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喜歡美好的春天,一如你喜歡美好的食物。(真巧,我們也是。)
· 你曾經讀過《四季便當》。在冬天最冷的時候,我們曾經推送過冬日的可樂餅便當,和主人公一起喝過夜宵湯。如今季節交替,春天的時候我們又該吃點什麼呢?
二月的日本,有的地方還在下雪,東京的最高氣溫也不超過十攝氏度。好在一過立春,「三寒四溫」的老話就應驗起來。連續冷上三天,就一定升溫,慢慢便暖和起來了。到了二月底,商家撤空冬季商品,換上春天的色彩,迎接三月三女兒節。
日本女兒節源於公元八世紀的平安時代。當時日本的中心是京都,宮廷貴族女子間,盛行起為人偶換著裝的遊戲,還衍生出向河中投放人偶以求吉祥的習俗。這就是女兒節的雛形。到了江戶時代,人們定於每年三月三慶祝女兒節。每到這一天,民間都會舉行盛大慶典,祈願女孩們健康成長。女兒節最大的特徵就是「雛飾」[hinakazari]人偶,所以這個節日又稱「雛祭」。又因舊曆三月三正值桃花盛開,因此女兒節也有「桃花節」的別稱。
二月底三月初的日本,到處能看到雛飾以及擺放雛飾和道具的雛壇。傳統雛壇以五層和七層為多,不過現代人的居住空間有限,七層高的雛壇簡直成了龐然大物。所以現在去看人偶店的網站,熱賣排行榜上的都是只有雛壇頂層的「男雛[太子] 」和「女雛[太子妃]」,也就是人們說的「親王飾」。兩位親王和小小的桃花屈居玻璃箱裡,節日拿出來擺放一下即可。至於頂層以下的三女官、五雛童、燈籠、梳妝檯、白酒、菱餅、牛車、侍從以及聽差等一律省略,不僅輕便,價格也實惠很多。
按照舊俗,家中若誕下女孩,第一個女兒節前必須準備好雛飾。過去是由母親一方的長輩贈送,如今變成雙方長輩包好紅包分攤費用。還有一個重點是,女兒節一過,雛飾要馬上整理收好,以備來年再用。我小的時候,每年收起雛飾都會依依不捨,媽媽回回囑咐我:「雛飾不能擺太久,否則會嫁不出去!」難怪我三十好幾才找到婆家,沒準就是雛飾們的「功勞」。你也許已經猜到,雛飾也往往算作女兒的嫁妝。有些家族的雛飾代代相傳,綿延百年以上。
和中國年畫裡的胖娃娃不同,雛飾的神情好像總有些漠然甚至哀傷。或許正是這種哀傷,啟發芥川龍之介在大正十二年[1923年]寫出短篇小說《雛》。故事的講述者是出身高貴的老太太,名叫小鶴。童年時,因為家道中落而不得不賣掉雛飾,買家是住在橫濱的美國人。雛飾要被搬走前,小鶴很想再看一眼那些華美的「雛」們。但父親說錢都收下了,東西已經是別人的,不許再提。小鶴的哥哥是手捧英文書的「西崽」,賣掉雛飾的主意也是他一手策劃,甚至還嘲笑小鶴不懂事。就在雛飾搬走前的那個深夜,小鶴髮現父親靜坐在床邊,無言地把「雛」們一個一個擺出……
芥川龍之介在創作後記中寫道,自己數年前就動筆寫這個短篇。和以往不同,這回催促他完稿的不是編輯瀧田氏,而是四五天前在橫濱的英國人家客廳裡,看到一個紅頭髮女孩擺弄著一個舊的「雛」腦袋。芥川寫道,這篇故事裡的「雛」說不定正吃著同樣的苦頭,和其他金屬、橡皮娃娃們一起擠在玩具箱裡。
這個故事實在有些哀傷,還是說回女兒節的食物吧。小時候,在女兒節前後的周末,難得父母會聯手,為我和妹妹做「手鞠壽司」。在這裡,得先介紹一下「手鞠」。那是一種線球,用文蛤等貝殼作芯,纏上一圈圈的絲綿,外面有彩色絲線的精美刺繡。手鞠曾是女孩們的玩具,也算是一種吉祥物。據說貴族家的女子會帶著手鞠出嫁,為的就是「圓滿治家」。
「手鞠壽司」像手鞠般小巧玲瓏、色彩繽紛,故而得名。因為外觀秀麗可愛,很適合在女兒節與家人共享。手鞠壽司與「握壽司」的不同在於,一是用飯量比較多[大約1.2倍]且形狀為圓形;二是花樣繁多,生魚片、鮭魚片、炒雞蛋、火腿、泡菜等都可加入。用保鮮膜包上醋飯[壽司飯]做成圓乎乎的樣子,醋飯和食材的口感會融合得很好。個人感覺手鞠壽司加油膩的東西不太合適,其他自己喜歡什麼都可以放,比一般的壽司自由度更高。
手鞠壽司,放在桌上宛若春花,餐桌一下子就漂亮起來,尤其受到女性飯局的青睞。如女兒節、女子會[年輕或自認為年輕的女性們的聚會]、年輕媽媽們聚會等。記得我家吃手鞠壽司時,最興奮的就是姐妹倆,先吃綠的,再吃黃的,熱鬧得很。父親作為唯一的男性,會先誇讚一下母親的手藝,然後默默地從冰箱拿出昨晚剩下的可樂餅,放進微波爐裡轉一轉。看得出對他來說,手鞠壽司只是女兒們吃著玩的東西。
日式小點心:手鞠便當(圖片來自於網絡)
山城和櫻花N年前我在成都留學時,第一天就找到了人生首位中國朋友—彩霞。她是四川大學留學生樓的服務員,我到達成都的那天晚上,興致勃勃地在公用廚房「探險」時,彩霞突然冒出來說了幾句話,可惜我都聽不懂。筆談之後得知她想學日語,希望互相幫助學習語言。
彩霞與我年齡差不多,是重慶姑娘。皮膚白皙、秀髮烏黑,她常常說要減肥,但我覺得她身材正好。到成都後沒多久,我買了輛舊自行車,問她要不要一起騎車兜風。她急忙擺手說:「重慶人都不會騎自行車。」
在大部分日本人的印象中,中國就是滿街騎車上下班的人流,而且在成都我看到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也是自行車,所以我繼續熱情邀請:「我騎我室友的自行車,你騎我的車好了。」彩霞嘆了一口氣,苦笑著在留學生樓的小院子裡歪歪扭扭騎了一段,證明她真的不會騎。我聽力差,但她很有耐心,還寫字解釋:重慶是多斜坡的山城,騎自行車太辛苦,不能當交通工具。這時我恍然想起日本人也說「長崎人不會騎自行車」,因為長崎斜坡也多,騎車很費勁。
不單長崎,日本各地老百姓都有故事,最容易被拿來比較的就是大阪人和東京人。
關於大阪人的說法是:熱愛職業棒球隊「阪神老虎」、貧嘴、愛說笑話、急性子等。最有名的形象是「大阪的大媽」—愛貪便宜、濃妝、熱情過頭、大嗓門,是一種既麻煩又親切的形象。東京人則相反,被認為難以親近、謹小慎微、城府深,等等。當然這些說法都是片面的,大阪人中當然有不愛說笑話的,東京人也未必都很冷淡。
不過大阪和東京的飲食習慣確實不太一樣,大阪[或關西地方]的土豆燉肉是用牛肉,東京[或關東地方]則多用豬肉。夏天的涼粉,在東京拌著醋、醬油和芥末吃,在大阪大家會蘸著紅糖煮成的「黑蜜」,當甜點吃。
我母親出身茨城縣,是離東京不遠的關東地方,而我父親是在大阪附近長大,成年後才來東京結婚成家,他的口音與生活細節還留有關西風格。我是從小就在關東長大,但因為父母出生地不同,生活中仍會遇到關東和關西的區別。過去正月裡,父親家鄉會寄來手打年糕,白胖的圓形年糕裝了滿滿一箱,而自家附近買到的年糕都是長方形的。
到四月份櫻花開放的時候,母親會到和菓子店買櫻餅,帶給愛吃甜品的父親。但他會說,用「道明寺粉」做的關西風味更好吃。我稍微大些後才吃到關西的櫻餅,父親說得沒錯,黏黏的麻糬外皮和微鹹的櫻花葉搭配,散發出柔和清新的櫻花香味。
說到櫻花,我還有一個與彩霞的約定始終沒有實現。我騎著自行車載著彩霞在四川大學校園裡兜風的時候,背後的彩霞問我,日本是不是有很多櫻花。我點頭說是。彩霞說重慶也有櫻花,很漂亮,明年請我一起去看看。我邊答應邊想像,那些有很多斜坡無法騎車的城中落英繽紛的櫻花樹。
有時候我回憶起川大,腦子裡會浮現出在櫻花盛開的校園裡,騎車上課的自己。但仔細想想,川大好像沒有那麼多櫻花樹啊。看來是彩霞的那番話給我的印象太深。
日式小點心:若櫻(圖片來自於網絡)
- END -
本文引自《四季便當》
如欲購買,敬請輸入四季便當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本期「單讀」音頻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