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七夕節原本不是所謂的中國情人節,而是專屬於女生的「女兒節」。重頭戲主要在女子身上。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古代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便會在七夕節當天「乞巧」。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誰就「得巧」了,其實還有些競技的意味在。除了穿針乞巧、還有吃巧果,因「巧」和 「橋」諧音,人們認為在七夕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再來就是喜蛛應巧、深夜和小姐妹瓜棚下當吃瓜,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所以,七夕對女生來說是正兒八經的閨蜜節!《宋趙伯駒漢宮圖》
宮女列隊簇擁妃嬪,帶著祭祀生羊和樂隊登高乞巧
02
七夕節女子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拜魁星。古代,科舉中出類拔萃者也被稱為「魁甲」,男子們拜魁星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
清朝時讀書人還會購買青蛙來放生,以拜魁星。「奎」與「蛙」的古字相通,「奎」又演變為魁星,並且戒食青蛙表示尊敬。不過,若想奪魁,還得刻苦鑽研才是。
03
七夕一般在立秋前後,陽光依舊炎熱,古人有「七月七,曬棉衣」的習俗。除了曬衣,還有曬書的習俗。東晉有位名士郝隆還玩出了網紅範兒:七夕這天,讀書人都在家曬書賣弄,郝隆卻坦胸露肚在日中仰臥,實際是在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04
磨喝樂,是天龍八部中「摩睺羅伽」的音譯,也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在宋代東京街頭,每逢七夕,這種玩偶會賣得特火。早期的磨喝樂是用泥塑,後來也有以其他材料製作的。
七夕節也是兒童的節日,婦女乞巧求福,兒童乞文得樂。民間還有七夕點荷燈的習俗。七月正值荷葉生長茂盛之時,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前點燃荷葉燈,節日氛圍十足!
七夕和愛情產生關係,是發生在唐代的事情。大詩人白居易寫下《長恨歌》之後,迅速在大江南北流傳開來。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一時風行成為年度熱詞。
自此以後,女子們每逢七夕夜,便開始盛裝打扮,紛紛在月下秉燭焚香。除了向織女祈願心靈手巧外,還期盼遇見一世良緣,或者許願婚姻美滿。
到了宋代,大詞人秦觀的一首《鵲橋仙》,把愛情和七夕徹底綁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