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禾豐鄉底窩壩那一片綠油油地稻田,是看不夠的景色;風吹稻秧,稻田裡傳來蛙的叫聲,是大自然賜予底窩壩的寶貴財富。有了這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該鄉底窩壩500畝以上糧食產區如期迎來了100位「老朋友」。
據了解,這是由開陽縣農業農村局提供的100隻鴨子,目的是在壩區建設一個5畝左右的「稻鴨共生」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點。通過建立稻鴨共生生態系統,稻田為鴨提供生存場所,鴨通過捕食水稻害蟲減少蟲口基數,實現抑草控草,改善稻田小氣候,促進水稻健康生長,形成天然食物鏈的良性循環。
「今年實施的稻田生態養殖技術,和往年的模式一樣,前期投入不用村民們出一分錢,均由縣農業農村局承擔,村民們主要負責後期的管理服務,等待水稻收割後,田中的鴨子由村民自行處理。」該鄉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汪俊說。
生物防控,是實施農作物綠色防控的一種主要防控技術。近年來,該鄉採取現代化綠色有機產業模式,有效控制農藥使用量,大力推進技術集成創新與機制創新,大規模實施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確保水稻等農作物生產安全,不斷提高壩區的單位面積產出效益。預計今年稻穀加權平均畝產量為571.5公斤,每畝產值達6000元,壩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500元。
下一步,該鄉還將在6月下旬投放10000隻青蛙及2000公斤魚苗,建成5畝的「稻蛙共生」和400畝的「稻漁共生」示範點,把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作用發揮最大化,為群眾致富增收、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打下堅實基礎。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高偉
編輯 羅昌
編審 王太師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