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過來看頭暈的,能有這麼嚴重嗎?!」
醫生一臉嚴肅的告知後,張姨的兒子仍然將信將疑。
原來,今年75歲的張姨昨晚開始出現頭暈,昏昏沉沉,走路發軟,以為累了睡一覺就好。誰知今早起來頭暈加重,視物重影,四肢乏力,起床困難,左搖右晃,難以坐穩,稍微動一下,噁心欲吐,久久無法緩解。
孝順的家人連忙把老人送到暨南大學附屬順德醫院,接診的是神經內科資深專家、副主任醫師賀麗萍,經她一番診查下來:腦幹梗死可能!
未及過多解釋,醫生立即安排顱腦CTA檢查。檢查結果提示基底動脈中段閉塞,證實了醫生的判斷。
診斷明確後,馬上聯繫協作單位進行介入手術治療,張姨最終轉危為安。
手術前家屬詢問不做手術的後果,醫生回答:閉鎖症候群。
閉鎖症候群(locked-insyndrome) 是一種特殊的臨床狀態,又稱去傳出狀態,首先由F.Plum 於1966年報告[1]。患者意識清醒或只有輕微損害,但是除了能夠睜閉眼和眼球運動(通常只能上下運動)之外,其他運動功能均喪失,不能言語、不能吞咽、面癱和四肢不能活動;靈魂猶如被封印在枯槁的軀體內禁錮了自由,故此得名。
著名藝術創作網站deviantART上題為「閉鎖症候群」的作品
讓·多米尼克·鮑比(Jean-DominiqueBauby)是世界頂級時尚雜誌——法國《ELLE》前總編輯,事業如日中天,膝下兒女雙全。1995年12月8日,鮑比因突發中風導致閉鎖症候群,不能活動身體,不能說話,不能自主呼吸。在他幾乎完全喪失運動機能的軀體上,只有一隻眼睛可以活動,這隻眼睛是他清醒的意識與這個世界聯繫的唯一工具。他卻用這隻眼睛「寫」了一本書——《潛水鐘和蝴蝶》。
書中並無自怨自艾的悲觀論調,也沒有世界末日的幻滅情緒,更看不到憤世嫉俗。相反裡面充滿了作者對傷痛生命的摯愛、惋惜與禮讚。他在象徵沉重命運的「潛水鐘」與象徵想像力的「蝴蝶」之間,選擇了後者,表達他的思緒和回憶仍像蝴蝶般自由飛翔。在無望之中,鮑比淨化了一個病人可以想見的諸多負面情緒,排除病痛幹擾,讓蕪雜的人生,以寫作得以井然有序,令生命恢復力量,心靈重樹自尊,靈魂體現莊嚴,令人為之掩卷深思。
同名電影《潛水鐘和蝴蝶》2007年在法國上映,同年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技術大獎,豆瓣評分高達7.8。
讓·多米尼克·鮑比和《潛水鐘和蝴蝶》中英譯本
電影《潛水鐘和蝴蝶》劇照
遺憾的是,閉鎖症候群大多預後不良。1997年3月9日,《潛水鐘與蝴蝶》法文版出版兩天後,鮑比去世。中樞性眩暈,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的眩暈。具體病損部位包括:前庭神經顱內段、前庭神經核、核上纖維、內側縱束、大腦皮質及小腦的前庭代表區等。(醫生,能好好說話嗎?)
中樞性眩暈的概念相對於周圍性眩暈。簡單點說,中樞性眩暈就是腦袋病變引起的眩暈,而周圍性眩暈則由耳朵(內耳)病變引起。
引起中樞性眩暈的病因多種多樣,其中最常見的,是後循環卒中,也就是發生在腦後部的中風。由於中樞性眩暈對健康危害較大,部分病例致殘致死率達70%以上,因此又稱為「惡性眩暈」[3],有人生動的形容為:「要命」的頭暈。研究表明,中樞性眩暈佔頭暈門診患者的比例高達13.1%[2]。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中樞性眩暈同樣常見。
目前神經內科病房還有另外一位中樞性眩暈的卒中患者。
71歲男性,突發眩暈1天。磁共振提示「雙側小腦梗死」。
神經內科呂少芸護長指導患者進行床旁前庭康復
關於後循環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機制,過去國外認為主要是栓塞事件,包括心源性栓塞、動脈-動脈栓塞以及來源不明的栓塞[4];近年華西醫科大學劉鳴教授團隊研究提示,顱內動脈狹窄可能是國人後循環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礎[5]。我院神經內科團隊曾對容桂社區人群後循環動脈段狹窄進行研究,發現在社區40歲以上健康人群中,後循環無症狀的動脈狹窄比較常見,發生率達5.6%。高血壓和糖尿病是後循環無症狀的動脈狹窄的重要危險因素。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內著名的《中華神經科雜誌》[6]。
改變後循環卒中認知的一代宗師:Louis R. Caplan
Caplan教授(1936-)是美國哈佛大學神經內科教授,二十世紀著名的卒中大咖。
後循環卒中症狀常不典型,有時僅有頭暈或平衡障礙,不如前循環病變導致的偏癱失語症狀鮮明惹眼令人警惕;同時由於特殊的構造和組織耐受性,症狀呈「時有時無」的波動性甚至是一過性。
因此,在Caplan系列研究發表前,後循環卒中並未得到足夠重視,很多病人失去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在家中痛苦死去。
Caplan 首創卒中登記,對後循環卒中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時至今日,我們對後循環卒中的認識,很多仍來自他的報導。
值得一提的是,Caplan對華親善友好,對華人弟子提攜有加,對中國的卒中事業非常關心和支持。他多次參加天壇國際腦血管病大會,去過包括西藏在內的許多地方進行考察和指導 [7]。
Caplan教授在華西醫院
綜上所述,頭暈和眩暈可能是具有潛在致命風險的後循環卒中的首發症狀。
此類頭暈/眩暈的臨床特點是:「症狀不重,後果嚴重」。
因此,醫生提示,如果有血管危險因素(高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顫動)的患者首次出現持續的頭暈/眩暈症狀,應抓緊時間趕到有救治能力的醫院規範診治,不應嘗試等待緩解或自行服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窗。
同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顫動患者要落實一級預防,堅持規範服藥,延緩動脈硬化,預防後循環卒中的災難。
1. Plum F, PosnerJB. The diagnosis of Stupor and coma[J].Contemp Neurol Ser,1972,10:1.2. 頭暈診斷流程建議專家組. 頭暈的診斷流程建議[J]. 中華內科雜誌, 2009, 48(5):435-437.3. 楊旭. 國內神經科眩暈診斷現況及對策[J]. 中國卒中雜誌, 2015, 000(005):373-381.4. New England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J]. Annals of Neurology, 2004,56(3).5. 李芬林. 後循環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特徵以及與預後相關因素的研究[D]. 四川大學, 2007.6. 何深文, 黃海威, 譚雙全, et al. 經顱都卜勒超聲研究我國南方社區人群椎-基底動脈顱內段狹窄的狀況[J].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10(8):542-545.7. 張和. Caplan 與後循環卒中. 微信公眾號卒中軼事撰文:何深文
編輯:奕彤
編審:譚幸東
審核:陳永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