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是醫藥經濟持續增長的引擎,也守護著人類生命與健康。從全球藥品銷售額來看,創新藥佔80%,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創新藥的價值也將繼續主導全球藥品市場。
經歷了代理、仿製、追趕階段的中國製藥在2019年迎來了令人欣喜的「創新」嶄新紀元。然而在政策、資本、市場都期待著一場爆發時,2020的疫情仿佛一場傾盆大雨。
這場「雨」比我們想像的更猛烈,面對全球疫情的持續及外部局勢的不確定,中央提出國內國外「雙循環」戰略。
如此基調下,中國創新藥的2020年除了一如既往的火熱,還多了一些質疑。
2020中國創新藥進入了全球第二梯隊?
據麥肯錫報告,中國對全球醫藥研發的貢獻率於2018年上升至4%-8%。中國醫藥創新已跨入了第二梯隊。
然而,中國醫藥創新是否真正進入了全球第二梯隊?
我們不妨通過以下幾個問題「自省」一下。
但反思是為了BeBetter!
① 期待有更多中國創新藥在歐美獲批
2019年中國創新藥實現了零的突破。
2019年11月21日,百濟神州歷時7年打磨的新藥Brukinsa(zanubrutinib,澤布替尼) 正式被美國FDA批准上市,用於復發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完全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在FDA獲批的創新藥。
2019年12月20日,石藥集團高血壓專利藥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玄寧)成為第二款獲批FDA的中國創新藥。
而截止2020年11月底,我們並沒有看到第三款中國創新藥在FDA獲批。
②全球前100的創新藥,中國的破局之路?
據統計,2019年全球醫藥市場總量為1324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4.4%。
在需求增長和技術進步等諸多因素的推動下,尤其是單抗類產品市場增長的推動下,預計生物藥年複合增長率+9.8%,超過醫藥市場整體增速。
而截止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前100的創新藥(根據各公司財報,統計全球藥物銷售額TOP100),沒有中國的身影。
③中國創新藥在全球主流市場將加速獲得了認可?
獲得全球認可,包括在主流市場的產品佔有率、在全球發布權威臨床數據,以及與全球頂尖藥企的Licence-out合作等。
與此前相比,2020年中國創新藥的提升,主要體現在臨床數據發布和Licence-out方面。
在全球疫情嚴重影響下,中國臨床試驗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隨著企業研發能力提升,2020年中國創新藥Licence-out在數量和金額上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據統計,2007年-2017年中國創新藥licence-out數量總共19個,2018年9個,2019年9個。
而2020年截止11月底,中國創新藥licence-out數量已超過17個,且創下了單項金額30億美元的全球新記錄。
▲2020中國創新藥licence-out
如果前兩個問題答案是 NO,第三個正在加速,那中國生物創新藥的繁榮仍不具備「全球影響力」,但潛力很大,未來發展取決於「創新」含金量。
2020中國創新藥與「泡沫」共舞?
自2019年8月新《藥品管理法》出臺,一方面國家一系列加速審批及藥監政策落地,另一方面中國創新藥企加大研發投入,雙管齊下中國醫藥正加速從仿製藥向創新藥轉變。而「君實黑天鵝」事件打破了美好的泡沫,同時也讓行業更清醒前行!
2019前三季度,NMPA共批准31款創新藥,其中國產創新藥僅5款。
而截止2020前三季度,NMPA已批准34款創新藥,國產與進口平分秋色,各有17款獲批。
▲ 2020 前三季度獲批的重磅中國創新藥
如此的增長,一方面從側面體現了中國新藥審批提速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依靠了中國藥企研發投入的推進。
據各藥企半年報披露,2020上半年,有120家藥企研發投入超過5000萬元,其中有5家超10億(去年同期為4家);疫情影響下,仍有近8成藥企研發投入呈正增長。
▲ 2020 H1中國藥企研發投入排名
雖然對比全球藥企研發Top5的羅氏(億$57.87)、輝瑞(億$38.56)、諾華(億$45.01)、強生(億$52.87)、BMS(億$48.94),中國研發投入總體金額仍然小,但增長速度遠遠超越。
然而問題來了,創新藥企研發巨額投入就代表真正的創新嗎?
對外界來說,或許更想看到成果。「盈利」或許是這些創新藥企2020年被質疑最多的。
從研發投入排名前十五的創新藥企,百濟神州、信達生物、金斯瑞、君實生物都在努力實現盈利。
這些商業化階段創新藥企由Biotech成長而來,是目前中國製藥界炙手可熱的「明星」。他們基本成立於2010年後,在成立之初就以「創新」為最大賣點,吸引了大量資本,通過一系列區別與中國傳統藥企的更前沿研發管線以及高效的海外合作快速成長起來,被稱為Biopharma。
Biotech一般指成立時間較短,布局前沿靶點,有一定全球領先的創新研發管線,核心品種有成為BIC、FIC的潛力,尚處於臨床階段的醫藥科技企業。
相比於傳統藥企(Big Pharma),Biopharma一般全領域整合能力較弱,通常在細分領域進行研發積累,在特定技術的研究深度具有優勢。因此目前主要在細分賽道與大型頭部企業競爭。
然而目前中國Biotech、Biopharma企業很有此前AI企業「大浪淘沙」的態勢:
同質化較明顯,核心領域90%左右在腫瘤、免疫;
「靶點塞車」,數十個PD-1,CAR-T,BTK......在研;
管線布局龐大但平臺化,資本市場給予更高的估值,但深度不夠;
持續「燒錢」壓力下,License-in仍然是多數Biotech企業的選擇,甚至有從自主研發「轉型加入」License-in行列的,削弱自身創新含量;
大浪過後留下的是金子,期待與「泡沫」共舞的中國創新藥企能成就真正的創新。
2020中國創新藥資本的「躬身入局」?
疫情背景下,「醫療健康」成為2020最熱門,也是投資機構「撒錢最多」的賽道。
GBI Health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生物製藥公司共進行了81輪融資,而截至11月1日,2020年已經進行了133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800億元人民幣(120億美元)。
資本「退出」加劇
不完全統計2020年IPO上市的醫藥企業已超過30家,其中復旦張江、君實生物、康希諾、再鼎醫藥為二次上市。
▲ 2020 前三季度藥企IPO
從上市地來看,港股最多,其次是科創板,這兩個板塊的共同特點是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方便生物醫藥投資機構「退出」。
自2019年7月22日開市以來,科創板迅速成為成為生物醫藥企業全球範圍內僅次於納斯達克的第二大上市地。
未來,在科創板顯著的產業聚集效應,以及更高的估值水平等多重因素吸引下,海外優質醫藥類中概股回A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11月16日,百濟神州發公告稱,董事會建議將於科創板發行上市,預計於2021上半年完成。已於美股、港股上市,如再登科創板,其將成為首個三地上市的中國製藥企業。
備受資本寵愛的百濟神州2020年還創造了全球生物醫藥歷史上最大一筆股權投資,或也是投資機構看好其在科創板上市後的增長潛力。
7月13日,百濟神州向特定現有投資者以註冊方式直接發行20.8億美元股票,高瓴認購了其中不低於10億美元的份額。
2020資本開始「自己組局」
中國創新藥的蛋糕究竟有多誘人?甚至吸引了外國資本一手打造「純血中國Biotech明星企業」。
8月11日,聯拓生物(LianBio)宣布正式成立,執行長黎兵博士。而其創立者卻是超20年專注大健康領域的美國老牌投資機構Perceptive Advisors。
成立第一天聯拓生物已經「配齊」了全套管線、合作、資金、研發等,而且合作方包括全球頂尖企業。
8月11日,獲得MyoKardia的FDA突破性療法創新心肌病靶向藥mavacamten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地區開發和商業權益;
8月13日,獲得BridgeBio超20種管線產品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地區的優先使用權;
11月19日,與輝瑞達成合作,攜手推動其創新藥物在大中華區的開發和上市。
無獨有偶,中國投資界「頂流」高瓴資本也在2020年底,創立了自己的Biotech瓴路藥業(Overland)。
在中國上海、北京和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的三個國際辦事處開展業務。
將利用高瓴資本在全球的關係網和在亞洲的生物技術生態系統,擴大其創新管線。
跟聯拓生物一樣,剛成立的瓴路藥業就擁有了四條管線,全部來自ADC Therapeutics。
ADC Therapeutics是2020Q3高瓴資本新投資的臨床階段的瑞士腫瘤創新藥公司,專注於抗體藥物偶聯物(ADC)。
而ADC是目前全球最熱門的,各大藥企都在競相布局的風口。
2021下一站,市場的檢驗
所有的創新都要接受市場的檢驗,資本或許也更希望獲得市場的可持續良性回報。
隨著Biotech的產品陸續進入市場,創新藥企開啟商業化時代。
從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來看,多數創新藥增長勢頭良好,尤其是幾款單抗產品,信迪利單抗增速高達277%,特瑞普利單抗增速138%。
未來投資人對創新藥企的關注點或將從管線(Pipeline)轉為「管線+營收」(Pipeline+Top-line)。而對於Biopharma企業而言,未來競爭力的構成將是全方位的,除了產品本身的創新、還有定價策略、銷售能力、政府事務能力等,醫保準入與終端推廣也將成為新戰場。
鹿死誰手,市場將成為檢驗創新成果的試金石。
隨著Biotech競爭加劇,未來真正創新且具有商業化能力的公司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中國創新藥市場「不差錢」,但與金錢相比,目前真正的創新或仍然是「稀有貨幣」。
2021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