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食單:番薯粉皮湯

2021-02-22 仙居物語

氣味甘平無毒,主治補中活血,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煮時加生薑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功。紅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洩。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甘儲》

文/落日樓主   來源/《仙居掌故》未刊稿

番薯粉皮湯是仙居人用番薯粉製作的一種食品,從食材特點上看應屬於外來食點。據《光緒仙居縣誌·土產》載:「番薯,前只山民種之,今則無處不有,近又有自外夷來者,種較易,味不甚佳」。由此可見,番薯類作物的種植,在仙居很早就有,或即晉嵇含《南方草木狀》中的薯蕷也;又有明代「自外夷來者」(福建人陳經倫自呂宋引入的新品種),才是後來普遍意義上的番薯。而因為這種外來的品種「種較易」,所以得到了廣泛種植。當然,在此基礎上,對番薯進行深加工後食用,並產生出了番薯粉皮湯的食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仙居人製作和食用的番薯粉皮湯可以分為兩種,大抵是「粉羔湯」和「粉皮湯」。前者純用番薯粉製作而成。在製作時,先是將番薯粉和水攪拌均勻(注意不能太稀薄),後倒入蒸籠裡蒸熟即可。成品的番薯粉羔晶瑩剔透,可以切片炒食,也可以切成條狀下湯食用。在做成「粉羔湯」時,其味能夠保存番薯粉特有的滋味,濃鬱而芬芳。後者是將番薯粉和水,並加入蛋清攪拌均勻(宜稀),再放入鑊中烙成薄餅待用。在製作成粉皮湯食時,則將薄餅切成細條狀,用肥臘肉熬油,放入水和醬油,湯煮滾後下鑊,加細蔥起鑊即可。番薯粉皮湯在口感上要較粉羔湯細膩柔滑,湯質的柔滑、芬芳卻毫不遜色。

仙居番薯粉皮湯雖然屬於庶民的食點,但卻是庶民食點中的精研品。清代佚名《調鼎集》中對番薯的食用也曾有過論述,大致是直接將番薯去皮、蒸熟、磨粉,做成餅,當點心食用和磨粉加入切面中,以及磨粉做成「粉磚」備荒。仙居人將番薯做成「番薯粉皮湯」食用,要遠較《調鼎集》中的食用方法來的精緻。正如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所說的,番薯粉在福建及玉環都有,本地人製作後出售給客商,遠賣至他鄉。近來寧波及乍浦多有販客市粉,價格低於麵粉。或許,將番薯深加工成粉(澱粉性質)後食用,在清代為福建和浙江沿海等地的特色,而將番薯粉做成粉皮湯食用,抑或仙居等地所特有。

仙居番薯粉皮湯可為菜蔬、點心或主食物,曾經特為老年人所喜好。據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番薯氣味甘平無毒,主治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氣生津,中滿者不宜食用,壅氣。煮時加生薑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功。紅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洩。」此外,《種薯傳習錄》中說,番薯還有治療痢疾下血、酒積熱瀉、溼熱黃疸、遺精淋濁以及婦女血虛經亂和小兒疳積等功效。故而,仙居人將番薯製作成粉皮食用,除卻了其中的「壅氣」特性,而為老年人所喜愛,其中至少是有食療的道理的。

(圖片來自網絡)

甘儲

   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紅者也。一名金薯,今俗通呼為番薯、或作番茹,有紅皮、白皮二色,紅皮者,心黃而味甜;白皮者,心白而味淡。南方各省俱植之,沿海及島中居民以此代谷。其入藥之功用亦廣,而諸家本草皆未載,李瀕湖特補列綱目中。惜其所言者,惟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而已,他皆未之及焉。乾隆五十一年冬,今上特允閣學侍郎張若 之請,敕直省廣勸栽植甘薯,以為救荒之備。陸中丞耀有甘薯錄之輯,所載衛生一門,實足補李氏所未及,因擇錄之,以補其遺。陸公原序雲∶甘薯,即薯蕷之屬,見於陳祈暢異物志、嵇含南方草木狀。中土之有此物,其來舊矣。第不甚貴重,栽植者少。明季有閩人陳經綸,復自呂宋移其種歸,巡撫金公學曾勸民樹藝,閩人德之,號為金薯;然自是長樂謝肇浙、黃州李時珍、新城王象晉,各有論述,皆不及經綸事。而其裔孫世元父子,復為金薯傳習錄盛侈其先世傳自呂宋之功,一似中國素非所產者,此考證之疏也。夫以一物之微,足以備荒療疾,而又不費功力,其為功於民食,實不淺鮮。前任布政使李公渭,嘗舉以教山東之民。其性又喜沙土高地,於山海之區,尤屬相宜。五雜俎∶百穀之外,有可以當谷者,芋也、薯蕷也。而閩中有番薯,似山藥,而肥白過之,種沙地易生而極蕃衍,饑饉之民,多賴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種也。群芳譜∶朱薯,一名番薯,大者名玉枕薯,形圓而長,本末皆銳,皮紫肉白,質理膩潤,與芋及薯蕷自有各種氣香,生時似桂花,熟者似薔薇露。撲地纏生,一莖蔓延數十百莖,節節生根,一畝種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閩廣人以當米谷,有謂性冷者,非。二、三月及七、八月俱可種,但卵有大小耳。卵八、九月始生,冬至乃止,生便可食。若未大者,勿頓掘,令居土中,日漸大,到冬至須盡掘出,不則敗爛。金氏學曾曰∶薯傳外番,因名番薯。形如王瓜藕臂,如拳如指,如卵如棗,大小不一,實同種別,皮有紫有白,有深淺紅,有濃淡黃,肉亦如之。蒸熟勻膩如脂,甘平益胃,性同薯蕷,海隅人以供饔飧。蔓延極速,節節有根入地即結,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穀幾倍。徐氏元扈曰∶昔人謂蔓菁有六利、柿有七絕,予謂甘薯有十二勝,收入多,一也;白色味甘,諸土種中特為絕,二也;益人與薯蕷同功,三也;遍地傳生,剪莖作種,今歲一莖,次年便可種數十畝,四也;枝葉附地,隨節生根,風雨不能侵損,五也;可當米,兇歲不能災,六也;可充籩實,七也;可釀酒,八也;幹久收藏,屑之旋作餅餌,勝用餳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易於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種,初冬收入,枝葉極盛,草穢不容,但須壅培,不用鋤耘,不妨農,十二也。陸公薯錄有溉、種、藏、制諸法,雖無關於藥病,而有濟於備荒,故並錄之。種薯宜高地、沙地,起脊尺餘,種在脊上,遇旱可汲井澆灌;即遇澇年,若水退在七月中,氣候既不及藝五穀,即可剪藤種薯。至於蝗蝻為害,草禾蕩盡,惟薯根在地,薦食不及,縱令莖葉皆盡,尚能發生。若蝗信到時,急令人發土遍壅,蝗去之後,滋生更易,是天災物害皆不能為之損。人家凡有隙地,但只數尺,仰見天日,便可種得石許,此救荒第一義也。歲前深耕,以大糞壅之,春分後下種。若地非沙土,先用柴灰或牛馬糞和土中,使土脈散緩與沙土同,可行根,重耕起要極深。將薯根每段截三、四寸長,覆土深半寸許,每株相去縱七、八尺,橫二、三尺;俟蔓生既盛,苗長一丈,留二尺作老根,餘剪三葉為一段,插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大約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即又生薯,隨長隨剪隨種隨生,蔓延與原種者不異。凡栽薯須順栽,若倒栽則不生。節在土上則生枝,在土下則生卵。約各節生根,即從其連綴處斷之,令各成根苗,每節可得卵三、五枚。凡藤蔓已遍地不能容者,即為遊藤,宜剪去之,及掘根時捲去藤蔓,俱可飼牛羊豕,或曬乾冬月喂,皆能令肥脂。
       二、三月種者,每株用地方二步有半,而卵遍焉,每官畝約用薯三十六株;四、五月種者,地方二步,而卵遍焉,畝約六十株;六月種者,地方一步有半,而卵遍焉,約一百六株有奇;七月種者,地方三尺以內,得卵細細小矣,畝約九百六十株,種種疏密,略以此準之;九月畦種,生卵如箸如棗,擬作種,此松江法也。金氏曰∶薯苗入地即活,東西南北,無地不宜,得沙土高地,結尤多;天時旱澇,俱能有秋。養苗地宜松,耕過須起町,高四、五寸。
       春分後,取薯種科置町內,發土薄蓋,縱橫相去尺許。半月即發芽,日漸蔓延,長一丈或五、六尺,割七、八寸為一莖,勿割盡,留半寸許,當割處復發,生生不息。若養蔓作苗,須用稍長尺許,密密栽豎,如養蔥蒜法。栽莖使牛耕町,寬二尺許,高五、六寸,將莖斜插町心,約以七分在町內,三分在町外,町內者結實,町外者滋蔓,每莖相去一尺餘,十餘日,町兩旁使牛耕開令曬;又七、八日,以糞壅之,乃使牛培土,每町可得薯三、四斤。若雨多,須將蔓掇町上,毋令浮根匝地,然實結地內。蟲不能災,葉如食盡,亦能復發。早栽宜稀,晚栽宜密。三、四月栽者,實粗大;七、八月栽者,實細小。秋末實始加大,冬至前當掘盡,不掘盡,亦不能大。熟時須先割蔓置町下,俟幹捲起,冬月銼餵牲畜。若北地早寒,則遲一個月栽,早一個月掘,宜遲宜早,亦看天氣寒暖耳。甘薯疏雲∶江南田汙下者不宜薯,若高仰之地,平時種藍、種豆者,易以種薯,有數倍之獲。大江以北,土更高,地更廣,即其利百倍不啻矣。倘慮天旱,則此種畝收十石,數口之家,止種一畝,縱旱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終歲足食,又何不可。取種之法,群芳譜雲∶九月、十月間掘薯卵近根先生者,勿令損傷,用軟草包裹,掛通風處陰乾;一法,於八月中揀近根老藤,剪七、八寸長,每七、八根作一小束,耕地作畦,將藤束栽如栽韭法,過月餘,每條下生小卵如蒜頭狀,冬月畏寒,稍用草蓋覆,至來春分種;一法,霜降前取近根卵稍堅實者,陰乾,以軟草作襯,另以軟草裹之,置無風和暖、不近霜雪、不受冰凍處;一法,霜降前收取根藤,曬令幹,於灶下掘窖,約深一尺五、六寸,先用稻糠三、四寸,次置種其上,更加稻糠三、四寸,以土蓋之;一法,七、八月取老藤,種入木筒或磁瓦器中,至霜降前,置草 中,以稻糠襯置向陽近火處,至春分後,依前法種。金氏曰∶存薯之法不一,在人變通,或存木斛、草囤、瓷甕、竹籠中俱可,但性畏寒又畏熱,置避風和暖處,用草浮蓋,俾通氣;若封固,則發熱壞爛。
      前在東甌玉環,見其島民少穀食,多以茹為糧。彼土有地,率多種茹,土人云,其利十倍於谷,以茹糧多者為富。其收茹之法,多曝幹切條,以竹蓆圍如囤儲之,久亦不蛀,用則以水煮代飯。雲食之多力鮮病,蓋其味甘,能補脾土故也。金氏曰∶薯初結即可食,味淡多汁,及時則甜,煨食、煮食、爆食、蒸食、亦可生食,切片曬乾,碾作 粥,磨作粉餌,滾水灼,可作丸;拌麵,可作酒。舂細,水濾去渣,澄曬成粉,其葉可作蔬。範鹹臺灣府志∶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出自文來國,金姓者攜回,故名金薯。 諸羅縣誌∶他物不種,必用子、用仁,或原物根芽,獨薯不然,取一條片片切之,只留皮一面,種之髮根生苗,亦一異也。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甘儲》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仙居食單——鹹酸飯
    正如其別稱「鹹雜飯」,其主要特點在於可雜以番薯、洋芋、芋艿、四季豆、菜心、南瓜、芥菜乾等各類粗糧、時鮮菜蔬為佐料而調製出各種不同的風味。當然,鹹酸飯還有一特點在於其為仙居所特有的米食。考諸中國的食料史,清代的飲食名著《隨園食單》、《調鼎集》中雖都載有「菜飯」——這類米食現仍在上海一帶流行,但相較於仙居的鹹酸飯,在佐料食材的選用上似乎還缺少一種包容,所以在口味上也就顯得單一而寡味了。
  • 從番薯到番薯粉粿
    剛從地裡挖回來的番薯,去頭掐尾,削掉蟲洞,斬斷根須。我記得外婆家門口就有一塊專門用來搓番薯泥的石板,底下用石塊壘起,把石板墊高成四十五度角,搓好的番薯泥會緩慢掉到放在石板下的桶裡。番薯泥回來後,在洗乾淨的大水缸上放上竹籃,鋪上方形紗布,用水瓢舀一瓢番薯泥倒在小編織袋或者麵粉袋裡,提起袋口順著一個方向旋轉,同時擠壓番薯泥,讓泥裡的水分透過竹籃的孔洞流到水缸裡。
  • 現場挖番薯煨番薯!廣州從化高山番薯美食節開幕
    本次番薯美食節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線下,現場銷售高山番薯、葡萄、靈芝、火龍果、砂糖橘、蜂蜜、菜乾、腊味等農副產品,現場還提供挖番薯體驗、展示老牛犁地的農作場面,還能體驗土法煨番薯的樂趣。活動還邀請粵菜師傅到生態設計小鎮上水酒店現場製作番薯宴,把番薯變成了各種散發薯香、刺激味蕾的美食,還有各種本土特色風情美食提供品嘗。
  • 雙色番薯
    雙色番薯  下班了,我剛回到家,聽見門鎖啪嗒一下,我喊了一聲,爸。
  • 世界三大薯兄弟:番薯、馬鈴薯、木薯,為何番薯被人們「排擠」?
    番薯俗稱紅薯,地瓜等,番薯最早被種在美洲中部地區也就是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對於番薯是如何進入到我國的,說法不一,但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明朝時期,由我國在菲律賓做生意的生意人陳振龍及其子陳經綸帶回。番薯對生長條件要求較高,喜歡氣候溫熱的地區,並且對光照的要求十分嚴格,同時對氣溫的要求也很高,在低溫的情況下將會停止生長,而且在番薯生長的不同時期對溫度有著不同的要求,在這些條件的限制下,許多想要栽種番薯地方都望而卻步了,除去這些條件,番薯的種植對土壤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各種各樣的化肥。
  • 名家名篇 | 番薯情仇
    就是在飯店裡,面對端上桌的那種金黃透亮、美豔如玉的番薯,我也絕不動筷。不是吃一點番薯就會怎麼樣,我不吃番薯,只是不想吃、不願吃。「不討飯不再吃番薯」,這是我在可以不吃番薯的時候——1978年左右說過的一句話。足足有二十五年,我難以從對番薯的厭惡情感中解脫。吃夠了番薯!
  • 林清玄筆下的紅心番薯
    然後他小心翼翼把那個番薯埋入土中,動作像在收藏一件藝術品,神情莊重而帶著收穫的歡愉。父親的神情使我想起幼年關於番薯的一些記憶。有一次我和幾位內地的小孩子吵架,他們一直罵著:「番薯呀!番薯呀!」我們就回罵:「老芋呀!老芋呀!」對這兩個名詞我是疑惑的,回家詢問了父親。
  • 閩南人的番薯情結
    常會有那樣的畫面,某個早晨,端鍋粥上桌,粥裡放著番薯,一家四口一人一碗,一碗分勻幾塊番薯,某孩子會皺眉頭或不喜歡吃,我家先生邊用筷子敲碗,開始以老者口氣訓誡孩子們「想當年我們小時候番薯都沒得吃,搶著吃呢,番薯勝過小洋參……」,然後他用筷子把番薯捻小塊用力攪成泥糊,不用配菜三口兩口吞下,那位先生的訓誡我和孩子們聽過N遍了,婆婆早已如數家珍為我一遍遍講過去的老故事,呈現腦海,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農村兒童
  • 童年往事:煨番薯
    煨番薯文/羅倩儀     一出地鐵口,一陣冷風灌進脖頸,我不由得打了個寒顫。不知不覺,冬姑娘已經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人間。華燈初上,街頭小販開始吆喝,賣牛雜的、賣糖炒慄子的、賣烤雞翅的……應有盡有。我吸了吸鼻子,在這初冬時節,突然懷念一種久違的美食——煨番薯。
  • 番薯也有大學問丨盤點我國五大種類番薯以及吃法
    番薯在因為環境適應性極強,所以在我國糧食緊缺的抗戰和舊中國時期成為很多農村人家的口糧,解決了很多人溫飽問題,番薯是在什麼時候引入中國的呢?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番薯引進中國後適應性極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因此番薯從明朝以後也成為我國百姓的日常食品,甚至番薯還帶動了我國人口基數在清朝時候幾何倍數增長,番薯對我國貢獻可謂巨大。
  • 番薯,一種理想減肥食品
    表面有傷的番薯也不要買,因為不容易保存,容易腐爛。番薯表面上有小黑洞,表示番薯內部已經腐爛。要避免購買鬚根太多的番薯,鬚根越多表示越接近發芽期,較不新鮮,也不要選擇番薯上有小黑洞的,內部有可能已經腐爛了。
  • 【身邊藥草】之:番薯
    但山薯植援附樹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壘,番薯形圓而長;其味則番薯甚甘,山薯為劣耳。蓋中土諸書所言薯者,皆山薯也。今番薯撲地傳生,枝葉極盛,若於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則汲水灌之,無患不熟。 來源:為旋花科植物番薯Ipomoea batatas [l.] Lam.[Convolvulus batatas L.的塊根。
  • 一碗煙火丨番薯幹
    我之所以對番薯幹情有獨鍾,並不是一時興起,故作玄虛,而是因為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我的老家在江南農村,少年在農村度過。我的母親不但會縫補漿洗,而且會製作多種食品,比如年糕,豆腐,清明餜。當然,製作番薯幹也是行家裡手。我母親製作的番薯幹通常只有兩個品種。一種叫「狗某某番薯幹」。這種番薯幹不但名字比較土氣,而且外觀也比較粗俗。
  • 番薯是什麼?紅薯和番薯怎麼區分?
    為什麼紅薯叫番薯紅薯的字是外國的意思。明朝時,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和他的兒子陳經綸在呂宋做生意多年,看到當地種植一種叫做「紅薯」的塊根作物。根「大如拳頭,皮紅心脆,汁多,生吃熟吃,產量高,耐瘠薄」。考慮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紅薯引進中國。
  • 【潮汕美食】棉城番薯烙
    在潮陽棉城,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小吃,它就是番薯烙。不過,番薯烙雖然出名,但是在平時的市面上基本買不到,只有到了年底,棉城人拜天公的時候,才會出現在各家各戶。        據一位熟悉製作程序的阿姨介紹,番薯烙製作過程是頗費周折的。首先,要把削好皮的番薯放進機器,使其碾成細長的薯條;再用清水把番薯條表面的粉漂洗乾淨,洗好後把水瀝乾。
  • 於都客家番薯及薯粉
    那麼,你會不會好奇番薯最簡單的吃法就是生吃,但是不能多吃,總是一次性不能吃盡興。所以,大多數時候吃的都是蒸的熱氣騰騰的番薯。煮番薯,一邊燙的拿不住手,一邊又捨不得放下。在農村,隨手都可以從田地裡挖出幾個番薯,趁著大人不注意,堆起土堆,生火,就開始烤番薯。
  • 昔日因為貧窮而吃番薯,現在因為富裕而吃番薯,不同原因同一結果
    番薯身價上漲了 。不久前,媒體報導番薯成為大酒樓的桌上佳品。昔日因為貧窮而吃番薯,現在因為富裕而吃番薯,不同原因而同一結果。 我是農家的孩子,小時侯生活離不開番薯。但是,那時候,番薯是我們的副食品:燜得,在粥裡熬得,在油中煎的,等等。有時候還興致勃勃和朋友去自家田地裡窯番薯。 爺爺奶奶總是感嘆,你們的生活真好!趕上了新時代。 記得有一年的端午節,見我把一個包著豬肉的粽子仍進泔水桶,奶奶直訓斥我,說我怎麼那麼不愛惜糧食啊。我一聽,就鬧情緒了:「我吃得厭煩了,太膩了,吃不下。
  • 夏季養生菜譜——番薯葉
    昨天發了一篇介紹番薯葉功效的文,小夥伴們紛紛留言,表示對番薯葉很感興趣,就是不知道怎麼吃,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幾種番薯葉的做法。
  • 番薯減肥法助保持健美身材!
    而在澱粉類商品中,番薯富含膳食纖維,100克的番薯含有將近3克的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又能代謝排毒,預防結腸癌和直腸癌。像是韓國「國民初戀」秀智,就常用番薯減肥餐單keep fit,所以別再誤會番薯只是會讓人尷尬排氣的食物了!營養師親試!番薯減肥菜單公開
  • 番薯減肥法助保持健美身材!營養師公開韓國女星最愛番薯減肥食譜
    你有試過韓國女星超熱衷的番薯減肥法(又稱地瓜減肥法)嗎?透過食番薯減肥,不用特意節食,再加上容易買到、只需在平時的飲食作些微調整,就可以達至瘦身Keep fit效果。今天就由大葉漢品月子餐的江依珊營養師,在親身體驗後無私公開,教導大家如何正確透過食過番薯減肥,讓你瘦得健康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