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01.2020
18年去杭州旅行,覓食期間,偶遇位來過廣東旅行的朋友。她說,廣州的茶點真的很好吃,不僅精緻,種類繁多,味道也是一絕。
你經常也會聽到廣東人說,得閒過來飲茶。喝早茶在廣東不僅僅是喝茶,已經成為了一種飲食文化。對於吃貨的我來說,早茶也是我的最愛。
01早茶起源
廣東的早茶文化發展可以追根溯源至清朝,當時「一口通商政策」實施之後,政府直接關閉了閩、浙、江三大海關,只對外開放廣州通商。
自此,廣州逐漸發展,並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物流中心,外貿發達,商業繁榮。全國各地的茶葉、瓷器、絲綢匯集至廣州,分銷至世界各地。
02茶樓演變
茶葉多了,茶文化開始滋長。《清稗類鈔》是這樣描述這些茶鋪的:「粵人有於雜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設座,過客立而飲之。」開始茶鋪僅提供給路人歇腳飲茶。
繼而發展成茶館,內置幾張木桌木凳,供應些米餅、肉包、米糕之類的點心,茶費二釐(每角錢七十二釐),稱為「二釐館」。
館子是勞苦民眾飲茶休息之處,環境十分簡陋。最具特色的就是「 一蠱兩件」。「一盅」是指盅,又稱「蓋碗」,意為用蓋碗泡茶,而「兩件」是指點心。
光緒年間,為了滿足不同階層的消費需求,就出現了「茶居」,它的檔次比「二釐館」高。「居」是隱者遁居之所,給人提供一個靜謐舒適的場所,如後來出現的「茶居」,如五柳居、永安居、永樂居等。
而茶居招待的是有經濟基礎的群體,他們借吃早餐的契機慢慢與對方交談閒聊,這種飲茶模式頗受當時商人們的推崇。
當時廣州的經濟繁榮,吸引周邊城市的人流來廣州購地建樓,於是出現了更高檔次的茶樓。樓一般多為三層或三層以上,底層最便宜,越往上走,早茶的價格越高。
廣州最早出現的「三元樓」就是個典型,當時廣州人對其的評論是「有錢上高樓,無錢下地「踎」。
03茶樓特色
廣州的早茶時間一般為早上九點至十一點,不過現在很多茶樓供茶時間更早,甚至發展成了早、中、晚都可以喝茶。
茶葉主要是以紅茶為主,其去油膩,利腸胃,常見的茶有普洱茶、烏龍茶、鐵觀音等,廣東人喜歡清涼祛火之物,就演變出了常喝的菊普茶。
茶樓的最獨具特色的當然是我們的茶點。以嶺南小吃為基礎,吸收北方各地點心的特色,融合了宮廷面點和西式糕餅的技藝,逐漸發展成今天的廣式茶點。
茶點鹹甜葷素各種口味都有,品種層出不窮,多達1000多款,成為全國點心品種最多的。
04四大天王
茶點吃了不少,但作為廣東人,你可知道廣東早茶的四大天王?
那就是一直長盛不衰的,蝦餃,幹蒸燒賣,叉燒包,蛋撻。
四大天王之首的蝦餃,皮薄如蟬翼,晶瑩剔透,泛紅的蝦仁若隱若現,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即視感,爽口又有嚼勁。
幹蒸燒賣沒有蝦餃的小清新形象,不過滿滿要溢出來的肉餡,配上爽口的馬蹄,筍粒,肥而不膩,肉滑肉鮮,也是讓人垂涎欲滴。
叉燒包的名氣更是響噹噹,熱騰騰的叉燒包,麵皮吸收了大部分的油膩,內藏著鮮紅透光的叉燒,肉味濃鬱,口感鬆軟,回味無窮。
廣式蛋撻原來叫蛋砵,為了適應潮流,也起了個洋名蛋撻。新鮮出爐的蛋撻香氣四溢,脆脆的皮,軟軟的心,一口氣能吃好幾個。
我逢吃必點的,自然是鳳爪,鳳爪,鳳爪,最愛紅米腸,還有流沙包,蒜蓉蒸排骨,艇仔粥...太多了,數不過來。趕緊試試廣東的早茶,絕對讓你讚不絕口。
@這是一個吃貨的小匣子
二十餘載不成器,戒不掉嗜吃陋習,
索性以「食」為本,尋趣味食珍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