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本的茶道一般來說特指的是日本的抹茶道,其實日本的茶道分為兩種一種為抹茶,一種為煎茶,但是在日本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廣為流行的是儀式嚴格的抹茶道,而相對來說更為自由隨性的煎茶道則很少為人所知,大概就像正統與非主流的關係吧。
而無論抹茶道還是煎茶道都是從中國學習而來,又結合日本社會特點所形成的。不同的是茶道即禮法的抹茶道更加迎合日本社會的狀況而大行其道,而「讓茶回歸自然」的煎茶道則不那麼受人矚目了。
日本是個非常講究形式主義的國家,不同於我們對形式主義的唾棄,日本將形式主義奉為聖條,對形式的痴迷不悟幾近於癲狂的程度,並將形式主義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比如生活垃圾周一丟什麼類型周二丟什麼類型永遠分的清清楚楚,職員穿著所有人都千篇一律如有不同便成異類而被社會所排斥,諸如此類。
所以極具形式主義而又儀式感十足的抹茶道大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也算是形式主義中的「裝逼神器」了。
日本的茶道學自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由來已久,飲茶方式也是逐漸演變,唐之前的煮茶法,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點茶法以及明之後的撮泡法,至今泡茶已成為我們幾乎唯一的飲茶方式,其他方法已然消失不見,而日本茶道沿襲宋代點茶法,並以日本一向追求極致的精神做到完美的體現
由隋唐起,許多到中國學習的人將茶樹帶回日本,但此時茶在日本還不被重視。
日本的茶道真正起源是南宋年間的日本僧人榮西禪師,榮西禪師曾經兩次赴中國學習佛法,是日本臨濟禪宗的祖師,同時他將宋朝飲茶的茶風引入日本,著作了日本第一部關於茶的書籍《吃茶養生記》,並且獻茶治癒了鎌倉幕府第三代源朝實大將軍久治不愈的頭痛,因而使日本茶風盛行。榮西禪師也被譽為日本的「茶祖」。
而後到明代日本的又一位僧人村田珠光開始為飲茶注入思想,他在拜師了著名的一休宗純(聰明的一休)後將禪融入到茶事活動中,茶與禪進行結合,源自南宋高僧的「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村田珠光也被稱為日本的茶道「開山之祖」,由此在日本飲茶活動成為了一種哲學,一種藝術,也成為了一種另類的宗教。
而後他的再傳弟子的弟子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把他提出的「謹敬清寂」改一字為「和敬清寂」。更是賦予了茶道深邃的思想內涵,「和敬」代表了對賓客的尊重和禮儀,「清寂」則是氣氛上的淡然和寂靜。這四個字又可以分開來解讀,每個字都有獨特的解讀和詮釋。
千利休最後死於切腹自殺,他是日本戰國三雄中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兩任茶頭,而命令他切腹的便是豐臣秀吉,切腹的原因眾說紛紜不可知了,但是他的茶道精神卻一直流傳下來。
其後日本茶道更是總結出「一期一會」的茶之道,「難得一面適當珍惜」的對於人生的思考以及融合了日本無常觀的審美意識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愈加的升華。
日本茶道使用茶葉為抹茶,抹茶起源於隋唐,簡單說就是把茶葉研磨成粉末狀,也可以稱末茶,而製作工藝並非如此簡單,現在日本雖然對於抹茶的製作工藝多次改良,但是殺青還是沿用了唐代的蒸汽殺青而不是我們現在所用的炒青,日本的抹茶流程大體是蒸汽蒸青-烘乾-冷藏-切割-碾磨形成抹茶粉,抹茶粉的細度可以到微米級別,而且沿襲日本對於食品的一貫要求屬於完全純天然產品
而日本的茶道是學習的南宋的點茶法,南宋盛行程朱理學,理即規矩,因此點茶法步驟繁複,而奉行規矩的狂熱分子日本人更是一絲不苟到喪心病狂的地步。比如茶室有幾張榻榻米,進茶室先邁左腳,不可以有聲音,舀水要舀底部,喝茶右手拿碗等等,規矩之多禮儀之繁複讓人頭皮發麻。
現在日本主婦幾乎都有學習茶道,一般問候不是問「你有沒有學習」而是問「你在哪家學習」。而婚前女生也將學習茶道作為釣取「金龜婿」的不二法門。
許多人認為日本茶道如此多的規矩便脫離了道的真諦,但是什麼是道?正如魯迅所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規矩也是一種道,雖然有些過度的形式主義,然而經過一代又一代人一絲不苟的傳承,其本身的儀式感也就自然帶了一些道的韻味,再加上日本茶道也不完全是空架子也有其獨特的人文內涵,所以日本的茶道還是有其值得學習的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