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鐵帽子王將35個子女送國外,告誡別當中國人,一女兒家喻戶曉

2021-01-13 騰訊網

愛新覺羅·善耆,清朝十二鐵帽子王之一的肅親王,爵位世襲清初皇太子長子豪格,乃是不折不扣的滿清貴族宗室。他對清王室忠心耿耿,連死後諡號也被賜"忠"字,但他的忠只對清皇室,而非對百姓,對國家,站在國家的層面來看,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漢奸"。

1866年,豪格的第十代嫡孫善耆誕生。善耆出身顯貴,他的榮耀全部來自滿清皇室,可以說他的個人前途牢牢被捆綁在清皇室這艘搖搖欲墜的大船上,因此他只能拼盡全力想要將大船扶正,抵禦風浪。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匆忙"西狩",善耆跟慶親王奕劻、以及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被任命先行回京處理善後事宜,他因此結識了日本軍官川島浪速。

此時他並沒有什麼抱著日本人大腿的想法,或者從某些層面上來說,他是個很正直的臣子,領了稅務總管這個"肥差"不但不中飽私囊,反而徹查清算,在腐朽的晚清朝廷中堪稱一股清流,但也因此得罪了諸多貪汙貴族,後被慶親王奕劻彈劾免職。

在經歷了清皇室各種"挨打"以及朝廷腐朽不堪後,善耆此時很是失望,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清皇室,而是想要通過改革來替清朝"治病"。他修建道路,對交通進行規劃;注重市政建設,倡導文明講理;他提高婦女地位,開辦"文明茶院"允許女子也進去喝茶看戲;他還建立新式警察機構,乃是我國現代警察制度的創建者。

汪精衛這個名字大家應當都耳熟,在漢奸之前,他也曾是個熱血少年。1910年,汪精衛秘密潛入北京,意圖刺殺幼帝溥儀之父,清攝政王、也是鐵帽子王之一的醇親王載灃。當然這刺殺沒有成功,汪精衛被抓捕後叫到了善耆手上處理。

善耆此時早已明白清王朝再這麼下去遲早要完,這時候殺這麼一兩個、兩三個、甚至數十上百個革命人士都沒用,因此放了汪精衛。有傳聞說善耆曾跟汪精衛說:"如果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至於是真是假大家還是自行體會。

善耆這個人其實很矛盾,因為他前期的一些舉措能夠看出他是個有一定能耐的人,品行上也還不錯,但可惜他出生在清皇室,且他無法割捨這重身份,因此在武昌起義後他組建"君主立憲維持會"(也就是宗社黨),想要通過效仿君主立憲的方式挽救下清政府。

他的君主立憲其實也只是披著君主立憲的外衣,實際上組建的內閣乃是"皇族內閣"竭力阻止溥儀退位,拒絕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詔書》蓋下寶印。但善耆以及部分滿清貴族的頑抗已經無力回天,清政府最後還是亡了,善耆也帶著一家子人逃到了旅順。

還記得開頭說過的善耆交好的那個日本人川島速浪嗎?這時候終於成了善耆唯一的救命稻草。善耆痛恨推翻了清政府的革命人士,因此選擇投靠虎視眈眈已經意欲入侵的日本,不僅在明治天皇去世時以清朝親王的身份服喪,更在大正天皇登基時前去旅順白玉山上拜會日本侵華"英靈"。(日俄戰爭中日本侵略旅順,並在白玉山上修築白玉山塔來祭奠"英靈")

這還不算完,善耆此時已經到了一種喪心病狂的地步,他將清政府滅亡的責任全部推到革命人士身上,因此仇恨起了所有中國人,兩度發起"滿蒙獨立運動",但皆以失敗告終。

這兩次失敗不僅讓他家財盡散,也讓他徹底失去了復闢的志向,因此備受打擊抑鬱成疾,在臨終前他將自己的38個子女全部送到海外,其中歐洲只有3個,剩餘35個盡數送到日本,告誡子女們一定不準當中國人。

尤其是對那些送去日本的子女,他更是各種叮囑,告訴他們要記得日本"提攜"之恩,其中第十四女顯玗跟第二十一子憲東都被送給了川島速浪當養女養子,而這個顯玗後來改了個名,正是世人皆知的川島芳子!是的,那個歷史上號稱"東方女魔",在侵華戰爭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女特務,其實是清朝格格,是不是特別諷刺?

但歹竹還是能出好筍的,憲東就無法接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也對虛偽惡毒的養父充滿厭惡,他悄悄成為了地下革命人士,傳遞了不少消息。

善耆的這一生是悲劇的,也是可恨的,他明明擁有一定的能力,卻固執活在清政府的昔日榮光中,不願面對現實,也不願去看百姓有多痛苦,一旦失去自己的身份地位就開始喪失理智,最終鑽進死胡同,放棄了自己最在意的身為滿清皇室的尊嚴向日本俯首臣稱,大概這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

相關焦點

  • 他是晚清鐵帽子王后代,臨死前交代子女不再做中國人,這是為何?
    引言 縱觀晚清歷史,曾有一位想法頗異的宗室親王,他曾將自己的38個子女悉數送往國外,其中有35個子女先後在日本學校學習。在臨走的時候,這位清室宗親,還告誡自己的子女不要忘記日本的提攜幫助之恩,並讓他們不許再做中國子女。
  • 他將35個孩子送去日本留學,臨行告誡:勿忘日本恩情,後來怎樣?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往來愈發頻繁,如今許多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去了國外留學,希望孩子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一樣,他甚至一口氣把自己的38個孩子全部送去留洋,其中35個都送去了日本。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亦劻的人生
    清朝入關之後,曾經降清的漢臣有功勞大的都分封王爵。然而自康熙三藩之亂被平定之後,異姓不王已經成為默認的規則。能封王的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弟,生來天王貴胄。 一般的王爵其實也不是最尊貴的,爵位中最牛的當屬鐵帽子王。清朝王爵承襲,幾乎都是降爵襲封。比如說父親是親王,兒子繼承爵位的時候就比親王低。
  • 鐵帽子王:清朝時期的承襲爵位,于謙祖上竟是8大鐵帽子王之一!
    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清朝那點事——鐵帽子王滿清鐵帽子王有正經和不正經之分。據著名"歷史相聲學家"郭德綱教授分析,于謙老師祖上就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綠帽子王!滿清鐵帽子王可不簡單,允許其子孫世世代代傳承其爵位,而且,級別不降!于謙老師祖上的鐵帽子王更了不得!別的幾個王的鐵帽子都不允許染色,只有于謙老師祖上倍受皇帝恩寵,允許染色。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朝鐵帽子王,看似硬核,其實一點也不「鐵」,經常「生鏽」
    ▲親王佩刀所以,後代如果不努力,單靠祖上的封蔭在清朝是沒有前途的。不過,清朝的鐵帽子王是個例外,鐵帽子王的襲爵方式是世襲罔替,無需降等!在清朝大公司剛註冊的時候,只晉升了八位鐵帽子王,清朝中後期又恩封了四位。整個清朝一共才十二位。從分布上看,和碩親王獲得這一榮譽的概率最大,佔有十個席位。另外兩個是多羅郡王。
  • 清朝最高榮譽的鐵帽子王、三眼花翎究竟是什麼?誰擁有這個榮譽?
    張居正鐵帽子王話說回來,今天我們只講清朝的「鐵帽子王」和「三眼花翎」這兩個爵位,「鐵帽子王」是清朝世襲的王爵,而「三眼花翎」其實並不是一個爵位按照如今的話來講,「鐵帽子王」可以算得上是「親王中的VIP」,清朝共計有12位鐵帽子王,而其中8位就是當時跟隨努爾哈赤一起創業的八個人,也是八旗的第一任「扛把子」。後來4個人是因為對穩定清朝統治做出巨大貢獻,所以才被封為「鐵帽子王」。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是其中一支的始祖,兒子孫子皆皇帝
    我國是一個歷史文明悠久的大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歷經80餘個朝代,400餘位皇帝,這其中就產生了許多奇聞異事。唐朝時期有一位皇帝就很特殊,此人就是李顯。這樣的事情當真是十分罕見的了,可是清朝時期有一個人也比較傳奇。雖然他自己不是皇帝,但是他的兒子和孫子後來都做了皇帝,此人是誰呢?那就是醇親王奕譞。清朝時期王爺封號那麼多,全都放在一起未免讓人分不清。可是奕譞這個醇親王的封號卻很有分量,不是哪一個王爺想要就能得到的。而這又涉及到了清朝的一個著名的封爵制度,那就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的鐵,含有鐵飯碗的意思。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清朝「鐵帽子王」已經消失,英國公爵也所剩無幾,爵位會消失嗎?
    我們都知道清王朝的鐵帽子,其實還有鐵帽子王,雖然聽這個名字挺奇怪的,但是鐵帽子王這個頭銜還是非常厲害的,這個頭銜和英國的爵位相當,整個王室為數不多,並且如果父親是那麼兒子也是,一代傳一代繼續下去。鐵帽子在清朝非常稀缺,只有十二頂。那這十二頂帽子都給誰了呢?
  • 位高權重的鐵帽子王,整個清朝僅12位,一言不合就能被賜死?
    我們經常可以在歷史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那些皇室宗親們因為某事件立了功被封王封爵,這裡的王爵也就是後來清朝的「鐵帽子王」。這些「鐵帽子王」大都是有了功績之後得到了皇上的恩典,在封王之後後代便可以衣食無憂了,甚至可以說他們就算是犯錯也不會得到很重的懲罰,這也是被稱作鐵帽子的重要原因。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最尊貴的12家鐵帽子王,為何沒有人出來反對?
    清朝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國家,在整個大清朝曾經出現過很多創造性的制度,比如密折專奏、軍機處、議罪銀等等,都對封建王朝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大清朝在分封制度也有不同的地方,這裡面最為人所樂道的,就要說大清的「鐵帽子王」制度了。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重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
  • 清朝胤祥的女兒為何被雍正收養?真的是雍正為了鉗制胤祥嗎?
    愛新覺羅·胤祥,康熙第十三子,雍正朝的第一寵臣,也可以說是整個清朝第一寵臣,但雍正登基後卻將胤祥之女收在宮中。有人說這是雍正為了牽制胤祥,其實這種觀點十分可笑。雍正如果想牽制胤祥為何要替他養個女兒?把他兒子帶在身邊不好嗎?要知道古代時女兒根本沒有政治地位,更別說做人質了。
  • 清朝「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說相聲的于謙是世襲什麼帽子王?
    導讀影視作品中,我們常看到所謂的「鐵帽子王」手握重兵,位高權重!但你清楚清代」鐵帽子王」的歷史意義嗎?」鐵帽子」到底是鐵不鐵?正文「鐵帽子王」其實是一種俗稱,是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
  • 他是川島芳子父親,將膝下38個子女全部送往國外,永久不許回國
    他的名字叫做愛新覺羅.善耆,是晚清時期重臣,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他同時也是女間諜川島芳子的父親,而說到川島芳子,那就必然要提一下慈禧攜光緒帝出逃北京之事。
  • 清朝嫡系後代,將38個兒女送往國外,臨走前囑託:別做中國子民
    不過,豪格的後人,卻始終是大清朝的鐵帽子王,可以做到世襲罔替。善耆的父親去世後,善耆繼承了肅親王的爵位。可以說,大清朝給了善耆尊榮,善耆當然要拼死維護大清的利益。畢竟,善耆可是大清朝的大股東。比如沙俄支持內外蒙古的叛亂武裝在蒙古地區製造叛亂,而日本則支持「勤王復國軍」在東北地區復闢清朝。善耆聽聞這一情況後,慷慨捐贈了大量財富給「勤王復國軍」,然而這一圖謀被民國政府粉碎,其捐贈的財富也被民國政府沒收。為此,善耆鬱悶了好久。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你都知道是誰嗎?
    而滿洲的這種世襲制度是每一代繼承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降一級,可是清朝有八個人他們的爵位無論世襲多少代爵位等級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人們常常把這樣的爵位稱為鐵帽子。第一位:禮親王代善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這個代善以前是滿清的太子可是最後卻被廢了,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盤點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
    清朝開國以後,許多立下赫赫戰功的王公子弟被賜予王爵。不同於普通王爵每傳一代,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其中有八位戰功最為卓著的親王和郡王,其爵位是永遠不會下降的,爵位世襲罔替,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鐵帽子王」。順治年間,他被進封為叔和碩鄭親王,被順治稱為叔王,也是除多爾袞外,唯一被封為叔王的人。1655年,濟爾哈朗病逝,諡號為獻,配享太廟。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子,皇太極之弟。他17歲便隨皇太極南徵北戰,1636年被封為和碩睿親王。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擁立年幼的福臨即位,自己則擔任攝政王總攬朝政,成為大清的實際最高統治者,甚至,他被順治帝稱為皇父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