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會做噩夢?

2021-02-23 新發現雜誌
街道昏暗,陰溝裡的水淌了出來。我加快腳步,此時一個穿黑外套的男子向我衝來。我想逃,卻覺得兩腿發軟。水粘住我的鞋底。攻擊者的目光刺透黑夜,獰笑著越走越近。他一定拿著一把刀。他要刺過來了。我想大叫!喉嚨卻發不出一點聲音……」

原因很簡單:這只是一場噩夢。每個人的生命中都至少有過這樣一次經歷,讓我們一身冷汗從深夜裡驚醒。

科學對我們夢境的黑暗面了解多少?這麼說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噩夢難倒了我們。中世紀,人們將它視為魔鬼的產物。後來,學者們認為噩夢是一種次生現象,是焦慮的副產品: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找到焦慮的源頭,噩夢就會自動消失。說穿了,最多只能對噩夢進行解析,但無論如何,其機制仍無法解釋。

不過對科學而言,事不關己的時代現已結束,許多空白正被填補。「對夢的研究停滯了三十多年,但現在一切都改變了。人們對它的興趣超乎以往。」主持加拿大蒙特婁聖心醫院夢境和噩夢實驗室的託爾·尼爾森(Tore Nielsen)如是說。這是極少數專門對夢的產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實驗室之一。

託爾·尼爾森 加拿大蒙特婁聖心醫院心理學家

引發人們興趣的,首先是近年來腦成像研究提供的證據,它們表明,無論是快樂的夢還是噩夢,沒有一個是無用的,而是積極參與記憶、學習的進程。

噩夢還涉及另一個問題。美軍的精神病專家注意到,許多從伊拉克、阿富汗歸來的士兵因戰場經歷而備受創傷,從此再也無法安心睡眠。噩夢甚至已在近年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課題。託爾·尼爾森指出:「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將噩夢視為一種真正的病理現象。」蒙特婁大學心理學系的安東尼奧·扎德拉(Antonio
Zadra)說得更清楚:「我們終於把它當作一個困擾人類、有待解決的問題來認真對待了。」

安東尼奧·扎德拉(Antonio Zadra)

有些研究開始顯示,惡夢可能與一些精神問題有關,如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因此有必要了解它,從而戰勝它,包括在公共衛生層面上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主要關注兩個問題。噩夢起什麼作用?它在大腦內如何形成?為了找到答案,託爾·尼爾森在2000年代中期開始收集所有已知材料,包括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生物學材料。關於大腦迴路的基礎性知識和數千名噩夢經歷者的敘述被匯總、分析、剖解,其成果就是噩夢的首個神經心理模型,就像有關飢餓或愉悅的普遍模型一樣。

科學首次提出了一種理論,既能解讀噩夢經歷者的主觀體驗,又描述了一種關於噩夢的特定大腦機制(見下圖)。

該模型有理有據,讓人信服,已被研究界視為參照標杆。另外還有兩種主要理論也很流行,但論據較少。

第一種由芬蘭圖爾庫大學認知神經科學中心的安蒂·瑞文蘇(Antti Revonsuo)提出,將噩夢視為哺乳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自然選擇進程。對於早期人類而言,夜晚可能是一個虛擬的練習場,他們可以從中學習新的自衛方法。與此相應,現代人所做的噩夢同樣是對各種潛在危險的模擬,將有助他們做好相應準備。由此才會反覆出現追逐或自然災害場面。「這與我的模型並不矛盾。」託爾·尼爾森分析說,「但真正具有適應意義的噩夢,比例仍是微乎其微。」

另一種理論則認為噩夢毫無意義,是大腦在醒來後試圖賦予其涵義。這一解釋可讓我們理解那些最奇特的噩夢,例如感覺自己既不能跑,也不能喊叫。這些感覺可能是生理性的,來自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的身體麻痺。問題在於,這無法解釋大部分「普通」噩夢。

每個階段的大腦活動均有其特點,通過腦電圖很容易辨認。隨著睡眠逐漸加深,大腦活動漸漸減少。但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大腦馬力全開。噩夢主要在此時、即睡眠的後半段出現。

而這正是託爾·尼爾森模型的核心。他認為恰恰相反,這類噩夢之所以如此普遍,那是因為它們有著精確的功能:「欺騙」我們的情感大腦,重寫最讓我們困擾的恐怖記憶,最終完全控制它們。

換言之,噩夢可能並非我們深層恐懼的失控表達,而是大腦為擺脫這一切而採取的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大腦的一種防禦機制。託爾·尼爾森的模型正是描述了這種機制的結構。

夜晚在地下停車場獨行,在擁擠的馬路上騎自行車,沒複習就參加考試,與配偶爭吵或頂撞易怒的上司,大腦認為這些情形都很危險。隨著這些情景一再出現,大腦逐漸習慣以恐懼感來自動面對: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在開飯鈴聲響起時流口水一樣,當被列為危險的刺激出現時,我們的身體立即準備戰鬥或逃跑(心跳加快、出汗……)。

「這是對所有哺乳動物而言都攸關生死的一種機制,這能使它們在敵對環境中生存下來。」 託爾·尼爾森解釋說。這些「恐懼」記憶能夠快速持久地儲存在大腦杏仁核區域的神經迴路裡。

「但並非所有記憶都要保存。一些記憶不適合,甚至從長期看來有害,因此需要一種篩選機制。因為生存不僅需要學習,也包括迅速遺忘。」託爾·尼爾森介紹道,「噩夢的功能就在於此。它們創造虛擬的場景,將儲存在恐懼記憶中的焦慮元素與來自其他記憶的一些較讓人安心的元素混雜在一起。」有點像往酒裡摻水……

具體來說,這一模擬工作可能是由某個器官發起的,它對記憶所起的中樞作用已是眾所周知。它就是海馬體,一個位於大腦深處的構造。虛擬情境正是在此產生,它既十分逼真,又缺乏條理。這些情景的確嚇人,但不符合邏輯。這是由於在睡眠中,大腦負責分析探測真假的額葉皮層未被激活。但恐懼記憶所在的杏仁核卻在活動,於是它就受騙了:它以為再次經歷了危險,於是激活了噩夢中典型的恐懼情感。

不過,海馬體引入夢境的那些外來的、甚至完全無關的元素使這經歷不像原始記憶那樣可怕。這樣一來,原本儲存在杏仁核的恐懼記憶逐漸削弱,轉化為較溫和的恐懼記憶,儲存於內側前額葉皮層中。

簡言之,通過噩夢,大腦把我們白天產生的巨大恐懼轉化為夜晚的小劑量驚悚。這一處理絕非無足輕重,因為「模擬的現實感能讓大腦像在清醒時一樣工作,採取和清醒時一樣有效的程序,克服恐懼」,託爾·尼爾森解釋道。這很有用!經過這些夜晚,真正的恐懼逐漸消磨,人們得以在睡眠時控制這些情緒。

託爾·尼爾森並沒有這種機制的直接證據,但無論是對相關大腦迴路的了解(海馬體重組記憶、杏仁核轉化情感),還是志願者的主觀陳述,一切都與此完美對應。

他的實驗室裡擠滿了被噩夢困擾的病患:「他們向我們講述了一些結局尚佳的噩夢。在對每一個噩夢講述的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一機制的整個過程:恐懼元素激活,做出反應,反覆出現的動機;然後發生反轉,患者突然能夠戰勝逆境,控制自己的恐懼,最後迎來一個過得去的結局。」在大多數噩夢中,攻擊者最終會被制伏,火災被適時的大雨澆熄,溺水者被最後關頭的救生圈所救……

不過,有時這臺機器也會失控,噩夢無法完成安撫恐懼的任務。這是由於積累的壓力太大?個體特別焦慮?記憶太沉重、創傷太深?總之,內側前額葉皮層無法再抑制失控的恐懼。引入夢境的荒誕元素未能見效,恐懼記憶繼續沿著老路飛奔。於是睡眠者在驚恐中醒來,不但可能使夜間為消除恐懼而進行的一切工作前功盡棄,甚至可能在創傷性案例中加深恐懼。

這可能是噩夢循環中最驚人的部分:當它喚醒睡眠者時,是因為它未能成功消除植根太深的恐懼記憶,而回到現實則使恐懼始終留存在記憶之中。

為什麼安撫恐懼的功能會失敗?哪些大腦區域出了故障?很難給出答案。這是因為,雖然神經科學有了前所未見的調查手段(掃描器、磁共振……),能夠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哪些大腦區域在睡眠的快速眼動階段活動——絕大部分夢都產生於這一階段,其劇烈的大腦活動與幾乎完全處於休息狀態的身體產生明顯反差——但「當我們讓苦於噩夢的人在實驗室裡睡覺時,他們幾乎都不會再做噩夢了」,託爾·尼爾森和渥太華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睡眠和夢境專家約瑟夫·德康寧克(Joseph De Koninck)都這樣表示。箇中緣由無人知曉……

新工具(如圖中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即PET掃描)讓我們能在各個睡眠階段追蹤大腦活動。

這使得噩夢模型的改良工作十分困難。託爾·尼爾森失望地說:「利用所需的一切分析措施在實驗室裡觀察噩夢的機會微乎其微。我們只能研究『普通』睡眠,但目前尚未發現普通睡眠者(每月約做一次噩夢)的典型睡眠與長期受噩夢困擾者的睡眠之間有什麼大的區別。」

剩下的就只有他構造模型時的主要素材了:志願者在自己家裡每次夢醒後所做的筆記。為了了解一個無關痛癢的夢是如何變成噩夢的,研究人員分析敘述中的各個要素、敘述結構,計算單詞數量,以確定夢在進行到哪個階段時情況突然變得不妙——三分之一處?四分之三處?……

這些講述的記憶有局限性:不僅可信度無法評估,而且它們也只是冰山一角。因為只有臨近甦醒階段的夢才會被有意識地記憶,所以大部分完成任務的噩夢(不會使人驚醒,在醒來前很久產生)不會被記述下來。只有那些更激烈、激發強烈情感、喚醒睡眠者的噩夢全被記錄了下來,但數量也很稀少。

法國人路易·杜博斯克(Louis Du-bosquet)在這一年發表了《論噩夢》,是專門研究這一課題的首篇醫學論文。

為什麼一些看起來沒有經歷創傷的人做的噩夢反而比其他人更多?為什麼噩夢有時無法完成削弱恐懼的任務?「噩夢的神經學原因是什麼,涉及哪些神經迴路,這是如今亟待回答的問題之一。」託爾·尼爾森透露。

噩夢的科學仍處於初創期,但已經有了不同凡響的開局。而且,除了這種新模型,一些基於統計學和流行病學分析的研究也在撬動這扇門,門後是我們受驚的心靈,它的呻吟只有在夜晚才有希望被注意到……

撰文 Emmanuel Monnier

編譯 周佩瓊

《新發現》雜誌(郵發代號:4-790)創刊於2005年10月,引進法國百年大刊、歐洲科學人文品牌SCIENCE & VIE的精華內容,融入本土化元素。主要面向行業精英、成功人士,讀者群多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比較關心科學領域的全新發現,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境遇。創辦於1913年的SCIENCE & VIE至今仍是法國期刊市場的長銷產品,期發量逾45萬冊。

單期購買連結見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為什麼會做噩夢?原因是什麼?
    其實還有一個問題,也有很多人出現,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會容易做噩夢。睡覺時做夢是很常見的事情,可是做噩夢應該是少有的事情,做噩夢的時候,就會容易被嚇醒,所有緊張害怕的感覺,都是真實存在的。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會做噩夢?
  • 我為什麼常做噩夢?幫你解答夢與身體健康的秘密
    人為什麼會做噩夢呢?噩夢和健康有關係嗎?噩夢的產生人們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現代腦科學及睡眠醫學證實,只要有睡眠就有夢。夢是通用的「心理語言」,它以豐富的圖像隱喻我們的情感世界和身心狀態。人進入睡眠時,大腦的神經細胞處於靜息的狀態。
  • 會做噩夢!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做噩夢的經歷:夢到被人追殺、從懸崖上落下、鬼怪撲倒身上……經常做噩夢,會讓人感到焦慮和恐懼,而對一些患有原發性疾病,如冠心病的人來說,噩夢降臨時的過度緊張還可能會引發室顫,危及生命!而噩夢的發生,和我們睡覺的姿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多半是睡覺時——手放在了胸前!
  • 為什么女性做噩夢的次數比男性更頻繁?科學家:這幾點原因導致
    為什么女性做噩夢的次數比男性更頻繁?那麼為什么女性做噩夢的比率和頻率要比男性高很多呢?科學家認為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而且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一點是身體太勞累所致。,如果帶著一肚子的氣入睡,當然也會容易做噩夢,而女性生氣的頻率較高,因此,平時應注意儘量少生氣,少繞彎子讓對方給你一個誠意的道歉,或多給自己一個消氣的理由,或營造一個更加良好的心情環境。
  • 為什麼天天睡覺都做噩夢,總是被驚醒?醫生給出科學的解釋
    經過醫生的一番檢查,再詢問這位年輕的小夥晚上睡眠的情況,這位年輕的小夥回答道:「最近的睡眠質量都不太好,經常性的入睡困難,及時睡著了也會經常出現睡不安穩,做噩夢,容易被驚醒現象發生。」醫生了解清楚了該年輕的小夥情況,告訴他說睡眠不好會引起很多症狀,脾胃功能虛弱就是其中的一種,一定要睡好覺。
  • 經常做噩夢怎麼回事?
    經常做噩夢的原因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夢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噩夢並不可怕,美夢不一定成真,噩夢更是如此,一定要坦然待之。經常做噩夢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有些環境因素將直接影響到睡眠情況,如室溫、睡眠環境差、睡眠姿勢錯誤、冬天蓋被子太厚等造成身體不適;白天接觸過多刺激性事物等,都有可能造成大腦異常興奮,夜間就會常做噩夢;經常熬夜、思想壓力比較大、喜歡喝茶、咖啡,影響晚上的睡眠,也會出現做噩夢的情況。
  • 做噩夢怎麼辦?教你除惡夢法
    睡覺做噩夢,是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如果是經常做噩夢,那就要小心了。傳統民間習俗認為噩夢有3種,第一種是已經死去的人來託夢,第二種是惡鬼作祟,第三種是看到未來將要發生的可怕事情。因為遺照、牌位上會附有逝者的磁場信息,擺放在臥室,會使房間的陰性磁場過重,當人們進入睡眠時,就很容易被陰性磁場侵襲,造成惡夢不斷。2、有些愛好收藏的人,會把貴重的古董放在臥室,這種做法極其危險,因為古墓出土的物品,其陰性磁場更重,況且我們不知道這些物品的主人是誰?生前幹什麼的?因何死亡?以及這件物品經歷過怎樣的流轉?等等這些各種不好的信息磁場全會附在古董上面。
  • 經常做噩夢怎麼辦?教你除惡夢法!
    睡覺做噩夢,是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如果是經常做噩夢,那就要小心了。
  • 常做噩夢,是身體發出了什麼信號?根源在哪?
    大多數夢,我們醒來之後,就會忘記,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對於那些常被噩夢驚醒的人來說,卻是一種煎熬,每一場夢境都是一次冒險,可能記不清楚細節,但是那種強烈的情緒(恐懼、驚慌等等)會深深的留在腦海中,讓人難以再次入睡。因此發現自己頻繁做噩夢應該了解原因,尋找做噩夢的根源,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進行改善,以免總是頻繁做噩夢而導致睡眠質量變差。那麼,頻繁做噩夢是怎麼一回事呢?
  • 恐怖小說推薦:這是在做噩夢嗎?可是,如果是噩夢為什麼如此清晰
    導言:恐怖小說推薦:這是在做噩夢嗎?那時候我不明白跟人說了為什麼會嫁不出去,見奶奶說的嚴肅,我也沒將這件事情告訴任何人。不過說來也怪了,自從這個晚之後,我的病開始一天天的好了起來,而往後的日子裡,除了電視裡的白素貞,我卻再也沒見過那條白蛇。
  • 小心,這幾種人最容易做噩夢!
    但不變的是,它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很多人被噩夢驚醒後,變得清醒而警覺,很難在短時間內再次入睡。也有人因為害怕再次做噩夢,而不敢讓自己睡著。會伴隨噩夢的,還有恐懼、焦慮、悲傷、擔憂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睡眠。不但如此,它可能還會持續到第二天。在劇中。
  • 寶寶照鏡子真的會做噩夢?真相出乎意料…
    (問題來源:網絡)其實民間關於孩子照鏡子的事情有很多說法,有的地方是孩子照鏡子會做噩夢,有的是孩子照鏡子會被吸走魂兒……這些當然是無稽之談,但有些老人深信不疑。你說孩子照鏡子會做噩夢,難道不照鏡子就能保證孩子一夜好眠,不做噩夢嗎?顯然不能。照鏡子和噩夢沒啥關係。小孩子晚上哭鬧的原因太多了,什麼餓了、渴了、拉了、尿了、太冷、太熱、太吵……你總不能把鍋全部推到照鏡子身上吧!
  • 孩子怕做噩夢、哭,別再說:沒事,別哭了,夢是假的
    在回復了她之後,我又想起女兒在4歲多那段害怕睡覺、擔心做噩夢的經歷。也許,很多孩子也會有這樣的階段,作為家長,告訴孩子「別怕」並沒有用,去接納孩子的情緒永遠是最好的辦法。我輕輕地對哭著的孩子說:寶貝做噩夢了,有點害怕是吧?害怕了就哭吧,媽媽陪著你。說了兩遍,孩子的哭聲停了下來。我這下才肯定並放下心來。我一邊說「媽媽在這裡陪著寶貝,陪著你」,一邊用手輕輕撫摸孩子的背。
  • 睡覺時愛做噩夢、抽筋是怎麼回事?
    人在睡覺時雖然身體在休息但大腦和其他器官依然孜孜不倦地在工作這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幾種狀況做噩夢、抽筋等著很可能是身體求救的信號甚至預示著一些身體疾病問題大家千萬不要忽略!偶爾做噩夢,除了影響睡眠,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不用特別擔心。
  • 孩子做噩夢大喊大叫、容易驚醒,這麼做可以讓寶寶安睡一整晚
    一位寶媽在網上求助說,她兒子在夢中會大喊大叫,叫著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你們愛我嗎?不過一會就恢復正常了。我們家長很擔心孩子,會不會因此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和身體健康?需要就醫嗎?其實,做夢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做噩夢的經歷,多發於2-3歲以上的孩子。只要孩子白天沒有精神萎靡,或者驚嚇過度的症狀,一般沒有太大的問題。
  • 總是做噩夢?身體可能出了這 3 個問題
    雖然不是每個夢都有特別玄幻的含義或是對人生的某種暗示,但如果一個人經常做噩夢,就要注意啦。1. 精神壓力大圖片來源:Giphy.com經常出現的噩夢,可能是因為最近精神壓力太大了。有統計顯示:如果你真的精神壓力太大了,請給自己一個小小的喘息機會。
  • 少婦口述:偷情讓我夜夜做噩夢
    導語:一時的歡愉最終會導致一生不斷的噩夢,如果再次選擇,這位幸福的少婦,應該不會再選擇這條路。少婦口述:偷情讓我夜夜做噩夢追求「高質量」,讓我有了婚外性  凌晨,我被老公推醒,發現自己一身冷汗,老公正舉著他的手滿臉驚愕望著我。
  • 否則你會愈睡愈累常做噩夢
    您是否有聽說床頭朝正西睡覺經常會做噩夢?您是否有聽說床頭朝正西的老人身體會不好?
  • 一睡覺就做噩夢驚醒?或與這3個原因有關,早了解睡個好覺
    生活中有不少人在睡覺的過程中會突然間做噩夢,在噩夢出現的時候各種驚悚的場景,或者在睡夢中經歷的事情會讓人感覺到恐懼,甚至在半夜突然間驚醒,如果有這種情況存在,應該了解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防止經常性做噩夢導致睡眠質量降低。那麼,睡覺的過程中總是做噩夢,可能和哪些原因有關係呢?
  • 如果AI換臉是一種敬業,那我寧願選擇P圖baby,至少看了不做噩夢
    如果AI換臉是一種敬業,那我寧願選擇P圖baby,至少看了不做噩夢!本文文字原創首發,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如果說現在AI技術換臉的演技,能夠稱為是一種敬業,那真的,說實話,小編寧願選擇P圖那樣的baby,至少初略的看,沒有毛病,至少,沒有驚悚感,至少,不會做噩夢!我們來看看劇照!這就是那個用AI換臉成功的劇照,看起來,是不是特彆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