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爐一詞出自陸羽的「茶經」。
「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又說:「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
風爐,原是唐代一種專用於煮茶的爐子。形如古鼎,有三足兩耳,爐內有廳,可放置炭火,爐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於通風。上有三個支架(格),用來承接煎茶的。爐底有一個洞口,用以通風出灰,其下有一隻鐵盤用於承接炭灰。
自唐以來煮茶,風爐就是茶器中的主角。風爐,往往彰顯著主人的風度與地位。
古人素有「圍爐煮雪」、「敲冰煮茗」、「松峰煮茗,竹雨談詩」的佳話,在漫天寒雪中,邀三五好友,就著新鮮的雪水,席地而坐,燒上一壺:
山峰上,松林下,烹茶對飲;
淙淙雨中,竹林內,相坐論詩。
風雅時,風雅地,行風雅事耳。
而這一切,與風爐有著全然分不開的緣分。
鬱達夫的《江南的冬景》裡,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煊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幹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裡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
可見, 「圍爐煮茗」不光是在古代,在現代,也是人們尤其是文人雅士們無限追尋的一種文雅與浪漫,給人以無窮的遐想與嚮往。
風爐的歷史要追回中國的唐朝,第一個稱為風爐的器物,就是唐代陸羽親手做的。風爐通常由銅、鐵,甚至揉泥製作而成。
唐朝的壺門高圈足座銀風爐,乃是宮廷御用茶具,無論是材料與製作,還是工藝與裝飾,都非常講究,是民間風爐所無法比擬的,它為研究唐代宮廷茶文化提供了最好的物證。
「古」是有古意,高古禮器之意,正如陸羽說的:以銅鐵鑄之,三足,如古鼎形。可知其本意是依據古禮而來,明人亦是復古,記得明人筆記說,「人人都能做狂草,又自為一體,」明人的奔放自信可見一斑。明代銅器與瓷器等經常飽含古風寫意,有復古的意趣。
「雅」是造型典雅。其高低比例,紋飾都符合文人的審美欣賞。明朝中葉安定富足,隨著文藝的復興,短短幾十年中,出版了大量古玩鑑賞的書籍,又有一批畫家藏家鑑賞家。這一時期創造了很多名品,以風爐為例甚至乾隆也藏有一件,器身鑄有高古禮器紋飾,著錄於臺灣故宮《可以清心》一書,清宮御用時認為其發火不力,在器身鑿了幾個洞。可見其鑄造細節之精美。
有文字記載表明中國宋代的禪寺也使用過風爐,有筑前崇福寺的開山和尚南浦昭明將風爐從宋朝帶到了日本。目前中國傳來的風爐寶物已經失傳,但是,茶道中的一些風爐仍保持著中國古式風爐的樣子。
中國的茶爐傳到日本是青銅或黃銅做的,後來隨著研習茶道的人增加,日本國產的鐵茶釜問世,並很快成為主角。由於日本茶釜從史至今都是手工製作的,所以,任何一隻茶釜都是獨一無二之作。
在現代,做風爐的材質有金的、銀的、銅的、鐵質的、合金的,還有紫砂的、陶土的,等等。而眾多的茶道具都是有生命的,每件茶道具也都是有來歷的,茶器具與人、與茶之間的彼此之間存在著默契與相通。
對於茶人來說,茶道具的價值就在於人們如何去對待它。在日本,當你借用了別人的茶道具時在還的時候要加上一層木盒,這是茶道界的一種禮儀。
古人在畫中,也喜歡喜作各式風爐,以明代陳洪綬的畫作為代表。在書房旁設一茶寮,教童子以煮茶奉客,是為文人清談之首要。
《高隱圖》(局部) 明 陳洪綬
中國古代的煮茶與日本的茶道不同,日本煮茶是一種待客之道,主人煮茶,客人則態度拘謹。而中國的茶道是一種修身養性,毫無拘束的活動,三五好友,以茶相會,煮茶論詩,好不愜意!
清.錢慧安 《烹茶洗硯圖》
由清朝的畫家錢慧安所作的《烹茶洗硯圖》描繪的就是一次煮茶活動。在兩株虯曲的松樹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欄而坐。畫中男子坐於亭臺之上,亭中有差距、書函等等。亭外兩位侍童,一位正在池中洗硯、數條小魚在硯前嬉戲;另外一個小童正拿著蒲扇對著小爐扇風烹茶。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安享舒適的氛圍。
對古人來說,喝一杯茶,也是完成一種禮儀過程。一杯好茶端至面前,其香令人沉醉,其色令人悅目,其味令人回味,這是茶的物質享受,而之前的烹茶用器過程,則是一種精神享受。看似繁瑣的過程,其實隱藏著很多樂趣,是我們許多現代人都無法體會的。
圖片|網絡
改編|憐幽雪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end—————————
▼閱讀原文預登記,免門票,重慶茶博會現場免費領取精美茶禮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