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新冠病毒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態度與人生軌跡。
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有力控制,但國外疫情依舊在肆虐的時候,我們發現,關於如何稱呼引發本次疫情的「病毒」,頻頻成為輿論的焦點。今天,我們並不是來討論到底應該如何命名,而是由此再次提醒我們:「名字」的重要性!
為你的產品取個「好名字」至關重要
在制定品牌策略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為你的產品取一個名字,就像我們初為人父母時,為自己的「寶寶」起個「好名字」一樣。因為從長遠來看,品牌不過是一個「名字」,古人常說,做人當「名留青史」,「名字」的重要性就不必再贅述。
在「什麼是品牌?你可以這樣回答」一文中,我們聊到,著名的戰略大師麥可 波特說「企業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與眾不同。重要的,不是做的更好和爭取第一,而是創造差異與唯一。消費者記住品牌的差異與區隔就是最偉大的勝利。」那麼,消費者靠什麼記住「差異與區隔」呢?你可能說那有很多要素啊,例如產品的口味、包裝、或者是「一個會說相聲的創始人」,一種精神、一句廣告語,當然還有產品的名字、LOGO,這些都可以幫助消費者辨識不同企業產品之間的差異與區隔。
但是,從長遠來看,以上這些要素都會逐步的模糊或者消失,剩下的是你的品牌名和競爭對手的品牌名之間的不同。僅此而已!
品牌命名「七問法」
在我們聊「七問法」之前,先表達一個觀點:按照「七問法」你也不一定能起出來一個好名字,本身「什麼是好名字?」這事兒就有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有點兒像我們自己養的孩子,你怎麼看都覺得漂亮,別人看可就不一定了。那還要談什麼「七問法」呢?我覺得至少,「七問法」是一個基本得到大眾認可的邏輯體現,不一定能取出來一個「好名字」,但是至少不會取一個「壞名字」。
好,那麼具體聊聊「七問法」:
第一問,這個產品屬於什麼品類?(什麼是「品類」?這又是一個基礎且複雜的問題,以後我們再聊。)簡單的說,品類通常是指是一類商品的劃分方式,比如說餐飲、汽車、手機、電腦就是不同的品類。在小家電領域,微波爐,電冰箱也算是不同的品類,按照不同的分法,又分為大品類和小品類,當然還有細分品類,還可以自己創造出一個「新品類」。
第二問,這個產品的競爭對手是誰?釐清品類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圈定」你的競爭對手,而準確的鎖定競爭對手,毋庸置疑是「關鍵動作」,從品牌名存在的根本意義來講,就是如麥可 波特所說是為了建立差異與區隔,這個我們需要去差異和區隔的對象不就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第三問,會來買我的產品的人,是怎樣的一群人?我們常說,要贏得一個人的好感就要「投其所好」,所以,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目標客群,是怎樣的一群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戶畫像」,然後再分析出他們「好」什麼。
第四問,我想讓我的產品以怎樣的一種形象出現在用戶面前?這個「形象」的確立,與許多因素有關。首先,品牌的形象是企業文化的一種對外展示,某種意義上也是創始人個人精神意識的一種外在表現。同樣拿「蘋果」舉例,賈伯斯在世的時候,蘋果無論從LOGO的設計、命名、產品細節及包裝,甚至店鋪裝修無不在體現著一種「極簡與追求完美」的形象,但是當庫克出任後,雖然「蘋果」還是那個「蘋果」,但在某些產品外形設計上,我們已經不再更感受到「極致美」,雖然,這暫時還不妨礙它成為全球最賺錢的手機廠商,但是一些果粉的忠誠度無疑是在逐漸被消耗的。
第五問,我認為用「幾個字」來命名,最容易被記住?這個問題,肯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識,肯定不是越長越好。那是不是越短越好,或者就是一個字最好呢?我們可以自己數數你能記得住的一些著名的品牌名,一個字的?太短了,沒想到!2個字的,嗯,蘋果,小米,天貓,京東,奔馳,寶馬,LV......比較多。3個字的,海飛絲,芝華士,IBM......比2個字的少。4個字的,無印良品、哈根達斯、可口可樂、阿里巴巴、好吧,也還算比較多。5個字以上,好了,反正我是記不住了,你可以自己數數。這樣看來,選擇2個字或者4個字,比較常見。
第六問,我的產品將來要不要「國際化」?「奈雪の茶」是一家由深圳起家並快速火遍全國的品牌,為什麼叫「奈雪の茶」呢?聽說是創始人的網名,加上好像是在日本學的手藝,真實性我們不做考究。品牌推廣初期,這個小清晰的名字還是非常符合其所定位的消費人群的口味,加上淺綠色的裝修風格,感覺一個清新脫俗的小美女形象躍然紙上。但是,後來又聽聞,在他們作為代表「本土特色」產品推廣時,遇到了一些麻煩,因為多數消費者的第一感覺,這可能是一個日本品牌。所以,如果要「國際化」,那麼一些除了要考慮不要「冒犯」國際主要市場的風土人情外,特別有「特色」這個事可能會成為一把雙刃劍。
第7問,這個名字能不能達到在品類內「望文生義、與眾不同」?在考慮以上6點的前提下,再加上最後這一點,確實很容易讓人絕望。望文生義,例如「貨拉拉」,一聽就知道是拉貨的,以至於其後來的某競爭對手在由知名諮詢公司的策劃下的「快狗打車」雖說形成了一波「輿論公關造勢」,但作為一個消費者,我還是更願意記住並選擇「貨拉拉」。與眾不同,我個人覺得,只有先做,或更容易一些,「學我者生,像我者死」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命名這件事。微信推出並迅速並用戶所接受後,易信、飛信怎麼看都是「模仿者」,反觀釘釘,走過一路崎嶇後,至少大家應該不覺得它是「模仿者」。
關於「名字」,今天先聊到這裡,所謂「7問法」也並不全面,至少「風水」這件事還沒納入討論範疇,你可能會覺得,這怎麼還「迷信」上了,那我可能只能回答「你還太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