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帶著巨額的用量,以超級團購的巨大優勢,換來藥品的優質低價,這就是藥品集採,其中,對於仿製藥,價格將會大幅度下降,創新藥藥品價格也收到衝擊!
而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正式開標,擬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3%,最高降幅95%。此次採購共納入56個品種,品種數量接近前兩批之和,涉及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抗感染、腫瘤等疾病用藥。一方面,老百姓從藥企殺價中看到了真正的實惠;另一方面,藥品利潤空間壓縮,價格虛高被擠出,醫藥行業加速洗牌。
實惠是真的實惠,看看第三批集採~「單價」<1毛錢的最低中標品種:
集採之下,醫藥行業的洗牌,洗掉的不僅僅是醫藥仿製,更是洗出了醫藥創新!
所以,超哥認為,集採之下,創新藥面臨的不僅是挑戰,更是機遇!
一、醫藥集採與藥品降價——價格挑戰
隨著廣東、廣西、雲南3省區啟動實施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中選結果,第三批國家組織集採的55個品種藥品已在全國公立醫院落地。按約定採購量計算,每年相關費用將從集採前的232億元下降至37億元,節省了195億元。
歸根結底,藥品集採對於創新藥帶來的是價格壓制!!!
今天的「帶量採購、低價中標」,雖然令制業界「苦不堪言」,但也是歷經了多年的市場調查與政策調控,尤其是價格政策方面,更是出臺了《藥品價格管理暫行辦法》(1996)、《藥品政府定價辦法》(2000)、《藥品差比價規則》(2011)等等...
而對於創新藥來說,通常新藥的定價更多的是來源於藥企。原則上,企業的單獨定價要以成本核算為基礎,但由於政府部門很難核實新藥從研發到開發再到上市的真實成本,故新藥單獨定價實際上為自主定價。而藥企為了快速回收前期成本,同時開展其他項目,一般會定價較高,以防止後續仿製藥的市場分羹。比如,《藥神》裡面的格列衛、冰桶挑戰裡的SMA天價藥等。
但倘若新藥的價格完全是由政府來定,為了提高藥品消費者的整體福利,勢必會對藥品價格實行價格上限規制,如若再沒有下限限制,新藥就面臨著白菜價的可能。高風險不再有高收益,投資人自然會撤離這個行業,長久來說,弊端更多。
且有大批的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過多年研究,而結論大都是「過低的藥品定價最終會影響製藥業的投資決策,使得研發資金相應減少」、「藥品價格適當提高將有利於我國製藥企業發展」,「創新藥管制價格與研發支出的均衡不僅可以保證患者的效用,還可以保證藥企的合理研發投入水平」...
這是一份歲末送達百姓手中的改革「紅利」。以第三批國家組織集採的「明星藥」——鹽酸二甲雙胍為例,這種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降糖藥物在44家藥企的激烈競爭中,0.5g規格的單片平均價僅為6分錢。記者從某三甲綜合醫院了解到,一些糖尿病患者用上此次集採的二甲雙胍後,每月藥費不超過7元左右,約為原來藥費的4%。
除了糖尿病之外,第三批集採的55個中選藥品還覆蓋高血壓、抗感染、抗腫瘤等多個治療領域,都是臨床用量大、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品規, 平均降價達53%。
我國醫保目錄有2600多種藥品,國家組織集採僅涉及112種。目前看來,只要符合集採條件的藥品品種數或其金額達到一定水平,即觸發國家組織集採。國家組織藥品集採將進入常態化運行,預計每年開展兩批。國家醫保局正指導和推進地方探索對未過評藥品及目前尚無一致性評價標準的藥品,研究制定集中帶量採購政策。
而上市公司在研發投入不斷加大,看一下2019年的數據:
可以說,未來,醫藥集採將會出現常態化,這是符合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
本次集採價格降幅創歷史新高。從品種數來看,4+7中標25個品種,第二輪中標32個品種,而第三輪則中標55個品種,品種數接近前兩輪之和。同時價格降幅也超過前兩輪,平均降幅達70%,中位數更高達76%(價格降幅=(2019年品規最低中標價-集採中標價)/ 2019年品規最低中標價)。
中標的品種中,25個品規價格降幅超過90%,其中以齊魯製藥的奧氮平口崩片降幅最高,達到96.8%,單價僅0.45元/片。在此,我們列舉了價格降幅較高的6個品規。
隨著各個品種的大幅度降價,本輪預計將節省275億元醫保基金。結合前兩輪集採,預計共節約醫保基金約580億元。其中,全身用抗生素、抗腫瘤藥等10個領域均節約超過10億元醫保基金。
隨著三輪集採的開標,各個疾病領域納入集採的藥品數量進一步增加,各領域的銷售額逐漸被集採蠶食。其中降脂藥已納入集採品種的銷售額佔比最高,達85%。其他領域目前集採品種銷售額佔比較低,預計未來這些領域將有更多品種納入集採。
從中標品種數量來說,齊魯和石藥集團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均有8個產品中標,揚子江有7個產品中標居第2。
二、藥品集採倒逼藥企「源頭創新」——專利機遇
自2018年12月「4+7」個試點城市啟動藥品帶量採購以來,藥企已經歷三輪「洗禮」。藥品集採不斷擴圍,促使市場競爭更充分,讓老百姓用上好藥、治得好病。與前兩批集採不同,不少跨國藥企正在「出局」;而國內藥企佔據了優勢,卻也進入「價格廝殺」。有人驚呼,國產仿製藥躺著掙錢的「好日子」到頭了。
藥品集採改革,深刻影響了醫藥產業的變革和市場格局的重塑。從業界目前反應來看,有三種聲音比較突出。一種聲音認為,藥品集採所引發的價格降幅日趨常態化,市場預期相對充分,其影響正逐漸脫敏。第二種聲音認為龍頭藥企有望受益,但對規模較小的藥企表達了擔心。第三種聲音則認為,集採拉低藥品價格,恐對藥企持續投入創新藥構成挑戰。
未來,醫藥行業走向究竟如何?放眼長遠,醫藥產業「降價」趨勢已不可逆轉。醫藥行業集中度提升,一方面重塑了行業生態——這意味著要加快優勝劣汰,改變行業「多小散亂」格局,促使規模化藥企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打破「重銷售輕研發」定勢;另一方面產生新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要持續關注政策的結構性影響,不斷激發藥企積極性,避免行業壟斷造成的弊端。
眾所周知,價格競爭的實質是效率的競爭。藥品集採實際上在為藥企卸去市場推廣和營銷的多餘包袱,幫助其消除相關的制度性成本。對主打仿製藥的企業來說,要繼續在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上用力,以降低成本、擴大國內布局、開拓海外市場來贏得發展機遇。那些有能力實施成本領先戰略的企業才會是仿製藥行業洗牌的贏家。
面對未來,藥品集採的規則促使藥企把技術創新擺在核心要素的位置。近年來,我國不斷出臺有利於創新藥企的政策,正在呼喚中國藥企迎頭趕上。當「源頭創新」回歸醫藥產業,創新型企業將更有優勢獲得發展壯大的機遇。而已經處在龍頭位置上的企業則要不斷調整自身商業模式,向著更加均衡和科學的方向轉型。
非集採品種生產廠家爭奪「剩餘量」的機會
我們統計了百張以上床位醫院的銷售情況,並分析此次集採報量與銷售量的關係。我們發現阿扎胞苷注射液的報量與MAT20Q1(2019年4月-2020年3月)的銷售量相同,18個品種的報量低於MAT20Q1的銷售量。
在報量偏少的情況下,醫院很可能選擇與中選產品相似功能的非集採品種,因此對於生產與這18個品種功能相似的未納入集採的產品的廠家來說,意味著很大的市場機會。
受今年6月公布的「醫保基金結餘留用」政策影響,相比4+7和第二輪集採中大量品種報量低於該品種上一年的銷售量,此次集採僅6個品種的報量遠低於MAT20Q1的銷售量,對於這6個品種功能相似的但未納入集採的產品的廠家來說,或許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中標廠家享盡「集採紅利」的機會
與此同時,36個品種的報量超過MAT20Q1的銷售量,存在報量過多的問題。
儘管齊魯和和石藥是中標數量最多的企業。但齊魯的多個品種價格位於同種藥品最低,在單品種銷售額上反而不如報價較高的其他企業。有的企業報價策略則更加「高明」,比如揚子江,在其中選的品規中,揚子江的報價幾乎都是最高的,所以雖然其中選品種市場相對較小,但採購金額卻名列前茅。
綜合各企業的所有中標品種,恆瑞的採購金額最高,超過2億元,浙江海正1.55億元居第二。恆瑞此次中標的4個品種為非布司他、卡培他濱、來曲唑和鹽酸坦索羅辛,均為市場規模較大的品種,尤其是卡培他濱和來曲唑兩個抗腫瘤藥是此次集採市場規模的TOP5品種,再加上抗腫瘤藥價格較高且競爭相對不激烈,這都使恆瑞成為此次集採金額的贏家。
因此對企業來說,如何恰當的報價,既能中標又能使採購金額較高,這是每個企業都要仔細考量的。
所以,從集採當中,我們可以知道,集採政策對創新藥仍然相對友好:
那麼就品種而言,集採是不是都是一樣力度的呢?其實不然,以近期山東省集採為例,從業界流傳的山東省90個擬中選藥品的目錄看,只有11個屬於第一評審組,其餘79個均為第二評審組。第一評審組指的是原研和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第二評審組是未過評仿製藥。
顯然,未過評的仿製藥是降價主力。第二評審組的平均降價幅度為74.6%,遠高於第一評審組的41.3%降幅。
相對而言,第一評審組的部分產品,如魯南貝特的枸櫞酸莫沙必利片,恆瑞醫藥、齊魯製藥的奧沙利鉑注射劑,基本沒有降價。進口產品中,只有德國貝朗的丙泊酚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擬中選。
總體而言,集採對創新藥可真是友好多了!其實邏輯也很好理解,創新藥作為國家大力發展的板塊,政策整體是扶持和鼓勵的,即使進入集採名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保護,這一點從山東的數據也可以看出。
三、創新藥企業把握機遇——競爭優勢和排他性才是成功的關鍵
說到底,創新藥帶不來預期中的暴利,還是因為它的創新性不夠。
我們知道,這世界上同樣具有大前景的創新藥依然很多,但偏偏為什麼中國藥企集中在了PD-1裡面呢?原因很簡單,PD-1的模仿相對容易。
如果其他的創新藥研發容易的話,誰不想去分一杯羹?正是因為PD-1容易,所以中國企業才完完全全跟上了。但選擇簡單跟隨模式的弊端很快就會出現,競爭眾多,最後利潤率被拉低。
我們必須知道,商業的本質在於競爭。
有一個故事:一個人在一個沙漠中旅行,他發現了沙漠中的的一家商店,裡面商品的價格居然跟城市中的價格差不多,他不解,問店主,為什麼在這麼惡劣的條件下開店還不加價,店主說,因為競爭。如果我提價賺暴利,馬上就會有十幾家沙漠商店在旁邊開起來,我何必要這樣做呢。
這適用於任何公司,創新藥也不例外。
大家不應被所謂的1類藥所迷惑,創新藥未必是創新。只有排他的獨創的創新藥才是真正的創新。藥企在老靶點HER2,CD20,VEGF上開發一大堆新藥,然而這些靶點早已一大堆廉價仿製藥,這種創新有必要嗎?
近段時間我國藥企研發新藥的成功率都很高,頭部藥企恆瑞但凡開發新藥幾乎都能成功,而反觀國外藥企,一個新藥的研發成功概率是10%,近年還在不斷往下掉。
原因不難解釋,這就是模仿創新和獨創創新的區別。模仿創新走不出國門,只能在狹窄的中國市場打價格戰。如果一個藥企真有獨創,有專利保護隔絕競爭,自然可以打開巨大的全球市場。歐美的醫保支付能力強,人均醫療開支巨大,一個新藥動輒幾億美金銷售額,錢可比中國好掙多了。
風險和收益一定是對等的,高風險,收益肯定高,100%成功的新藥,收益肯定有限。
不是PD-1賺不了暴利,高估了市場,而是本身缺少獨創性,註定了要在中國的小市場中以價格戰方式猛烈搏殺。
國產的PD-1隻有能實現比O藥K藥優效,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創新藥。其他都是暴利的心,集採的命。
希望落空,大多數的國產創新藥其實都不會帶來太大的收益,競爭擁擠是常態。
即使頭部創新藥公司,如君實、信達、PD-1帶來的利潤,也可能僅僅是夠覆蓋前期研發開支,搭建團隊以及鋪設產能的成本,以及後續新藥的研發開支罷了,還不足產生巨大的正向現金流,太簡單得來的成果,往往不會太大。
那些跟風創新的藥企,一大批還在臨床1期的類似藥,老靶點me-worse新藥,註定會賣不動,成為拖累公司的負資產,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預期差。
不過,我們也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頭部藥企在先發搶奪完僅有的市場後,他們便可以利用現金流和已經建立的產能和銷售渠道優勢,先往下一關進發,開發更具獨創性的新藥。在新靶點上,競爭者會更少,自然研發成功對應的全球市場也會很大,但另一個問題是,研發失敗率也會迅速提升。
強生,輝瑞等歷經百餘年,才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日本最大藥企武田製藥,也有近90年歷史(武田90年代就開始做全球化me-better藥物,而中國藥企現在才開始)。
中國的醫藥產業單憑政策的鼓勵,抓住了幾個模仿創新的機會,就能想在幾年內超日本,追歐美,實在是有點浮躁了。恆瑞醫藥目前市值依然高於武田製藥,可是除了資金驅動提升估值來實現市值超越,在其他方面超越武田了嗎?
創新藥研發風險與收益永遠對等,沒有捷徑,沒有揠苗助長,也不會一蹴而就。
所以,即使在集採下,創新藥也是醫藥賽道最好的領域,沒有之一!
從產業需求來看,國內市場規模巨大,擁有超過上億的65歲以上老齡人口,龐大的基數以及老齡化的加速為創新藥帶來了巨大的市場,並且需求逐年上升。從醫療衛生水平來看,國內仍然存在很大的提高空間,目前國內醫療衛生支出佔GDP比例為6.2%,人均健康支出為426美元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根據國家政策的規劃,未來相關指標將向發達國家看齊。從醫療支付體系來看,我國醫療系統市場化程度較低,主要依靠國家醫保進行保障,因此政府對於價格標準制定的參與度較高。
目前,我國創新藥行業處於高速發展期,申報的品種數量正在逐年增加。例如2018年新申報的國產新藥IND(新藥研究申請,新藥在被用於人體臨床試驗之前,申請者必須向FDA遞交新藥研究申請)數量已經達到300個以上,這些申報的品種預計將於3-5年以後逐步獲批上市。未來,通過人才引進和技術突破等多重利好的落實,中國在創新藥研發多個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逐漸縮小,國內市場每年獲批的創新藥數量將呈大幅增長態勢。
市場預計2018年至2023年,中國創新藥行業將保持18.5%的年複合增長率繼續快速增長,到2023年,國內創新藥市場規模將達到2500億元人民幣以上,國內創新藥行業發展形勢大好。
就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而言,我們統計了近十年來醫藥板塊前10大市值公司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創新藥公司成為醫藥板塊的頭部企業,目前已有6家創新藥公司進入醫藥板塊市值前10大之列。此外,十年來市值前10大藥企的變化很大,只有恆瑞醫藥和雲南白藥始終入選,並且屬於創新藥的恆瑞醫藥憑藉創新和研發優勢,市值不斷上升,目前已達到4767億元,為所有醫藥上市公司之首。
預計未來市值前10大的藥企名單還將進一步變化,還會有更多的擁有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的創新藥公司進入行列。
未來創新藥行業發展主要驅動因素
國內創新藥行業市場規模或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快速增長,我們認為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驅動:
(1)政策利好。國家對於創新藥不斷給予政策支持,頒布如《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實施意見》、《關於藥品註冊審評審批若干政策的公告》等一系列政策,引導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速創新藥審評、審批及上市的步伐,從上至下推動創新藥行業快速發展。從效果上看,相關政策對於新藥上市推進效果顯著,2019年新藥上市申請時間平均用時427天,同比減少50%。
(2)海外人才回流。國內第一批創新藥企業多為海歸人才參與支持建設,未來隨著國際形勢轉向保守,美國籤證收緊等影響,預計將有越來越多的海外創新藥人才歸國,將為創新藥行業帶來強大的技術支持。
(3)技術輸出。2019年共有11款國產新藥在國內獲批上市,授權合作案例越來越頻繁,同年,國產抗癌藥澤步替尼(百濟神州生產)在美國上市,國內創新藥企業已具備對外技術輸出能力。我們認為隨著技術基礎長期不斷積累,未來我國創新藥技術輸出將呈現高速增長趨勢,這將為國內創新藥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4)人口老齡化。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並呈現出加速的狀態。據統計,中國老齡化速度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2014年至2019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增長0.4億至1.8億,2019年老齡化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已達到12.6%。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對創新藥產業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大的市場空間,未來創新藥的需求將不斷加大。
(5)居民醫療支付能力保障。2015年至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從56.1%提升至60.6%,城鎮人口的增加帶來了城鎮醫保人口的增多,大家對醫療支出的意識加強,可負擔高昂創新藥藥品費用的人群不斷擴大,這些都為創新藥支付能力提供了保障。加之醫保目錄擴容,納入多種創新藥。有助於降低患者支付負擔,為創新藥提供了市場空間。
(6)金融市場改革。如香港聯交所18A和註冊制的實施,為更多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提供了獲得長期融資的機會,使得社會資本市場可以參與創新藥行業的投資與發展,為創新藥行業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支持。
(7)國內藥企創新轉型。國內各類型藥企迎合政策利好,紛紛加速轉型步伐,通過自主研發、合作研發、收購合併等方式,不斷向創新藥業務領域深耕。根據《醫藥經濟報》數據,2019年上半年我國研髮型藥企數量達到301家,遠高於2018年底的262家。此外,國內醫藥研發支出快速增長,2013年至2018年,A股化學製藥、生物製藥板塊合計研發支出從59.6億迅速增長至242.3億。我們認為,未來醫藥產業特別是創新藥板塊的研發支出還將不斷加速,國內藥企創新轉型正邁入快速道。
總之,集採之下,創新藥面臨的不僅是挑戰,更是機遇!
價格上受到限制,但是對於醫藥行業,創新藥的限制相對是最小的,特別對於創新藥龍頭,有利於進一步加大競爭力$恆瑞醫藥(SH600276)$$藥明康德(SH603259)$$長春高新(SZ000661)$智飛生物、沃森生物、康泰生物、復星醫藥、泰格醫藥、樂普醫療、凱萊英。
尤其是,最近創新藥已經開始反彈了,未來有可能迎來一波主升浪!!
作者:超哥股情室連結:https://xueqiu.com/7034523747/165002085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