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日本茶具
日文名 ティーセット
日本茶具著名煎茶道「小川流」的創史人可進在其著作《飲茶說》一書中曾談到:「茶具無論新舊漢和重要在於可以活用。茶具的優劣要看是否起到了給茶提味的效果。茶具終究是一種消費品――充分利用它,然後使之自然消亡:這就是煎茶道的美學意識。」
涼爐主要是用來煮水的。為了沏茶首先要有開水。因此涼爐自然就成了茶具之首。煎茶道講究"活火熟湯"。按照這個要求涼爐也被不斷改良,發展至今。同時還為了滿足隨處可以作茶這一要求,涼爐也不斷趨向於輕便,而且隨處可以點火燒水。
在煎茶道最盛行的時期,曾大量進口過中國的涼爐,並視為珍品。傳說其興起人就是江戶時代初期人士--- 隱元禪師。其中主要是用白泥製成的白泥涼爐潔淨高雅被人們愛用至今。照片上介紹的這個涼爐還配有荷葉形的蓋子,這是為了防止風把爐灰吹起。這種帶蓋子的涼爐並不普及,但是一般都不是日本造的。
在日本,談到茶具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茶杯。由此可見茶杯在茶具中所佔的地位。人們第一次把欣賞煎茶道時首先為其茶杯之小和茶量之少而吃驚。追求小而精這一點在日本煎茶界早有共識。可以說,在當時是為了確立煎茶道的獨特的特徵。為什麼要使用小茶杯,各說不一。有人認為是使用了現成的酒杯,而有人則認為是受中國的工夫茶的影響。
茶道具茶釜,就是茶事中燒水用的鍋、壺,在茶人的手中,創造出了千姿百態的藝術珍品。日本的蘆屋、天明、京都,是三大茶釜產地,"xx蘆屋""xx天明"名字的茶器,就是產自這兩個地方的名物。據說茶釜沒有兩個是完全重樣的,全部是手工製作,和勞斯車一樣。松永久秀的"平蜘蛛"就是非常名貴的茶釜。
茶入,是盛濃茶粉的小罐。茶事中要點兩種茶:濃茶與薄茶,前者濃稠如粥,後者濃度近似咖啡,其中濃茶是茶事的關鍵。因此茶入也是最為重要的茶道具之一。茶入最早來自於中國,據說是中國人盛放火藥的容器,也有說是中國人盛頭油用的(有名的"初花"茶入據說就是楊貴妃用過的油盒,)。茶入分為"唐物"和"和物",戰國時期,主要還是使用從中國少量進口的"唐物"茶入,因此十分珍貴,擁有一定級別的名唐物茶入,是武將身份和權勢的象徵。即使到了江戶幕府,茶入仍是地方大名與將軍家關係疏近的證明物。蓋只有德川一族或者譜代重臣,才有將軍下賜的名貴茶入也。
茶碗,顧名思義,喝茶的碗也。這是茶道具中品種最多、價值最高、最為考究的一種,甚至被作為所有茶道具的代稱。茶碗是陶製的,因此直接體現了日本陶器工藝的最高成就,非常著名的"樂窯"、"織部窯"、"志野窯"出產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導下,由能工巧匠生產出來的極品和物茶碗。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兩個重要來源是中國的天目山建安窯和高麗國。前者被稱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貴,但隨著利休等人逐漸將茶道引向樸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現在已經極少使用。而高麗茶碗實際上就是高麗民間的飯碗,十分簡單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裡,卻恰好體現茶道的本質,因此被大量的使用。高麗茶碗的代表是井戶茶碗。
除了茶釜、茶入和茶碗外,茶道具還有:
壁龕用: 掛軸、花入(插花瓶)、香盒
燒水用: 風爐、地爐、爐灰(墊在炭下起爐底作用的草墊子)
添炭用: 炭鬥(烏府)、羽帚、釜環(可裝卸的茶釜把)、火箸、釜墊(墊在釜下隔熱用的)、灰器(盛灰的)。
點茶用: 薄茶盒,茶勺,茶刷、清水罐,水注(就是帶嘴兒的水壺),水勺、水勺筒、釜蓋承、汙水罐、茶巾、絹巾、茶具架等等
林林總總數十種,涉及陶器、漆器、瓷器、竹器、木器、金屬器皿等等。可以說茶道具集中反映了日本手工業的總體成就。
從鎌倉至室町(1336—1573)時代,日本出現了著名的「六大古窯」:瀨戶、常滑、信樂、越前、丹波、備前,並成為當時各地的制陶中心。回顧其歷史珍品,從高貴的「瀨戶」、豪邁的「常滑」、質樸的「越前」、沉穩的「丹波」、活力的「信樂」,到堅固的「備前」,都凝聚著千年的泥土氣息與無數陶工的智慧與汗水。
1、常滑燒
「常滑燒」是六大古窯中資格最老、規模最大的窯,位於愛知縣知多半島西海岸常滑市。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在灰陶時代的平安末期,其主產品是罐和甕。鎌倉時代開始生產樸素且堅固的大型日用雜器,起初在燒制時全然不用釉料,技法被稱為「自然釉」燒製法。到了江戶時代,人們巧妙地利用當地陶土含鐵量多的特點燒制出了朱泥燒、白泥燒、火色燒等陶製品,奠定了現代陶製品的基礎。
獨特之處:充分發揮陶土豐富優質的特性,其中利用粘土中的鐵分燒制出的紅色的朱泥,作為常滑燒的代表作而聞名天下。
2、丹波燒
十分有名的丹波燒,產自日本兵庫縣筱山市立杭地區,生產的陶器、炻器亦稱「立杭燒」。
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桃山時代(1568—1603年)以前通常採用「穴窯」,穴窯時代「丹波燒」又稱為「小野原燒」,主要產品是貯藏米或水用的大型無釉陶缸陶甕以及粉碎穀物、豆類的擂缽,後期生產大型酒器以及桶、盆、盤等日常用品。
江戶初期進入階梯窯時代,稱為丹波燒或立杭燒。1978年被正式命名為「丹波立杭燒」。
獨特之處:16世紀引進朝鮮式腳踢式轆轤等製作陶瓷的新技術並傳承至今,使用含鐵量豐富的紅褐色陶土和被稱作「赤土部」的丹波燒獨特釉料。
3、瀨戶燒
瀨戶窯是六古窯中唯一的釉陶正宗產地,也是受中國陶瓷文化影響較深的窯廠之一。起源年代於鎌倉時代,位於愛知縣瀨戶市。
瀨戶的陶瓷業發端於鎌倉時期,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加藤四郎作為道元禪師的隨從來到明州(寧波)天童寺,在中國學習了5年制陶技術,歸國後在尾張、瀨戶等地建窯。因當地不產松樹,遂將寧波的龍窯改造成不用松油作燃料也能達到高溫的「饅頭窯」, 成功燒出當時日本獨一無二的掛釉陶器,釉色豐富,器體堅實,幾乎不吸水,具有中國青瓷風採。
獨特之處:其中瀨戶市的「赤津燒」被譽為日本六大代表性陶瓷之一。「赤津燒」陶瓷的特點是釉料色彩相當豐富,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有「黃瀨戶」、「志野」、「織部」等。
4、備前燒
備前燒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位於岡山縣備前市一帶。由於集中於該市伊部地區,又名「伊部燒」。
備前燒所使用的陶土取自於稻田裡的泥土,含有很高的鐵成分。因此陶器在1200攝氏度的高溫下連續燒幾天,就會呈現出不同的的顏色。因緻密度極高,又有「落地不碎」的美譽。
獨特之處:它的特色在於不上釉、不繪彩,完全靠火炎和技巧來製作陶瓷。室町以後,隨機性釉色改變的「窯變」技術,成為備前燒的一絕。但19世紀後,人們喜歡色彩鮮豔、上了釉的陶瓷後,備前燒才漸漸被遺忘。
5、越前燒
越前燒歷史悠久,一般認為從平安時代就開始了製作,二戰後,著名的東方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等把越前燒列為「日本六大名窯」之一舉,並將之命名為「越前燒」。
越前窯主要的燒制地點是福井縣丹生郡越前町的宮崎地區、織田地區,通常建在山坡的斜面上,呈隧道狀。以生產由薪灰形成所謂「自然釉」的陶罐和甕為主,成品多為茶褐色,與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獨特之處:越前燒的特點是古樸天然,形態厚重,表現為高溫燒制後,薪灰自由地流布在陶器表面,隨意,渾樸,帶著大地的特徵,這種自然釉擁有非常好的手感。
6、信樂燒
發端於12世紀後的近江國(滋賀縣)甲賀郡信樂鄉的信樂窯,受常滑窯的影響,燒制甕、罐和擂缽之類的中世紀陶器。到室町時代,為了適應茶道藝人的嗜好轉而發展茶陶,有「茶陶信樂」之稱。
明治時期(1868—1911年),按照陶藝家藤原銕造的造型,生產各種陶塑狸(貉)工藝擺件。1951年,昭和天皇臨幸信樂町時,曾受到鋪天蓋地陶塑狸「歡迎」,天皇感動之餘,賦詩讚嘆,一時傳為佳話。從此,信樂窯的陶塑狸一夜成名,成為信樂燒的代名詞。
獨特之處:信樂粘土屬於典型的玄武巖風化的一次粘土,原土顆粒較粗。正是各種粗細不同的粘土,造就了信樂陶多樣的面貌。 信樂燒」的特點可以用「緋紅色」、「自然釉」、「焦痕」、「雹眼」等來概括,這也是判斷其品質的標準。
此次日本之行,為大家探訪了日本不同地區的茶具,以下僅展示部分。
更多關於日本茶具的精品之選,歡迎找姑娘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