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3日,日本女兒節(ひな祭り)。
女兒節在日語裡被稱為「雛祭」,又稱為雛遊、偶人節、上巳、桃花節,是專屬於日本女孩子的節日。雛祭是日本民間五大節日之一,原本與中國一樣在農曆的三月三日,明治維新後改為了西曆三月三日。
每年3月3日,日本家庭會為了祈禱家中女兒健康幸福而慶祝女兒節。正逢佳節,跟隨東進君一起了解日本女兒節~
PART A
節日來源
-桃花流水來源說-
談及日本女兒節的來源,無論是「桃花來源說」還是「流水來源說」都能找到中華文化的影子。
中國自古視桃花為幸福吉祥的象徵,古人認為將桃木花枝懸掛於門柱,可以起到驅邪避兇的效果。傳播至日本後也受到本土文化影響,時至今日桃花仍舊是女兒節的主題花。因此女兒節也被稱為「桃花節」。
後者「流水來源說」則更貼切周朝的上巳節。據悉,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周朝百姓會前去水邊清洗身上不潔之物,藉助水的靈力祛除邪惡與不幸,這種活動稱為「褉」。
在「褉」活動完成後,青年男女往往坐到河邊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留在誰的面前,誰便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幸。這種曲水宴的形式後來也成為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一種雅事,稱之為「曲水流觴」。
「褉」在奈良時代末期傳入日本,後來又與日本民族固有的習慣神道教中的習俗相結合。將「曲水流觴」中的酒杯用偶人代替,象徵偶人代替自己與病痛災難一起遠遠飄走。
到平安時代初期,貴族宮廷女子間流行賞玩偶人、給偶人換裝(類似於現代芭比娃娃及過家家)的遊戲。直至十六世紀江戶時代,雛人形(HINANINGYO)才在庶民間流行起來。
至此,上巳節「釁浴除災」的初衷加入了更多的人情意味,直到逐漸演變成如今的女兒節。
PART B
節日習俗
-怎麼吃怎麼玩-
0 1
習俗之「食」
女兒節當天,日本家庭都會準備一些美食來慶祝。常見的便是散壽司飯、蛤蜊湯、菱餅、桃花酒等。
傳統的「散壽司」就是在白米飯上整齊地放上提前各種配料。現在人們發揮想像力進行改良,製作出各式各樣的散壽司,蘊含著將來不為食物而困擾的願望。
蛤蜊湯蘊含的願望則是像蛤蜊的殼一般尋得合適的伴侶度過一生,因為蛤蜊的貝殼,只能是唯一的一對,象徵著女孩子的貞操。
還有彩色米花糖、白酒桃花酒菱餅等食物不僅好吃而且十分好看,深受女孩子的喜愛。
0 2
習俗之「玩」
女兒節雖然不是國定假日,但有女兒的日本家庭對該節日十分重視。一般在3月3日之前的一、二個星期裡的吉日就開始布置擺放雛人形(人形娃娃)。
節日當天陳飾雛人形,供奉菱形粘糕、桃花等,以示祝賀女兒幸福。女孩子們則穿著和服,邀集玩伴,在偶人壇前食糕餅、飲用甜酒,談笑嬉戲。
不只是日本家庭會慶祝女兒節,寺廟、某些會場等也會開展慶典擺上偶人來慶祝。
日本的女兒節讓女孩們擁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節日,這個傳統文化的延續促使人們對日本社會文化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日本社會男女平等觀念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