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新聞4月3日電 (閆姣 崔琳 楊娜 艾慶龍)兩天來,卓尼縣婦聯王曉霞收穫滿滿,參加了甘肅省婦聯繫統網絡及新媒體工作專題培訓班,專業攝影、微信稿件撰寫等課程的要點,被她密密麻麻寫在自己的「隨堂筆記」上,以便反覆學習,消化吸收。
4月1日至2日,「全省婦聯繫統網絡及新媒體工作專題培訓班」在蘭州舉行,來自全省各地基層婦聯新媒體工作者參加了學習交流。為期兩天的培訓圍繞「新媒體常識及運用」「如何拍好新聞圖片」「新媒體內容策劃與寫作:微信文章撰寫」「融合傳播中的新表達」「網絡宣傳輿論工作面臨的形勢與挑戰」等主題進行了教學和探討交流。
融合傳播中的新表達:明確受眾定位,內容便有特色
「微信公眾號定位先明確受眾還是逐漸明晰?」中國青年報新媒體運營室負責人李麗表示,明確受眾定位,內容便有特色,可形成獨特寫作風格,對後期運營可達到精準施策。
2日,李麗在培訓班講授《融合傳播中的新表達》。曾先後擔任法治記者、編輯及中青報「兩微」負責人的她認為,新媒體記者與傳統記者相比,不僅需供稿還需關注評論。
魏建軍 攝
李麗坦言,在傳統編輯思想中,好人好事新聞點過小,難登央媒報紙版面,而在新媒體中,好人好事具有貼近性,是傳播的好素材之一。她分析,受眾是利用短而不連續的時間片段進行簡短而少量的文本閱讀,因此,編輯需要提供信息篩選服務,將關鍵信息提煉至標題,吸引受眾觀看。
古浪縣婦聯幹部王天琴說,2016年,該地婦聯開通微信公號平臺,起初僅發布工作動態,點擊量少之又少。隨之吸取失敗經驗,選擇從優秀公眾號中轉發有關家庭教育、最美庭院等消息,雖取得了較好成績,但也遇到了不少問題。
作為非新聞專業人士的王天琴坦言,製作公眾號文章時,採用「簡單、粗暴」方式,並未有效利用視頻、圖片,進行版面編排,「通過學習,明白了過去工作的漏洞,尤其忽略了網友評論。」
甘肅省政府婦兒工委辦副主任科員惠子卿從事業務近9年,她已習慣公文寫作,在客串「記者」進行報導時發現,稿件在網絡中傳播率不佳。「如何寫作才能在網絡中得到良好傳播?」此問題困擾著她。惠子卿表示,通過此次學習,她明白公文寫作方式並不適合網絡稿件,需要考慮到婦女知識需求,以網言網語傳播信息。
以10萬+爆款文章的「攻略」傳授新媒體技巧
參與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社微信公眾號多個品牌欄目的策劃和創辦,策劃和撰寫各類題材微信稿件數百篇的編輯丁寶秀,帶著其10萬+爆款文章的「攻略」,用鮮活的事例為婦聯幹部講述,如何才能撰寫出符合受眾需求,傳播力廣的微信文章。
在經歷紅利期已過,同質化嚴重,數據下滑、粉絲增漲困難等境況的基礎上,撰寫出符合受眾需求並具有廣泛傳播力的微信稿件,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微信公眾號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到具有清晰的辨識度,並且尊重受眾,堅持生產優質內容,才能成為受用戶歡迎的公眾號。
楊豔敏 攝
「用戶對於一個微信公眾號找準自身定位具有重要作用」,丁寶秀說,編輯需要對自己運營的微信公眾號用戶進行年齡、性別、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分析,從而在後期的策劃選題、撰寫稿件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投放。
找準定位的同時,丁寶秀從選題策劃、標題製作、稿件形式等多個方面,講述了一篇符合受眾需求並具有廣泛傳播力的微信稿件應該如何撰寫,並通過多個實際案例做出具體的解釋和說明。
其中,「選題從哪裡來?」她從政策法規、社會熱點、特殊日期、日常生活為大渠道,又細解各項「小路」,總之需要讓讀者覺得「與我有關」。
丁寶秀建議婦聯小編們的創作,要以人為核心講故事。還推薦了「取一個好標題的十大原則」等。
這位「90後」的編輯講解裡既有宏觀,又有細節。比如她的建議還包括:用口語而不是書面語,文章裡90%「的」都可刪掉,能用主動語態不用被動語態,能用動賓結構不堆砌形容詞,儘量用短句短段落……
「老師們講述的內容真的讓我茅塞頓開。」和政縣政府婦兒工委辦副主任王海燕表示,名為「和政婦女」的微信公眾號開辦已經有兩年時間,因為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基層新媒體運營和維護存在著諸多困難。以和政縣為例,全縣成年女性中,農村貧困婦女比例大,受制於文化程度等因素,微信公眾號粉絲群體不穩定,無法形成較好的黏性。
王海燕覺得,受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影響,一起參與微信公眾號運營維護的工作人員創新能力較差,微信稿件從標題製作到內容選擇都缺少吸引力。2天的學習之後,王海燕意識到,好的標題和角度,對於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來說意義重大。
「雖然我們發布的都是日常的工作,可是也可以用活潑新穎的標題。」王海燕說,基層婦聯繫統更加需要「活用」新媒體,從做好一個標題,寫好一篇文章開始,讓婦女的聲音能通過這種新興的形式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
解決攝影「煩心事」,拍出婦女新氣象
「卓尼縣有很多優秀婦女,風景也很美,但遺憾的是我拍照技術不太行,拍不出感覺。」王曉霞坦言,她的工作是負責卓尼縣婦聯微信公眾號的運營,需要經常拍攝、編輯圖片,但基層培訓機會很少,攝影就成了她的「煩心事」。
4月1日,甘肅日報社攝影部負責人呂亞龍婦聯工作人員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新聞攝影技巧」課。楊豔敏 攝
4月1日,甘肅日報社攝影部負責人呂亞龍婦聯工作人員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新聞攝影技巧」課,內容涵蓋攝影構圖、攝影光線應用、如何拍好新聞照片、新媒體照片的拍攝與編輯等。王曉霞珍惜這樣專業的培訓機會,也學到了更多的攝影技巧。
同樣提起「攝影往事」便哭笑不得的,還有來自宕昌縣的仇惠敏,沒有章法地亂拍照導致很多次活動結束之後,竟無一張可用。「可那時活動已經結束,後悔也來不及了」。
「今天學到了『s』型、『對角線型』等多種構圖法,我回去後好好練練。」仇惠敏覺得,講課內容中涉及「新媒體照片的拍攝與編輯」等內容她很喜歡,非常適用於她現在的工作。
兩個小時的課程結束之後,現場的「宣傳員」踴躍提問,比如如何使用手機拍照的問題,呂亞龍回答說,現在很多手機的像素可以和相機媲美,也能進行「光圈優先」等專業操作,建議「放心大膽」拍,儘量不要拍得太雜。
巧用內容和技術親切表達「玩轉」新傳播
讀者天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讀者新媒體主編桂洋,以《新媒體常識及運用》為題,講解了物聯網時代新媒體是如何佔領我們的生活,以及怎樣巧用內容、技術,親切表達「玩轉」新媒體的運營。
楊豔敏 攝
桂洋用實例講述了物聯網時代,顛覆一切的是信息技術,而信息將成為最重要的資產,大數據的運用時未來趨勢。也就是說,未來企業如何估值?就是看你是否擁有數據、並擁有數據計算能力。
桂洋講述,新媒體的「新」體現在三個維度,時間、技術、社會關係。依託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技術的網際網路公司發出超越甚至替代傳統媒體的產品,有了大量的用戶,媒體屬性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戰,因此要學會通過新媒體創造價值。
桂洋分享了從事新媒體多年的經驗。她認為,運營好新媒體,優質內容是未來核心競爭力;人機融合創新進入關鍵階段;應從了解客戶行為轉變為了解客戶心理;認知技術協同和共贏;全網協同性報導,讓真相儘量沒有死角;從新聞資訊,到求真求知的欲望滿足,再到知識付費,整個生態邊界和創新的機會將會擴大;用戶群化加速;節約時間和打法時間內容消費場景,正在融合。
因此,桂洋建議,新媒體運營可以從內容、用戶、活動、營銷、品牌化、渠道等六個方向著手。同時還應獨立個人標籤、用口語化表達粘性粉絲,選擇受眾喜愛的熱門信息、長期興趣、利益需求、情感歸屬、社會比較、反差內容等設計主題,以一種「忘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思維去運營好新媒體傳播。
當天的培訓會上,婦聯繫統學員代表就如何增粉,如何提升傳播度關注度等問題和桂洋進行了互動。桂洋一一支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