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裡的哲學再看茶道與中國文化

2021-02-17 1997年的吳會君

從緩緩遊動的茶葉間,品茶人諦聽到了一種來自遠古的聲音,那聲音如此寂寥如此素樸

 

聽過一個故事,說是在印度的阿禾姆達巴城有一個名為「幸運茶室」的地方,在那裡,人們喝茶,聊天,說笑,與其它茶館沒有兩樣。而奇怪的是,那間茶館裡擺放著一些棺材,客人就置身於棺材中間品茶。有些人懼怕那些棺材,不敢前往,可是一旦他們去過一次之後,就忍不住常常想去那兒喝茶。這些奇怪的棺材使「幸運茶室」得以聞名於阿禾姆達巴城乃至整個印度。為什麼要在茶室裡布置些棺材呢?就是一位慕名前往「幸運茶室」喝茶多次的人也很難說出其中的原由,他說他只是被那裡的神秘氣氛一次次地召喚。

茶室裡的哲學


也許人們會覺得,世間再也沒有比阿禾姆達巴城的「幸運茶室」更為標新立異的茶室了。其實,最新潮最時尚的元素裡,可能正浸潤著最傳統最拙樸的因子。如果我們讀過哲學大師蒙田談論死亡的篇章,或許就能理解「幸運茶室」裡那些棺材的意味了。一個名為「幸運」的地方,卻讓我們直面棺材、正視棺材這個象徵著死亡的恐怖意象,其悖論之處正是蒙田哲學的奧義所在。

蒙田告訴我們,死亡無處不在,它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飲食起居中,它是我們每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所必須面對的。死亡,如同我們看到夕陽落下、月亮升起來的時候那樣自然而然。如果我們能夠不懼怕於想像死亡和體驗死亡,如果我們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各種災難和變故都能泰然處之的話,那麼,我們就能真正領悟到生存的快樂和意義所在。人要學會「向死而生」,在對死亡的逼視中感謝我們還平安幸福地活著。

也許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將阿禾姆達巴城的「幸運茶室」裡那些棺材和「幸運」二字聯繫起來。那些隱含著死亡氣息的棺材讓喧囂浮躁的都市人的心安靜下來,讓他或者她在一種近乎宗教般虔誠的心境中凝視手中的一杯清茶。從緩緩遊動的茶葉間,品茶人諦聽到了一種來自遠古的聲音,那聲音如此寂寥如此素樸,它輕輕地撥弄著品茶人的心弦。或許就在這一剎那,他或者她被那瀰漫在舌尖之上的苦澀的餘香所感動,於是,都市生活中的一切哀傷和失意、躁動和不安頃刻之間都隱匿了,品茶人終於從紛繁複雜的外在世界回歸自己的內心,回歸到那原本期待恬淡與寧靜生活的內心。在這一時刻,死亡——茶——生命之間獲得了某種神秘的關聯。「幸運茶室」裡的棺材,讓人在對死亡的想像中獲得一種極致的生命體驗,一種被救贖的宗教般的感恩情懷。

實際上,那些棺材在「幸運茶室」中就是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布置而成的。如果我們了解更多的歷史,就會發現,這個看似新潮怪誕的構想其實正是吸取了一些古老的宗教文化養料。在歷史上,有些部落和民族,他們就有著這樣的文化崇拜:即在一些大型的狩獵或慶功宴上,待眾人飲到酣暢處時,一具屍首或一副棺材會被抬到宴會上來,於是,全場肅靜,一起瞻仰它們,等到儀式完畢之後才繼續歡飲。屍首、棺材是要讓人們在歡樂的時候警醒:死亡時時刻刻都在逼迫我們,那麼,幸運地活著的人們又該怎樣珍惜自己倏忽即逝的生命呢?這種遠古的宗教儀式昭示著最古拙最樸素的生命哲學。

茶道與中國文化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東方文明古國,茶稱得上是國粹了。中原大地,不論是鄉野之農夫,還是儒雅之名士,國人皆以茶為趣。當然,勞累一天的農人,捧著個青瓷大壺一飲而盡的感覺,與竹林七賢以詩論茶、以文品茶的境界當是迥然有別,而現代都市裡的小資們在搖搖曳曳的燭光下,漸酌漸啜,顧盼神迷,自然又是另外一種風情了。這些不同的況味,有人硬是要以「雅」、「俗」來界定,其實,大俗若雅,大雅若俗,這可能是最樸素最有力的邏輯。但或許是因為它亦雅亦俗、寓雅於俗的品質,茶較之於其它的東西,能蠱惑更多的人心。

不管是雅是俗,茶道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總是一脈相通的。可以說,儒、釋、道三種文化的精華都被創造性地吸收在茶道之中。

儒家尚實,深信天道酬勤、真水無香。而中國茶道,最講究的也是功夫二子。下足了功夫,就能化平淡為神奇,以樸素之葉醞釀出人間瓊露。當一片片的茶葉在杯中舒捲自如,搖曳生姿,散發著絲絲縷縷、若有還無的幽香之氣時,品茶人怎能不感慨:「真是功夫!」

佛理禪機同樣也滲透在中國的茶道中。佛的所謂明心見性,無外乎是心的敞明與性的修煉,而茶就是要人素樸、要人澄澈、要人清淨。惟其如此,才有以茶助禪,以茶禮佛之說。同時,佛講慧根,講因果機緣,而茶道中也自暗含人生的種種玄機。

或許,茶道還更近於道家的思想。天人合一、神與物遊是道的上乘境界。道家在對自然之物的靜觀默察中獲取內在生命的啟示,從而尋求養生之道。茶道的最高意境也是使人與茶、茶與人交相感應、合而為一,人在茶的清幽中獲得寧靜,茶也因為人的凝眸而獲得靈性。

一位真正的茶客,能從茶中領悟世道人心,能以清明之眼遙望人生絢爛之後的平淡,「惟寧靜以致遠」即是茶客所信奉之道。如果一定要為茶道下個定義的話,我們也只能感嘆:「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

「茶」覺日光流年


如今,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裡,一些茶館總會在不經意間投入視線。他們好像是隨著一個城市的某種風尚突然降至的,又好像是在歷史的角落裡已經存在了千年萬年。聽說在西方有些咖啡店有上百年的歷史,不覺就有些感動,幾百年啊,該是怎樣滄桑的歷史!也許,我們有些茶館,也有著同樣的歲月的痕跡。

在某個午後的黃昏,沿著樹影婆娑的小巷,衣裙款款地,不知怎麼就來到了一座古老的茶樓。在斑駁的光影裡,不覺感嘆著日光流年,感嘆著繁華易逝、人生如夢。而那座古老的茶樓,那座見證歷史興衰的茶樓,又曾聆聽過多少生命的嘆息呢?在歷史的沉浮中,又有什麼不是驚鴻一瞥、過眼雲煙。絢爛之後終歸要趨於平靜,不妨還是上樓去聆聽茶的秘語吧。

喝著茶,突然就想到了那個傳奇的女子張愛玲和她的那些個傳奇的故事。小資們對於她應該是無比熟悉的了。在上世紀30年代的大上海,她曾無比焦灼地說——「成名要早」,並且很快以其超常的才情,不僅讓舊上海的十裡洋場認識了她,而且讓舊上海的整個風情時代記住了她。可是,城市小資們或許沒有注意,張愛鈴其實後來一再地反思過「成名要早」的時代病和都市病。她常常說,人生有飛揚的一面,可這飛揚也是要以安穩來作底色的。而她筆下那些悲情故事的主人公,往往終其一生才驀然醒悟:原來他們的人生,缺乏的就是安穩這一底色。

張愛鈴應該是喜歡茶和深諳茶之道的,她在她的小說中一再地寫到茶和茶樓。《茉莉香片》就是這樣開頭的:

我給你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說給你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苦,——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您先倒上一杯茶——當心燙!您尖著嘴吹著它。在茶煙繚繞中,你可以看見香港的公共汽車順著柏油出道徐徐地弛下山來。⋯⋯

說故事的人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是用足了心思的;而聽故事的人,在一點一點啜飲著茉莉香片時,或許也會有所動心。

且讓說者與聽者一起來禪悟茶之道、人生之道。


相關焦點

  •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學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茶室的建築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於寺院的俗世修心養性之願望。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 『 日本茶道文化的七大美 』
    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在日本茶室裡的,七大美學文化。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
  • 日本茶道文化
    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雲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範的奇美。
  • 日本茶道文化美學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為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制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才是純美。
  • 日本茶道文化的七大美
    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雲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範的奇美。
  • 走近日本茶道文化之美
    簡素之美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為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制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才是純美。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但是我們接觸過中國的茶文化後,再去比較一下日本的茶文化,就會發現兩者的差異簡直太大了,如果是同一種起源,又或有傳承關係,那麼為何產生了這種天差地別呢?中日文化交流中斷很長時間之後,南宋時期才開始重新交流,宋朝的抹茶經過來華學習的僧人重返日本,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期,為茶道形成期。到了江戶時代以後就是茶道的成熟期了。我們按這個時間線索來講述,比較容易看明白些。
  • 中國為什麼沒有日式茶道?
    市面上的《茶之書》有很多譯版,昨天我看了一下當當網文化榜和生活榜,我發現兩個榜單排在前五位的就有一本是寫茶的書,說明最近幾年愛茶喝茶的人多了起來。 《茶之書》裡他談到了許多中國的事情,比如宋朝人對待茶的理念和唐朝的人不一樣,不僅如此兩個朝代的人,他們的生命觀也不一樣。中國人在 1900S,對生活已經沒有熱情,而宋代的時候中國對生活充滿了熱情,有很多哲學思想家,很豐富的物質文明。今天我特別要說的是,為什麼宋人會喜歡梅花,喜歡苦茶,就是與高度物質文明有關。
  • 日本傳統茶室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閒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 裡千家|日本茶道最大流派:一杯茶裡的和平
    茶道教師張南攬在採訪中說:「茶道就像是夜晚天空中澄明的月亮,它高於我們的生活,是人們對於完美世界的一次溫柔試探。」僧人榮西最早將茶種帶到日本,讓日本人愛上茶的,也是僧人。南宋初年,榮西兩次來到中國,學習禪茶文化,帶回茶種後,日本才開始大規模種植茶樹。榮西也因此被奉為茶祖。而日本茶道,也從此被刻上「宋」的烙印。
  • 什麼是茶室?
    但是在經歷了戰爭的磨難和打擊之後茶館一度衰微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茶室的復興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市場經濟下的茶葉銷售行業再次興盛茶室再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茶室的發展從東晉時代一直延續至今悠悠千載,醇香的茶湯中是中華文化中一方不可磨滅的印記
  • 德國老人的中國茶道(傳播中國文化的外國人)
    今天起,本報推出「傳播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系列報導,分享他們的故事,並為讀者提供另一個視角看中國文化。 67歲退休老人,成立目前德國最大且原汁原味的中國茶道館 治器、納茶、候湯、衝茶、刮沫、淋罐、燙杯、灑茶……身著黑色棉布對襟短衫的茶藝師雙手遊走於各種茶具之間,優雅舞動。高衝低斟間,大紅袍的香氣徐徐散逸。
  • 異域文旅:漫說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日本的茶道學自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由來已久,飲茶方式也是逐漸演變,唐之前的煮茶法,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點茶法以及明之後的撮泡法,至今泡茶已成為我們幾乎唯一的飲茶方式,其他方法已然消失不見,村田珠光也被稱為日本的茶道「開山之祖」,由此在日本飲茶活動成為了一種哲學,一種藝術,也成為了一種另類的宗教。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再如織部窯茶碗,是在茶人古田織部( 1544—1615年)的指導下生產的,這種茶碗造型扭曲歪斜,被稱為「馬盥型」。他如「鞋型」、「洲濱型」、「山道口型」、「多舌口型」等茶碗,器形都比較怪,其審美情趣與中國傳統茶具大不相同。不僅如此,用中國的眼光看起來,日本茶道中還有不少難以理解之處。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人們在品茗的過程中除了對茶的色、香、味、形等感官上的享受外,還上升到心靈的感受,發展為一種精神境界上的追求;與此同時,還伴生著一種哲理上的追求,即在品茗過程中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而有啟迪教化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品茶之道,簡稱為茶道。
  • 日本文化|日式茶道的十種茶具
    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除了飲茶時的行為禮儀之外,茶道的藝術還延伸到茶室的邊邊角角。茶室中各種茶具,不僅為茶道愛好者所愛,在收藏家眼裡也是炙手可熱的寶貝。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在日本茶室裡的,十種常見的茶具。
  • 如何打造茶室花,這個流派值得細品|林子涵|插花|花道|茶道_網易訂閱
    茶道源自於中國,被視為烹茶與品茶的生活藝術。花道同樣起源於中國,是一種生活美學的體現。充滿禪意的生活,不僅是一種享受的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傳統文化裡,喝茶是最喜聞樂見的文化。自古禪茶不分家,品茶需要一處靜地,一絲寧靜。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
  • 枯山水,茶室中的第一道門
    枯山水在庭園形式當中將禪宗美學的各種理念發揮到極至,不僅形式上簡潔、純粹、意味深遠,在表現禪宗枯寂的哲學意境和極少主義的美學精神上也堪稱絕妙。 茶室「枯山水」 茶室是禪意濃縮的空間,空間內所有的陳設都凝聚在意境之中,十分融合。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茶文化源自於中國,在中國的南宋時期茶道傳入到日本,從而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現在茶道在日本廣為流行。茶道,即品嘗欣賞茶美之道,被視作生活藝術,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用過飲茶對禮儀和道德進行教育與修煉。聊了世俗話題,侘就變成了俗;茶室主客分明,但有心互相恭維也變成了俗。和、敬關注與人際關係,在小茶室裡做到相互恭敬氣氛和諧,是對外在行為的要求。清、寂就是對心境的修煉了。
  • 利休文化中的哲學之美,和敬清寂中的器具之妙|日本·文化
    茶起源於中國,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又被當地吸收。茶在日本發展為茶道,這是日本獨特的一種文化。茶道被譽為「東洋精神真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研究通過茶會來修養身心以及進行社交禮儀的一種學問。而茶道文化的開拓者,就是被譽為日本茶聖的——千利休,他正式提出了以「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期望通過飲茶,進行自我反省,同時也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去掉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因此日本的茶道文化,也被稱為「利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