中西文化的觀念碰撞中、在傳統和現代的藝術探索中,創造出了既體現著民族文化精神,又代表著藝術創新發展的中國油畫、雕塑的時代風貌。
這裡刊登了江蘇省美術館幾代中國畫家、版畫家、油畫家、雕塑家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體現著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美術的發展成就與歷史貢獻,代表著江蘇省美術館藝術家群體的創作地位與實力。
吳俊發1960年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是江蘇水印木刻主要創始人。1943年開始從事版畫創作活動,參與新興木刻運動。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吳俊發等江蘇版畫家嘗試用水印創作,實現了江蘇版畫開創性的突破。《方志敏》《一片新綠》《農具廠爐間》等作品以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為主旋律,圍繞現實生活、偉人與英雄人物、自然風光等題材,風格簡約渾厚蒼勁。
徐天敏1977年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他早年以連環畫、宣傳畫為主創,50年代從事油畫創作,在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中曾取得顯著成績。70年代以後專攻中國山水畫,他的水墨山水畫具有「新金陵畫派」的基本特徵。《雲漫飛瀑》《晚潮新月》《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等作品寫實與寫意相結合,主觀與客觀相交融,筆墨蒼勁滋潤,設色簡潔明快,意境深沉曠遠,渾厚凝重。
吳君琪1958年調入江蘇省美術館創作組。1950至1965年,繪畫創作以政治宣傳為主。新中國成立初期採用精細寫實畫法,《農忙託兒所》等反映農村新生活的年畫是代表。1957年起從西方現代藝術和古代敦煌壁畫中吸取營養,《採桑》等作品具有裝飾性的趣味。1977年後創作兼及水粉畫、水墨畫、油畫、雕刻等,《桐蔭》等作品畫法灑脫奔放,強調主觀審美感受和形式美感。
程勉上世紀70年代後調入江蘇省美術館,是江蘇水印木刻的代表畫家。他以人物畫為主攻,將其黑白版畫的功底運用於水印木刻的創作中,從具象寫實到誇張表現,水印和粉印、水印和油印並用,拓展了水印木刻的表現風格與技法。《紅旗譜》插圖、《姑蘇河畔》《血寰——南京大屠殺》組畫等作品以線魂、刀痕、筆觸、黑白、色彩等元素構成形式力度與美感,彰顯強勁、深沉、雄大的精神內涵。
傅小石自幼受其父傅抱石的薰陶,1953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專攻版畫。一生歷經坎坷,身體殘疾後,以左筆作畫。1979年開始潑墨人物畫的探索,水墨、淡彩、重彩兼及。《琵琶行》《木蘭從軍》等作品人物造型追求整體塊面,表現情態意趣,用水暈染得氣韻,用墨變化取形神。1987年後創作潑墨重彩人體畫,《出浴圖》等作品以沒骨法表現出明潤純美之質,畫境夢幻奇妙。
曹鳳池、錢仲章、劉玉珍、金明華、陳培光、吳國亭、李夢玲、吳支超、周炳辰、葉宗鎬等老一輩藝術家,他們的藝術創作關注時代現實,注重思想內涵,以革命歷史主題、社會主義建設等為主旋律。他們的藝術伴隨著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伴隨著新中國的建設,書寫了中國美術史新的一頁,反映欣欣向榮的生活圖景,表現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他們大都五六十年代畢業於美術院校,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新一代的藝術家,融匯中西,繼承發揚寫實傳統;又銳意求新,將時代精神與藝術個性有機結合,深入挖掘形式美感與情韻格調。
朱葵1991年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早年中國畫、油畫、版畫、年畫皆能,改革開放後以中國山水畫為專攻。他既探求傳統文人畫的審美情趣,又遵循面向自然和面向現實的原則,擅長以抒情的筆調描繪鄉村景色。《漁鄉清曉》《星江清夏》《新雨初霽》等作品兼有南派的靈秀與北派的雄偉,善於用水,蒼潤華滋;他還將版畫的黑白對比與水彩畫的淋灕水色融入山水畫創作。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擺脫了單一藝術模式的禁錮,藝術家的創作迸發出蓬勃的創造力。如何多向全面地吸收外來的藝術經驗,融入中國繪畫的傳統特質,是藝術家需要思考的時代命題。方冰山、楊波、李華英、李樹勤、錢志林、張延、沈廣耀、洪維勤等一代藝術家,他們接受了現實主義美術傳統的薰陶和中國繪畫傳統精神的滋養,注重從表現自然、反映人民生活中激發創作靈感,力求從題材到形式的突破,從藝術創作觀念進行變革性的探索,凸顯出時代變革發展的面貌,清新自然、生機勃發的藝術氣息洋溢在畫面上。
宋玉麟2002年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他以細筆山水畫著稱,運用傳統的筆墨語言、山水圖式,表達當代的文化主題,在繪畫本體語言上追求現代性。《松林新墅》《翠嶺晨嵐》《山高水長》等作品以「寫」的筆意畫細筆,線條工而不板,自然而有骨氣。嚴整的審美追求與其細筆的體例相結合,促成筆筆精到、處處見功夫的精細畫風,又在協調中使通篇生意盎然。其山水畫境具有靜穆幽雅的風格。
宋玉麟《井岡山大井毛澤東同志舊居》(中國畫,35×67釐米,2011年)
高雲2006年兼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他既精於工筆,又擅長寫意,推進中國畫的意境表現和筆墨語言的守正創新。《羅倫趕考》《魂系馬嵬》(與何家英合作)《都市行者》系列等作品突出研究和發展中國畫線條的表現力,這一點既體現在寫意畫中書寫性筆法,又體現在工筆畫中的描畫勾勒,用線精妙傳神,抒情寫意。並且線條與設色和渲染有機相融,色調高雅,渲染求氣韻生動,襯託出線條之美。
高雲《我·我們》(中國畫,173×93釐米,2019年)
孫曉雲2006年任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2010年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她著力於書法筆法的研究,以「二王」書風為根基,兼攻諸家,在洞悉古人用筆之理與筆法嬗變源流的基礎上,力求對於各種書體特徵、要領的準確理解,駕輕就熟。草書《近日書》、楷書蕭繹《採蓮賦》、行書《芝蘭氣味 湖海胸懷》等作品具有瀟灑自然、恬靜淡雅、秀敏靈動的藝術風格,走出了一條新古典主義之路。
孫曉雲《草書〈近日書〉》(書法,27.5×17.5釐米,2018年)
周京新2016年兼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初以工筆重彩人物畫著稱,《水滸組畫》等作品追求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工筆與寫意的糅合。後用純水墨寫意的筆法,獨創「水墨雕塑」法。《戰洪圖》《羽琳琅》等作品追求從書法的「書寫性」裡而來的「寫」的境界,筆墨、造型、意趣秉承傳統中國畫的寫意精神,達到明暗簡繁虛實動靜的和諧統一,力求從「物象」到「畫象」、從「經典法度」到「自家法度」。
周京新《羽琳琅》(中國畫,160×160釐米)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藝術家們更加深入自主自覺地學習借鑑中外藝術傳統,兼收並蓄,實現現代性的變革。羅世平、翁承豪、楊建強、鄭偉建、羅邦泰、蘇為、陳超、吳晨等一代藝術家,在強調多元包容性的同時,追求藝術語言的到位,在藝術本體語言上精深鑽研,推進藝術創新及現代性探索。從繼承民族藝術精神探尋當代藝術的創新發展。江蘇的藝術家承傳原有的地域特色、歷史文脈,並且從文人畫傳統走向更廣闊的民族文化傳統,在多大意義上運用傳統、賦予傳統以新意,成為藝術家出新的一條路徑。
徐惠泉2017年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其創作工筆重彩與水墨寫意皆擅長,以抒情寫意性的水墨重彩人物畫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蘇州地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底蘊滋養了他的藝術創作,《江南絲竹——傍妝檯》《花之夢》《蘇繡》等作品融匯了江南水鄉的靈動與傳統經典的審美理想,用墨線造型,將骨法用筆隱含於用色之中,以色彩豐潤筆墨,以筆墨彰顯色彩,兼具古典意韻與現代氣息。
徐惠泉《抗疫日記系列之一 ——醫者仁心》(中國畫,182×124.5釐米,2020年)
在當代多元發展的藝術格局裡,江蘇省美術館藝術家創作呈現出凸顯個性、風格多樣的發展態勢。金田、宋藝青、黃峻、孫俊、謝中霞、莊重、張永、蒯連會、樂曉菊、夏一棟、徐健、秦蓁等油畫雕塑創作隊伍,在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碰撞中,在對藝術本體語言的研究與探索中,以自己的方式尋找和重建對於藝術審美的認識。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創作理念,作品呈現不同的氣息和風貌,藝術家們努力探求融匯時代精神、民族特色、個性風格的審美創造。張興來、王國斌、晏明、徐累、張書青、謝士強、吳振等中國畫家,弘揚「新金陵畫派」的創作精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中國畫「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追求表現清新美好的時代生活,追求彰顯藝術家性靈的筆墨語言。趙彥國等書法家,延續江蘇書法「四老」等老一輩書法家的藝術理念和審美取向,在江蘇地域傳統底蘊深厚的基礎上,追求當代書法的濯古來新。王軼瓊、劉彤彬、王堅如等版畫家,傳承「江蘇水印木刻學派」老一輩版畫家的藝術成就,在觀念、材料和表現形式等多方面不斷探索,豐富拓展了江蘇版畫。特別是江蘇省美術館依託「水印版畫材料與技術研究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的平臺,致力於水印版畫的研究、交流和推廣,探索中國當代水印版畫如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建構起主體性和獨立的審美價值。
趙彥國《陝西紀遊》(書法,180×80釐米)
為了進一步壯大藝術家隊伍,增強藝術創作力量,江蘇省美術館將加強創作部門的職能管理,在全國範圍內引進創作人才;繼續開展採風活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拓寬創作視野,強化創作能力;積極參加政府部門主辦的各項展覽,積極配合館裡的文化惠民活動,充分發揮江蘇省美術館的人才優勢,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為標準,進一步提高藝術創作質量,以優秀作品奉獻給人民群眾。
張興來《老街》(中國畫,123×248釐米,2008年)
江蘇省美術館重視發揮公共文化服務主陣地作用,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將推出更多高質量的展覽,努力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更好地助力江蘇文化強省建設。承傳歷史,構建當代,開闢未來。新時代的江蘇省美術館藝術家肩負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新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正在以新的姿態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作者;徐惠泉 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