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樓主按:仙居鹹酸飯,對於七零、八零年代出生的仙居人來說,其如同鹹酸粥一樣,也是一種最能召喚胃腸的鄉愁和記憶的飯食。
仙居飲食中除正月半食用的鹹酸粥外,對應的還有日常食用的鹹酸飯。鹹酸飯是一種佐以粗糧、菜蔬的鹹味米飯。正如其別稱「鹹雜飯」,其主要特點在於可雜以番薯、洋芋、芋艿、四季豆、菜心、南瓜、芥菜乾等各類粗糧、時鮮菜蔬為佐料而調製出各種不同的風味。當然,鹹酸飯還有一特點在於其為仙居所特有的米食。考諸中國的食料史,清代的飲食名著《隨園食單》、《調鼎集》中雖都載有「菜飯」——這類米食現仍在上海一帶流行,但相較於仙居的鹹酸飯,在佐料食材的選用上似乎還缺少一種包容,所以在口味上也就顯得單一而寡味了。
仙居鹹酸飯飯香濃鬱,鹹淡可口,無需菜餚,食之方便,燒制亦非常簡單。其做法以炒為主,又可細分為「熟炒」和「生炒」兩種。所謂熟炒是指將淘淨的大米放入鑊中煮至八成熟用笊籬瀝出;將番薯、洋芋、南瓜等切塊備用;將五花臘肉放在鑊中熬出油,再往鍋中放下番薯、洋芋等所有的佐料進行翻炒;炒三分鐘左右,放入鹽等調料,再把瀝好的大米攤在這些炒過的佐料上面,在四周倒下少許的水,蓋鑊燜煮。待鑊內的番薯、洋芋等佐料燒熟,再翻炒均勻即可。
「生炒」又名「夾生炒」,即將淘淨的米連同臘肉、南瓜、洋芋或毛芋、番薯以及青菜等佐料加鹽一起燜煮,待生米煮成熟飯時翻炒均勻即可食用。當然,鹹酸飯的這兩種不同燒法都各有優劣:「熟炒」的好處在於佐料不致於因為過分燜煮而變與米飯串味,缺點在於米汁不在飯中;而「生炒」的好處在於佐料湯汁可以融入米飯之中,但缺點是用水候難以把握,一不小心即可能將飯燒成了粥。
仙居鹹酸飯不僅風味獨特,而且還是公認的最能填飽肚子的飯食。箇中原因可能在於:一方面在白米也異常珍貴的年代,鹹酸飯可以減少米的使用,另一方面鹹酸飯中的鹽分可以補充因勞作揮汗所造成的鹽分損失。所以,在早些年的仙居農村,人們往往會燒制鹹酸飯來招待家中的木匠、泥水匠、篾匠以及幫工,也用鹹酸飯來餵飽準備上學的孩童。為此,對於七零、八零年代出生的仙居人來說,鹹酸飯如同鹹酸粥一樣,還是一種最能召喚著胃腸的鄉愁和記憶的飯食。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