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匯坊】七夕乞巧女兒節的由來

2021-02-07 水匯坊服飾

傳統七夕的節日內容幾乎沒有任何與情愛沾邊的東西,相反,是年輕女性們聚在一起,比賽女紅能力乃至烹飪能力,祈願自己的巧慧節節拔高,因此這其實是個女性勵志的節日

七夕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到了今天,這個節日連同諸多往昔風俗一樣,離我們漸行漸遠。大家都熟悉牛郎織女的故事,也大多聽說過「乞巧」,但是,這個節日獨有的浪漫與快樂,那浪漫與快樂裡所蘊涵的深意,卻已不再那麼清楚。

七夕節屬於女性,尤其屬於年輕女性特別是未婚少女。按照傳統,這一天,稍有財力的人家都會在庭院中搭建一座彩樓或者彩棚,把親朋好友鄰居的少婦女孩們邀請來,聚在一起,舉辦「乞巧會」或稱「巧節會」,當夜就安排她們留宿,第二天還要贈送些小禮物、食品,護送女客一一回家。所以,七夕也稱為「女兒節」、「女孩兒節」(《析津志》)。相應的,節日這一天的活動內容亦特色獨具,以「乞巧」為主題,大張旗鼓地強調與鼓勵女紅技藝的精良。

據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可知,早在南北朝時代,七夕節的風俗就已形成:搭建彩樓;女性們在彩樓裡擺設瓜果,焚香祭祀牛女雙星,向織女「乞巧」;組織月下穿七孔針的比賽;一旦有蜘蛛在作為祭品的瓜果上結網,則認為是「得巧」的瑞兆。此後的年代大致沿襲了這些古老的儀式,只是在細節上時有改易。

節日來臨前夕,首先要搭建「乞巧樓」,也叫「織女臺」。富貴人家會在自家庭院中用竹竿、木桿、草蓆、絲綢等搭建一座二層的「乞巧樓」。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宮中的乞巧樓全部用彩錦圍覆,高達百尺,樓上可以同時容納幾十位宮女。另一種廣泛流行的做法乃是將樓閣或者露臺用燈籠、彩帶、鮮花等加以裝飾,使之在節日當夜化身成乞巧樓。一般人家沒有如此鋪張的財力,便在庭院內搭設一座大棚,張燈結彩,擺設香案,供設織女、牛郎的小神像或者掛畫,再擺上各種祭品,作為女子們舉辦「巧節會」的場所。

清丁觀鵬《乞巧圖》之「月下穿針」(現藏上海博物館)

主人家要設下豐盛的宴席,熱情款待請來的一眾嬌客。然後大家移師到乞巧樓中祭拜牛女雙星,祈求織女分贈一點巧慧給自己。接下來,便要開展節日最重要的活動,也是我們現代人會覺得不可能完成的高難度遊戲——月下穿針。據《西京雜記》所言,早在漢代,到了七月七日這一天,宮中的妃嬪宮女們便會齊聚「開襟樓」上「穿七孔針」。 此後,縱貫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女性都要比拼在月光下把五彩線穿入七孔針、九孔針、雙孔針的本事。

七孔針、九孔針、雙孔針都是專為七夕特製的針具,往往以金銀為材,針身上排列多個針眼。比賽時,參賽的女伴們按照約定的規則,把色彩不同的絲線一一穿入針孔之內,以最快速度完成者即為優勝。

到了明清時代,不再流行多孔針,改用普通鋼針,要求參賽者先為一組十根細針一一穿入細線,再為一組十根粗針分別穿入粗線。在月光下,其實不可能靠目力來「認針」,全憑的是大家在日常女紅勞作中培養起來的靈敏手感,於光影朦朧裡,依靠手指對於針與線的極度熟悉來完成引線入針的動作。所以,這個活動說到底是檢驗年輕女性們的女紅水平,而中國古代女性在針線功夫上的精湛也確實驚人,她們在月下穿針的競賽遊戲,相當於現代戰士蒙起雙眼拆卸槍枝的訓練,甚至要更為艱難一點。也就是說,傳統的閨中人們幾乎個個都是女紅領域的特種兵!


吳友如《針穿七孔》

月下穿針是名副其實的「比巧」,對於古人來說,節日還有一項中心主題,就是要向織女「乞巧」。那麼,如何證明一個女孩是否乞得了巧?南北朝時代的檢驗辦法是,在翌日清晨,查看作為祭品的瓜果上是否有蜘蛛結網。到了唐宋時代,則發展為特意捉來蜘蛛放在一隻小金盒內,第二天開盒觀看,如果蜘蛛在盒內結出的蛛網又圓又正,就是「得巧」的佳兆。

不過,在明代,以蜘蛛結網測巧拙的做法逐漸消失,被一種新的遊戲「扔巧針」取代,這一遊戲同樣是對女性耐心與靈巧的高度考驗。其過程是,在節日前一天用水碗盛滿清水置於陽光下曬,稱為「曬水」。經過一天一夜,碗內水面上會形成一層由微塵、微生物組成的薄膜,叫做「水皮」。節日的午後,女伴們相約一起到院中,輪流手捏鋼針輕輕丟到碗內,要小心讓鋼針藉助水皮的託舉浮在水面之上,不能沉底。然後,大家一起觀察陽光下鋼針在碗底形成的投影,影子形狀不同,含義也不一樣。投影的樣子像一把梭是最好的結果,說明織女願意賜巧給這位丟針人,如果像個棒槌則會引來同伴們的嘲笑,因為這意味著丟針人沒有得到織女的垂青,接下來一年裡雙手會很笨。


陳枚《月曼清遊》之「丟巧針」(現藏故宮博物院)

實際上,七夕節的活動非常豐富,而且根據時代與地域的不同而參差變化。像在宋代,七夕節被添加了「宜子」、「宜生」的寓意,興起一種叫「磨喝樂」的娃娃塑像,這是一種泥塑彩繪的小土偶,其中的精品還會配上木雕彩繪的欄座、紅綠紗罩,供奉在彩樓裡的香案上,與牛郎織女一道接受香花美果的敬奉。

也是從宋時起,七夕時的節令食品固定為「巧果」,用兌有糖或蜜的麵團捏成各種花樣,在油鍋內炸脆。這等於是在飲食方面來考驗主婦、少女們的技巧水平了。

盤點下來,可以看到,傳統七夕的節日內容幾乎沒有任何與情愛沾邊的東西,相反,是年輕女性們聚在一起,比賽女紅能力乃至烹飪能力,祈願自己的巧慧節節拔高,因此這其實是個女性勵志的節日。因此,七夕在近年來居然被宣傳成情人節,也就難怪一直遭到明智者的批評。有人提議將這個節日定義為「女友節」、「閨友節」,倒是符合七夕節在傳統上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七夕節——中國情人節的由來、傳說、習俗.......
    一年一度甜膩膩的「七夕」又到啦!七夕節的由來你知道嗎?
  • 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七夕節的由來及起源了解一下
    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七夕節的由來及起源了解一下時間:2020-08-24 12:08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七夕節的由來及起源了解一下 立秋匆匆過,轉眼是七月。
  • 變味七夕節,鮮花和巧克力讓「乞巧節」變成「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又稱女兒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刨除牛郎織女的神人愛情故事之外,它更應該是一個女孩的節日,也更像一個單身女子的節日。說到七夕節的風俗活動,「乞巧」絕對是避不開的一個主題,而比較流行的遊戲有穿針乞巧、浮針取巧、喜蛛應巧等等。「」穿針乞巧」始於漢,在後世特別流行。
  • 「七夕節」:從「女兒節」到「中國情人節」
    七夕:天上「牛郎織女」相會,民間「女兒節」乞巧「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七夕也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 北京民俗博物館七夕節投針乞巧憶傳統
    昨天,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愛滿京城 相約幸福」系列文化活動,通過線上直播與線下觀眾體驗傳統民俗場景復原、乞巧遊藝會、詩情七夕等,讓人們沉浸在這個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裡,品味精巧別致的傳統節俗。七夕當天,關閉多時的月老殿重新開放。
  • 2020年七夕情人節送什麼禮物好?七夕節要送禮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快要到了,最近男人女人的話題都在圍繞著七夕節送什麼樣的禮物,禮物送好了各大歡喜,咔嚓一聲拍個照發到朋友圈裡,炫耀一把,享受著親朋好友的點讚祝福,極大的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有人歡喜就有人愁,不是所有姑娘都能夠在七夕節收到禮物或者是令自己滿意的禮物,那男朋友可就要遭殃了,輕者吵架,嚴重的直接當場就分手。
  • 七夕|七夕的由來
    七夕節,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具有浪漫色彩的節日,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做是「中國情人節」。而美麗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說一說七夕節的由來。
  •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2018七夕情人節是哪一天星期幾
    七夕是幾月幾日呢?2018年七夕牛郎織女來相會的情人節是什麼時候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18年七夕情人節時間及七夕活動習俗,預祝大家七夕節日快樂哦!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 七夕:穿針乞巧活動
  • 七夕的由來和典故 關於七夕有什麼典故
    說起七夕,大家肯定先想到的是「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也正是因為這個美麗的傳說,使七夕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最近,七夕即將到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關於七夕的一些小知識。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七夕的由來和典故吧!
  • 小雞寶寶考考你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小雞寶寶考考你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時間:2020-08-24 07: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雞寶寶考考你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小雞寶寶考考你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及習俗盤點 七夕情人節怎麼過?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及習俗 七夕情人節怎麼過?】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七夕情人節,這是一個愛的日子,很多人都期待著這天的到來,更有不少人選擇在這一天成婚,但很多人雖然是滿懷期待,不少人卻不知道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及習俗,七夕情人節怎麼過?》》》
  • 穿針乞巧拜織女,看古人如何過七夕?
    01七夕節原本不是所謂的中國情人節,而是專屬於女生的「女兒節」。重頭戲主要在女子身上。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古代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便會在七夕節當天「乞巧」。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誰就「得巧」了,其實還有些競技的意味在。
  • 七夕:從女兒節到情人節,官方民間共同推動古老節慶新生
    作為「女兒節」的七夕即便七夕有了牛郎織女傳說的加持,但是古代的七夕也並沒有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情人節」。晉代以後,七夕節被稱為「乞巧節」,逐漸成為女性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可以說是古代的「女兒節」。古代七夕節的習俗主要有四個方面:乞巧、乞子、乞食、曬衣曝書。乞巧,可理解為向織女祈求做女工的巧藝。
  • 七夕有哪些習俗? 七夕情人節由來及傳統習俗盤點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 「七夕節」真的不是情人節嗎?不是
    當然有,那就是「七夕節」。可是,為什麼有人說「七夕」並非情人節?主要是源於以下3點傳統文化:一、「七夕節」離不開星宿文化我們常說古代思想很多是封建迷信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敬畏,而星宿、天文就是最重要的內容。中國古代的星宿文化是很強大的,其中,就包括「七夕」的由來。
  • 七夕為什麼要吃乞巧果子? 乞巧果子又是什麼你造嗎?
    七夕為什麼要吃乞巧果子? 乞巧果子又是什麼你造嗎?時間:2020-08-25 13:0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七夕為什麼要吃乞巧果子? 乞巧果子又是什麼你造嗎?
  • 七夕節: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始於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 七夕節是什麼?七夕節有什麼寓意?七夕情侶活動攻略一覽
    在我國大多數人印象中,七夕情人節就是情侶團聚的日子。那麼現在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大家還是沒有真正理解其真正含義是什麼?作為我國傳統節日,這些知識我們必須要了解清楚,所以接下來,我們就為大家盤點一下。
  • 2020年七夕節的習俗由來是什麼?七夕情人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七夕」又名乞巧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民間節日。七夕節的起源於中國漢代。傳說每年這個晚上,天上的織女和牛郎在鵲橋相會。相傳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的仙女,這一夜,凡間的婦人們便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祈求有美滿姻緣。庭院裡的女人向織女星乞求穿針乞巧,所以被稱為「乞巧」,後來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之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