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日式茶道的十種茶具

2021-01-20 廣東人在東京

日本,這個簡素到極致,又帶著超複雜符號系統的國度,以四季為審美準則,在春日盛開的櫻花樹下對飲暢談;在夏夜絢爛的花火大會上席地而坐。



茶道在日本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除了飲茶時的行為禮儀之外,茶道的藝術還延伸到茶室的邊邊角角。茶室中各種茶具,不僅為茶道愛好者所愛,在收藏家眼裡也是炙手可熱的寶貝。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在日本茶室裡的,十種常見的茶具。






△ 掛軸「嘉木壽且康」,取自陸羽的《茶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席中最重要的道具,不是茶碗,而是掛軸,這可能讓初涉此道的愛好者們備感疑惑。


掛軸是客人邁入茶室之後駐足欣賞的第一件茶道具,其中的文字畫作,往往暗合了本次茶會的主題。隨著茶會的進行,更多線索被逐漸披露出來,亭主也會適時點破,將茶會的立意完整地呈現在客人面前。


早期掛軸的畫心多為中國舶來的繪畫或禪僧書法,隨著茶道本土化的深入,和歌等日本原創的素材也被納入其中,而不論題材如何變化,掛軸書畫創作與禪的強有力的聯繫一直維繫至今。




 茶碗


△ 瀨戶天目茶碗(18世紀)


茶碗,顧名思義,喝茶的碗也。這是茶道具中品種最多、價值最高、最為考究的一種,甚至被作為所有茶道具的代稱。在日本,作品在茶道世界的認可度是衡量一名陶藝家藝術造詣的重要指標,這也從側面解釋了茶碗的昂貴。


茶碗是陶製的,因此直接體現了日本陶器工藝的最高成就,非常著名的"樂窯"、"織部窯"、"志野窯"出產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導下,由能工巧匠生產出來的極品和物茶碗。



 

花入


△ 青瓷鳳凰耳花瓶(13世紀)


正式茶會中,前半段「初座」會在壁龕飾以掛軸,後半段「後座」更換為茶花。花入(盛花的容器)便是插放茶席花的茶道具。


茶席花有別於花道「立花」或「盛花」,過於華美的插花作品往往和茶席格格不入,而茶道具花入的形制更加清雅、莊重、樸素。




  水指


△ 古伊賀水指 銘「破袋」(17世紀)


水指是茶席上貯存淨水的道具。早期的水指形制和材質都非常單一,其後,經歷了舶來品審美佔據主流的時代和本土創意陶器的全盛期,水指逐漸成了彰顯茶人品位的絕佳載體。



 薄茶器


△ 白漆蒔繪網紋中棗


薄茶器是茶會上收納抹茶粉的道具,多為木胎漆器,而它還有另一個更為通俗的名字「棗」,其精緻與華美常與身旁茶碗的樸拙形成鮮明對比。


不同於國內的貯茶罐,薄茶器不密封,因而不可用於茶粉的長久保存。茶會前不久,篩好的抹茶才會被轉移到薄茶器裡,壘成一座小小的山峰備用。



 茶入


△ 唐物文琳茶入 銘「本能寺」(13世紀)


如果要在茶道具中選出話題性最強的成員,茶入一定穩居第一。


正因為名貴茶入的顯赫出身,其配件也極盡奢侈。除去牙蓋和錦緞製成的仕覆外,傳承有序的傑作還會有歷任主人訂製的重重木盒、木箱,甚至是木櫃加身,令圈外人驚嘆不已。



茶勺


△ 小堀遠州所做茶勺(共筒) 銘「清見關」(17世紀)


茶勺是從茶入或薄器中取用抹茶的茶道具,多用竹木或象牙製作。與茶碗、茶入等精緻雕琢的茶道具不同,茶勺的名作大多其貌不揚,沒有精巧的雕刻,也沒有驚豔的外表。在樸素的方寸之間,其實藏著莫大的玄機。


那是因為茶勺的創作主體不是藝匠,而是茶人。茶勺和收納它的竹筒從選材、設計到削制均是茶人親力親為。造物抒懷,茶勺凝聚了茶人的思想和審美趣味,是公認最具鑑賞價值的茶道具之一。一個令茶人頷首的傑作,會被送到茶緣深厚的禪寺由得道高僧題寫銘文,將造物者的理念流傳後世。也正因如此,鑑賞歷代名茶人的手削茶勺時,頗有些與古人對話的感動。


香盒


△ 青貝布袋和尚香盒(17世紀)


茶道在炭點前時會在爐火中投入練香或香木,香盒是收納它們的小巧器皿。香盒既是茶器,也是一件精工巧作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茶釜



茶釜被稱為「一席之主」,不光是因為它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性,更是因為茶釜是茶室中唯一一個巍然不動的存在:任主客去來、花軸更替,釜都端坐原地,默默地燒著水。據說茶釜沒有兩個是完全重樣的,全部是手工製作,和勞斯車一樣。松永久秀的"平蜘蛛"就是非常名貴的茶釜。



茶筅



茶筅是抹茶道具中為數不多的消耗品。其穗(茶筅前端細密的竹絲)在被水沁潤、彎折、風乾的反覆中會逐漸劣化變脆,最終折斷。因此正式茶會上,為了防止老化的穗在強有力的擊拂中折斷落入茶中,規定一律使用新茶筅。或許正因如此,茶會上的茶筅才比其他道具更多了一分莊嚴的宗教色彩。


想了解更多日本文化、建築、旅行,歡迎關注訂閱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東西】居家使用的正宗日式茶具是怎樣的?
    今天娜娜要來給大家普及一下一套有日本特色居家常用茶具是怎樣的。首先,娜娜老溼要告訴大家,所謂有日本特色的居家茶具都是從日本的茶道演化而來的。這個是廢話,因為中國也是一樣的。日本的茶道也是從中國傳過來的。說起日本茶道,那簡直就是一個深坑啊,怎麼填都填不完,不僅僅禮儀繁瑣,而且流派眾多,其實主流日本茶道是抹茶,但常用的茶具卻來自另外一種流派:煎茶。
  •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 2014-05-19 12:24 作者:王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20期
  • 寶雞發現盛唐地宮,出土世界最早茶具,證明日本茶道源自中國
    寶雞發現盛唐地宮,出土世界最早茶具,證明日本茶道源自中國我們都知道,日本人一直以自己的文化傳承千年為榮,但是卻對於自己的文化其實大多數來源於中國感到難以啟齒,並且認為大多數文化都是他們自己原創,但是中國考古發現卻屢次打臉,比如,日本人挖出繩文時代的建築物,認為是自己原創,但是中國南方的明堂卻證明很可能是日本傳統建築神社的源頭。
  • 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痴迷茶道,交出茶具謀反可活命?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痴迷茶道,交出茶具謀反可活命?日本戰國時代是日本史上空前流行茶會的時代。據說茶道成立在室町幕府後期,由村田珠光創始。九十九發茄子儘管織田信長把家臣訓練成迷戀茶道的「瘋子」,但其實織田信長本人也相當喜愛茶道與茶具。
  • 靜心茶話:日本茶道歷史文化與變遷(江戶時代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來自於中國,但是又經過日本自己本土的發展,變成了日本獨特的茶道文化,那麼他的歷史變遷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日本茶道歷史文化與變遷第一和第二章江戶時代建立的武士茶道到了日本的江戶時代,即使亂世的戰爭中,茶道也繼續發展。
  • 日本茶道文化
  • 日本茶道文化美學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制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才是純美。
  • 『 日本茶道文化的七大美 』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更深入一層來講,日本茶道是一種以飲茶,為手段的禮儀規範,它涉及哲學、宗教、文化、藝術、倫理、禮儀等多個領域。
  •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學文化
    簡素之美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茶室的建築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於寺院的俗世修心養性之願望。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 日本茶道文化的七大美
    日本茶道文化有著其獨特的美學屬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下面我們來一一解釋這七大美:缺陷之美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簡素之美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
  • 建築大師設計的純銀日式茶具
    繼之前與馬克•紐森(Marc Newson)、已故建築設計師 Zaha Hadid 合作之後,最新是與日本建築大師 Kengo Kuma 隈研吾合作打造全球限量十一套純銀製品的日式茶具套裝。這次合作的產品系列名為 "Kusa" 的一套五件茶具套裝,在日文中意為 " 草 ",草的意象幻化為網格狀的銀線,仿若在草原上隨風交錯的蘆葦。這也與隈研吾為星巴克太宰府店的店內裝飾風格相近。
  • 走近日本茶道文化之美
    簡素之美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制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才是純美。
  • 日本茶具的各種「燒」
    中文名  日本茶具日文名  ティーセット日本茶具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在明清之際,煎茶傳入日本,套用了抹茶道而產生出所謂的煎茶道,但由於煎茶道沒有獨立性,它是不被納入茶道的。所以日本的抹茶道並非是在中國形成之後傳入日本的,而是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抹茶從唐朝傳入日本,到明中期形成抹茶道,中間經歷了七八百年的時間,足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了。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中國茶道「茶道」一詞最初在唐代詩僧皎然的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首次出現,在此詩中他將品茶過程歸納為三個層次:「一飲滌昏寐,情思郎爽滿天地。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最高層次便是真正的品茶悟道,達此境界自然一切煩惱愁苦都煙消雲散,心中不留芥蒂。皎然在詩中將這一境界概括為「茶道」。
  • 日式茶文化交流 ASUKA SEICHA飛鳥製茶帶你感受日本茶道
    而日本作為我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在多個領域與中國有著頻繁的往來與交流,茶文化方面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脫胎於中國茶文化的日式茶道,在結合了日本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習俗等,漸漸發展出了不一樣的風貌,讓茶文化中又多了一種分支。  對此,許多對日式茶道感興趣的人都來到了日本,像是ASUKA SEICHA飛鳥製茶的負責人就是其中之一。
  • 帶你認識真正的日本茶道
    在日本,談茶必然談禪,禪道與茶道是統一的。禪宗是日本禪文化的起源,之後千利休、武野紹歐和村田珠光等人提出了「禪茶一味」的思想,使禪宗與茶道發展成一體的思想文化。在日本,人們將修行禪道作為通達茶道修為的途徑,這是因為在茶人們看來,禪是一種自然的心性所在,由內心的本性產生,所以極為推崇。
  • 日本著名的茶道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日本茶道的儀式感強,衝泡茶的功夫細緻入微十分嚴謹,嚴格上的操作連泡茶的第幾個環節用第幾隻手指都有所講究。茶道的繁瑣,其實跟日本人骨子裡的工匠精神不無關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
  • 中國為什麼沒有日式茶道?
    形成了抹茶道和煎茶道的一系列東西,這些是岡倉天心的一個觀念。 他還有個立場,他認為日本的茶道和英國的下午茶很相仿,先生和女士們的下午茶很優雅,我們的茶道也很優雅。 我前段時間談到一個觀點,中國茶東漸,在日本形成了茶道,他被視為宋代文明的遺留,茶西傳後,就形成了英國的下午茶。下一講,我講麥克法蘭的《茶葉帝國》,會專門講下午茶。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非但如此,"茶"在歷史文化形成的過程當中,甚至形成了一種"道"。即為"茶道",從廣義上講這種茶道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深刻的飲食文化。但是它又不僅僅如此,在"飲茶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它逐漸與中國的儒、釋、道三家產生融合,吸收了他們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慢慢的"茶道"文化自成一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