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間特色歌舞藝術——車鼓弄

2021-01-10 閩南網

  車鼓弄又稱弄車鼓、車鼓陣,是中國閩南特別是同安地區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漢族民俗娛樂形式。它是一種說唱、表演合一的漢族歌舞藝術,它以動作樸實簡單、易學易演,詼諧幽默的風格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前鄉村迎神賽會,農閒節目的慶祝活動以及新婚鬧洞房等喜慶日子,都很盛行。幾乎每個村落的老人都會說車鼓弄,三步進,三步退,弄過來又扭過去。

  車鼓弄的起源年代不詳,但據老藝人的述說與車鼓弄的道具、服飾及唱詞音樂上的推測,至少在清朝中後期就有車鼓弄活動並流傳甚廣。

  清康熙年間,臺灣已有車鼓的記載。陣香編的《臺灣竹枝詞選集》收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臺灣府貢生陳逸所作《艋竹枝詞》:「誰家閨秀墮金釵,藝閣妖嬌履塞街,車鼓逢逢南復北,通宵難得幾場諧」。康熙五十四年(1715),臺灣乙未歲貢生劉其的《元宵竹枝詞》:「鰲山藝閣簇卿雲,車鼓喧闐十裡聞;東去西來如水湧,盡多冠蓋庇裙釵」。還有載於道光十年(1830)所修的臺灣《彰化縣誌》也記有陳學聖的「車鼓詩」。

  對車鼓做了大量研究的臺灣學者黃玲玉女士認為:「可知至少從康熙到道光這段時間,車鼓在臺灣是如何的深植民間,其受歡迎的程度幾乎已近瘋狂」。可見,車鼓弄是隨首閩南文化的傳播在清康熙間以前就流行於臺灣。

車鼓弄在同安的流傳有三種形式:一是文車鼓,由二人表演。主要流傳地區在新圩後埔、汀溪前閣、五顯遼野,馬巷後蓮等地。二是潘塗車鼓,主要流傳在西柯潘塗村。三是武車鼓,又稱「車鼓跳」,主要流傳在翔安區(原同安東半縣地區)的沃頭村。關於車鼓弄的來源,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新圩後埔老藝人黃成勸(1887年生,已卒)所說的傳聞:有一窮困潦倒的民間藝人,半夜三更在鄉村中徘徊,忽然聽遠處傳來詼諧有趣的男女對唱歌聲,近前一看是豆腐坊間,從窗口窺視原來是一對夫妻在磨豆腐時無聊編歌對唱打趣取鬧,歌詞曲調親怩通俗有趣。民間藝人靈機一動,就把形式、唱詞、曲調記下來加以整理、發展、成為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二是同安縣新店沃頭村藝人蔣太原(1931年生,已卒)介紹,其師蔣才潤曾說:車鼓弄起源於隋末唐初。當時,農民義軍為了營救秦瓊,化妝賣藝車鼓陣混入關內,劫了法場。

  這都是傳說,無可考據。另有一種意見認為,這種形式可能是從北方——主要是山東、河南一帶的移民傳入福建的。進入福建後,藝人們採用當地的民間小調及地方戲的唱腔、舞步,使之逐漸地方化而發展成閩南民間舞蹈。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文化部門認真挖掘整理民間藝術,採集不同特點的車鼓弄蹈形式,加以整理提高推廣。歷年來,車鼓弄出現在民俗活動,大型文藝踩街、文藝調演,比賽上,獲得人民群眾的喜愛。1992年入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2006年,同安文化館舞蹈隊的《喜弄車鼓》民間舞獲廈門市第三屆群眾文化藝術節舞蹈專場比賽金獎。

責任編輯:吳雅靜

相關焦點

  • 閩南師大舉辦閩南文藝集錦展演活動 演繹閩臺傳統藝術
    閩南網9月21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黃金蘭 沈瑞芳 康哲力)9月20日上午,閩南師範大學舉辦閩南文藝集錦展演,師生共同演繹具有閩南韻味的閩臺傳統藝術,展現學校開展閩南文化藝術實踐和學術研究的成果。
  • 紮根鷺島 閩南大戲院引領城市文化發展制高點
    閩南大戲院"首位駐院青年藝術家"現場揭曉  活動現場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閩南大戲院總經理羅豔女士為藝術家黃蒙拉頒發"首位駐院青年藝術家"榮譽證書,這是劇院運營八周年來首位駐院藝術家,閩南大戲院特別準備了由廈門民間衍紙藝術家陳寶珍手工製作的小提琴衍紙藝術品贈予藝術家,同時黃蒙拉先生也向閩南大戲院贈送了9張親筆籤名的專輯。
  • 唐代歌舞《破陣子》:獨顯唐朝與眾不同的藝術展現形式與文化底蘊
    一、以唐代歌舞《破陣樂》為切入視角:探究唐代歌舞發展歷程說起破陣樂,它經歷過多個朝代,從唐太宗開始直到唐睿宗結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一樣的發展變化的特點,但是不論怎麼變,它都有著完整的興起,繁榮與衰落的時期。1.
  • 民間戲曲文化,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藝術
    戲曲藝術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審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劇藝術等等,作為文化的觀念層面,構成某一種文化特色的價值體系。彩繪雕塑,戲曲文化雕塑,戶外擺件古代戲曲在我國文學藝術園地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閩南民間草藥:虎尾輪
    虎尾輪是一種閩南民間草藥, 亞灌木狀草本,高1-1.5m。莖枝較粗,被短粗毛。
  • 景谷大象手指鼓,吉祥如意幸福物!
    尤其是走進位於景谷縣氣象路6號的凱興工藝品店,該店專業製作經銷各種象腳鼓,店內各種規格的象腳鼓琳琅滿目,大小規格齊全,用心一數,共有20多個品種,價格從十幾元手指般大小的掛件鼓,到上千元高一米多的表演鼓不等。
  • 文化尋根 解讀閩南話的前世今生
    以閩南方言為根基的閩南文化體現哪些特徵?對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我國著名方言學家、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如龍先生。  閩南話分布佔全國海岸線的1/3  問:閩南的概念是什麼?  答:閩南,從地理上指的是現在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廈門、漳州所屬的各個縣市。然而從文化的角度說,閩南文化的概念遠遠超出了以上區域。
  • 福建省基督教兩會重新修訂《閩南聖詩》
    為深入推進基督教中國化進程,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時代進步發展要求的闡釋,近日,福建省基督教兩會召開原創聖樂編輯出版會議,邀請教內外專家學者和聖樂骨幹對具有濃鬱福建地方特色的《閩南聖詩》進行重新修訂工作。國家一級演員、廈門大學音樂學院莊德昆教授,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鍵盤系主任洪奕哲教授,國家一級演員、福建省歌舞劇院副院長楊軼琴教授等17位學者專家及教牧同工參加了會議。
  • 麗江古城接風樓免費看民間歌舞
    16日下午,麗江古城接風樓院內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民族民間歌舞展演。納西勒巴舞、白族小調、傈僳迎賓曲……20餘支麗江民族民間文藝隊伍近400人,為市民遊客帶來了一場本土民族民間文藝大餐。其中,納西快板等表演融入了抗擊疫情的背景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歌頌抗疫英雄,深得觀眾好評。
  • 大愛福建之閩南特色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八閩大地之閩南風俗,閩南屬於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他們這三個地方有共同的特色就是語言一致,都是講閩南話,臺灣也是講閩南話的 ,因為臺灣離福建就隔一個臺灣海峽,天氣好的時候站在廈門金門島上都可以看到臺灣島。
  • 歌舞樂劇樣樣精彩 昆明非物質文化音樂雲展演即將揭開面紗
    期間,傳唱百年的天籟之音《阿詩瑪》《一家親》、瑞彩蹁躚的民族舞蹈《大三弦》《霸王鞭》《晉寧秧佬鼓》、淨化心靈的自然聲韻《嗚嘟演奏》《原生態蘆笙歌舞表演》、神秘多變的民間戲劇《三英戰呂布》《小姨妹過河》《七星燈》,10個內容豐富、類型多樣的精彩節目將輪番上演。
  • 國內最文藝的村落之一,極具閩南特色與風情,增添了人間煙火氣!
    曾厝垵是最具閩南特色的小漁村,有許多美麗的建築物,這裡也成為民宿的聚集地,各種民宿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給人們帶來各種不同的感受,來到這裡的人們不僅可以體驗閩南風俗,還可以感受到純淨的海水藍天白雲帶來的完美體驗。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概念與特點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他常與音樂、繪畫、雜技、文學、戲劇、影視等姐妹藝術相結合。其中與音樂的關係,尤為密切。民間舞蹈中的音樂演奏不僅起伴奏的作用,而且其本身又是相當重要的表演者。配合和感染著舞者的情緒。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樂器的發展
    一、民族樂器的特色勤勞智慧的人民群眾不僅製作了各種各樣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樂器,更是吸收和借鑑了外來民族的樂器,形成了現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文化和發展歷史。獨奏樂器出現並成為較為重要樂器的時期是在先秦時期,此時期樂器種類繁多且具有一定體系,目前記載的樂器包括編磬、哨、管、琴、瑟、編鐘、鼓、蕭、笙和築等樂器。
  •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欽州粵劇的劇目和鑼鼓、曲牌大體上與廣府班的相同,但表演程式、武功借鑑了邕劇和武術、雜技的技巧,發展出獨有的特色,自成流派,大大豐富了粵劇的表演藝術手段。傳統劇目有老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常演的傳統正本戲有《寶玉偷祭瀟湘館》、《楊家十二寡婦徵西》等。
  • 跟著插畫去旅行~|探墨藝術妙品生活
    觀英歌舞,「鑼鼓響,心蓬淺」就是一種貼切的描繪。舞者時而穩如泰山,時而舞若銀蛇,時而如雄鷹展翅,時而如猛虎下山。鑼鼓聲、螺號聲、舞者吆喝聲,聲聲入耳。和諧的舞與鼓,組成了潮汕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他們的歌舞多來源於生產和生活,來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創造了富有特色的海島文化。3當生活帶著傳奇的色彩,便有另一番精彩。走近「中國香榧之鄉」——嵊州,傳奇的色彩便由此而來。香榧這般,蘇軾亦有感:「彼美玉山果, 粲為金盤實。瘴霧脫蠻溪, 清樽奉佳客。」一年開花、一年結果、一年成熟,香榧為何三年才成熟?
  • 安志順:一生打遍各種鼓,唯一不打「退堂鼓」
    88歲的他,將陝北硬漢的豪情擔當和一輩子的生命體驗全敲在了鼓上,用鼓聲講述民間故事,傳遞人間喜怒哀樂,將原本單調的鼓樂演奏得有聲色、有靈性、有情味。安志順近照 趙鳳蘭攝/光明圖片一個年近九旬的長者與你並排而坐,操著一口陝北口音不經意流露出他對打擊樂的一片深情,你會不由得被他寫滿故事的眼睛和幽默風趣的言談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