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畢卡索,甚至恨之入骨的大有人在。
今年初,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一名20歲男子撕毀了畢卡索1944年作品——《女子半身像》。
壹 「畢卡索的情人」被撕之後
這一新聞迅速躥上了「熱搜」,成為國人飯後茶餘的談資。人們關注的焦點首先集中於這幅畫作的市場價值,據說約2千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8億。其次,在於畢卡索為什麼要畫得這麼「醜」。
被撕毀的畢卡索《女子半身像》 1944年作
各路媒體從各自角度熱情洋溢地報導了這一事件,他們極負責任地追問了以下這些問題:撕毀這幅價值1.8億的畫作的人,是怎樣接近這幅畫的?他會受到怎樣的懲罰?他有錢賠償這件天價藝術品麼?也有媒體痛心疾首地呼籲,要加強保安措施啊,看展覽的朋友們要注意行為舉止。
還有媒體搬出這樣的問題:「藝術品是不是都得靠這樣的方式才能登上熱搜?」吃瓜的群眾們自然也聯想到一系列有關名畫被毀、被盜的事件,若是沒有這類事故發生,便不能縮短他們與「藝術」間的距離。
比如在上世紀初於羅浮宮被盜的《蒙娜麗莎》,在這起案件的偵破過程中,警方也曾經懷疑過畢卡索,這更是激發了傳媒和公眾的興趣。另一個慄子是達利的畫作《十字聖約翰的基督》,當它在格拉斯哥博物館中展出時,遭到一位狂熱人士的亂砍。最近的慄子也不少,包括前年10月,70後英國青年班克西(Banksy)在蘇富比拍賣現場自編自導的有關Girl with a Balloon的自我銷毀,也包括去年5月,佳士得春拍中一件任伯年《花鳥四屏》中的一幅,被一位熊孩子在預展時撕毀。
總之,一片熱鬧、一片喧囂、一片驚呼、一地雞毛。
攝影家Man Ray為朵拉·瑪爾所攝肖像 1936年
而對於藝術本體,老畢這幅畫作究竟想要表達他什麼思想、感悟,則被這些熱鬧所掩蓋了。幾乎無人會關心畫作中這位「朵拉·瑪爾」,她是誰?
貳:朵拉·瑪爾的巴黎——超現實主義大本營
這幅名為《女子半身像》中的模特原型,是「畢卡索的情人」朵拉·瑪爾。
朵拉·瑪爾( Dora Maar 1907-1997)的一生,可以分為兩截:認識畢卡索之前、認識畢卡索之後。
在成為「畢卡索的情人」之前,她是一位極富才華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而此後,她便被畢卡索的陰影所遮掩,老畢成了她後半生揮之不去的背景,也演繹了她本人一段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暗淡歲月。
朵拉·瑪爾1907年生於法國,母親為法國人、父親是克羅埃西亞裔建築師。幼年時他們一家跟隨父親到阿根廷工作,朵拉·瑪爾在那裡長大。直到20年代末和父母搬回巴黎,開始學習攝影藝術。
畢卡索為朵拉·瑪爾所繪素描稿
朵拉·瑪爾的自畫像
剛剛成年的朵拉·瑪爾所看見的巴黎,是一個充斥著「超現實主義」夢境的巴黎。在20年代末,無論是電影、戲劇、詩歌、文學,人們都熱烈地探討著這一流派。
若是要介紹清楚什麼是超現實主義,需要先大致了解一下「達達主義」,這個鬆散的文藝組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在中立國瑞士成立。
達達主義由反對戰爭的羅馬尼亞人特裡斯唐·查拉(Tristan Tzara)、德國人漢斯·阿爾普(Hans Arp 1887-1966)、理察·胡森貝克(Richard Huelsenbeck)等青年人提出,隨即影響了整個歐洲的文藝界。
在巴黎,達達以文學界為主要力量,法國作家布勒東(André Breton)和蘇波、路易·阿拉貢號稱作這場運動的「三劍客」。1919年3月,他們在巴黎辦了一份名為《文學》的雜誌,雖然取名為「文學」,但這份雜誌的宗旨是反對一切文學傳統。
查拉於1919年到達巴黎後,以安德列·布勒東為首的巴黎「三劍客」攜帶他們創辦的《文學》雜誌集體加入了達達主義陣營,這本雜誌也成為達達主義團體的機關刊物,成為他們表達自己主張的喉舌。由此,巴黎便成為達達主義運動的大本營。
1896年出生於法國的安德列·布勒東,從1913年開始學習醫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回到巴黎在一家醫院的精神病科室工作,開始痴迷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這為他後來領導超現實主義運動明確了思想基礎。同時,他在巴黎結識了法國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8.26—1918.11.9),正是後者將他引薦給阿拉貢、菲利普·蘇波、阿拉貢和保爾·艾呂雅等人。
保爾·艾呂雅肖像 薩爾瓦多-達利作
大約在1922年,布勒東開始與查拉的達達主義分道揚鑣,提出自己的超現實主義理論。被他控制的《文學》雜誌也開始載文對達達主義發起攻擊,他提議召開「明確方針和保衛現代精神的國際會議」以便把超現實主義國際化。
1924年布勒東團結了當時一大批著名的詩人和畫家,包括阿拉貢、艾呂雅、蘇波等人一起同達達主義決裂。他參與成立了「超現實主義研究室」,起草了《超現實主義宣言》——這些都標誌著超現實主義正式登臺亮相了,而布勒東成為這一運動當之無愧的核心人物。
朵拉·瑪爾的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無題(手和殼)》1934年
布勒東對超現實主義的定義是:「超現實主義,名詞。純粹的精神的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語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布勒東認為,在表面上被認為矛盾的兩種狀態——夢與現實、理性與瘋狂、客觀與主觀——是可以統一的,統一的狀態便是絕對現實的一種,也可以說是超現實的。
給予超現實主義最多、最直接精神養分的當然數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潛意識心理學理論。有過從醫經歷的布勒東,立即領會到精神分析與達達派的無意識表白之間的關聯。精神分析注重對夢想、幻想和幻覺的分析,並把白日夢作為一種可能的藝術創作方法加以誘導。一方面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可以依從潛意思,不受不受理性支配,另一方面他們也探索如何表現現實和理性世界之外的世界,創作一種比現實世界更真實的超現實題材。
「超現實」一詞最早是由法國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提出的,他的劇作《蒂雷西亞的乳房》一直被公認為是超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在這部創作於1918年的劇本中,阿波利奈爾為其取了個副標題:「超現實主義戲劇」,這是歷史上藝術家們首次使用了「超現實主義」這個術語。
朵拉·瑪爾畫作:男人與玫瑰樹 1939年
繼阿波利奈爾首開先河後,以布勒東為首,阿拉貢、艾呂雅、蘇波等詩人、文學家不斷產生出超現實主義的作品,形成聲勢浩大的潮流。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產生在1924年之後,如布勒東的小說《可溶解的魚》1924)和《娜嘉》(1928)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阿拉貢在1926年發表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艾呂雅的詩集《痛苦的都會》、《生活的內幕》均屬超現實主義之作。
超現實主義的內容不僅限於文學,也涉及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尤其作為一種美學觀點,具有深遠的影響。布勒東為了更廣泛地擴大超現實主義陣營,曾經在文章中要求人們注意那些可能與文學超現實主義有聯繫的藝術家,其中包括有馬蒂斯、德蘭、勃拉克和畢卡索等知名藝術家。
朵拉·瑪爾的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愚比王肖像》1936年
叄:朵拉·瑪爾的超現實主義朋友圈
當本文的女主人公朵拉·瑪爾長大成人,從阿根廷回到巴黎後,正是超現實主義運動風起雲湧之時,她選擇了學習攝影,用膠片和化學藥水來表現超現實主義。
朵拉·瑪爾與超現實主義畫家傑奎琳·蘭(Jacqueline Lamba1910–1993)成為朋友,傑奎琳·蘭後來成為了「超現實主義大主教」布勒東的妻子,朵拉·瑪爾也成為這一核心圈子中的一員。
朵拉·瑪爾的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無題(重複曝光的自拍像)》1936年
她與超現實主義詩人保爾·艾呂雅(Paul luard)和妻子Nusch是親密的朋友,她為他們拍攝了不少照片。她與畢卡索的首次認識,也正是通過保爾·艾呂雅的介紹。
他們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35年年末。在導演讓·雷諾瓦的電影《蘭基先生的罪行》(Le Crime de MonsieurLange)的拍攝現場,艾呂雅介紹她認識了畢卡索。也許你對雷諾瓦這個名字有些印象,沒錯,這位導演讓·雷諾瓦,正是印象派畫家、大名鼎鼎的雷諾瓦的親生兒子。
那時的朵拉·瑪爾28歲,已經是一位獲得聲譽的出色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家。
朵拉·瑪爾的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 1936年
在當時巴黎頂級的前衛文藝圈中,54歲的畢卡索正值創作高峰,但也備受評論家質疑。他是一個令人矚目的人物,另一位與朵拉·瑪爾同齡的西班牙年輕畫家——薩爾瓦多·達利尊稱為「精神上的父親」。達利於1929年左右,從艾呂雅身邊奪走了他的前任妻子加拉,此後與加拉廝守一生,也正是從1929年前後,達利加入了布勒東的超現實主義陣營,成為其中一位得力幹將。
1936年,朵拉·瑪爾與畢卡索在巴黎一家咖啡館重逢,作為一位職業女攝影師,她首先提出請畢卡索當她的模特。那時的畢卡索已經是經歷過一次婚姻的54歲的老頭。這個老頭剛與第一任妻子(他一生結過兩次婚)——俄羅斯芭蕾舞演員奧莉嘉·科克洛瓦分手。同時,他依然與小他近三十歲的瑪麗·德雷絲·華特保持著情侶關係。
照片:朵拉·瑪爾與畢卡索
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朵拉·瑪爾,讓她成為自己的情人之一。
肆 「畢卡索的情人」
年過50之後,畢卡索受到了藝術評論家最猛烈的一次攻擊,評論家瓦德瑪·喬治(Waldemar George)認為,畢卡索的作品「迎合了當下的社會現狀,迎合了現代人的神經病、迎合了無神時代的獵奇和逃避心態。」喬治認為他的創作是好出風頭的人想要譁眾取寵。在這些輿論喧囂中,畢卡索沒有勇氣去推翻自己的性格,但他確實需要一種新的風格。朵拉·瑪爾,正是在這時候出現了。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王朝的古鎮格爾尼卡(Guernica)遭到轟炸。格爾尼卡鎮上的7000居民中有1600人死於德軍43架飛機的轟炸,古城有70%被炸毀。朵拉作為一名現代知識女性,讓畢卡索關注了發生在家鄉的這一慘案,她使畢卡索有了創作這一政治題材的熱情。他們倆一起討論著《格爾尼卡》中採用的意象,朵拉甚至親自參與了繪畫。
朵拉瑪尓相 巴黎畢卡索博物館藏 1937年
這幅寬25尺高11尺的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也是畢卡索第一次允許自己在別人的觀看下作畫,朵拉全程陪著他,並把創作的每個階段都用照相機拍了下來。格爾尼卡以變形、象徵和寓意的手法描繪了在法西斯獸行下,人民驚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慘情景。畫面左側,立著一個恐怖的牛頭,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殘暴和黑暗,中間部分被刺傷的馬,代表受難的西班牙。這畫控訴了法西斯的罪惡,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示了悲哀和同情。
畢卡索說過自己想像東方的畫家那樣作畫,也想像東方的畫家那樣生活。在生活中,他正是按照這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就是自己生活中的皇帝,像遙遠中東或者中國的帝王,女人、金錢、豪宅、美食都是任他享受的財富。當他與朵拉瑪爾相遇時,雖然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剛過去,但畢卡索的畫作銷量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他依然可以只賣出幾幅畫,就可以換回擁有僕人、保姆、司機的精緻而奢華的生活。
朵拉·瑪爾拍攝的《格爾尼卡》創作過程
朵拉的出現,很快僭越了另一位情人特雷絲的地位,畢卡索的畫中,更多出現的形象變成了朵拉。但畢卡索並沒有終止與特雷絲的關係,反而他寫了大量的情書給特雷絲,他甚至允許她們兩位在自己的工作室裡爭風吃醋大打出手。這次打架正是發生在繪製《格爾尼卡》的過程中,詹姆斯·羅德對畢卡索無比諷刺——他看著自己兩個情人在畫室裡大打出手,自己則在一旁靜靜地創作著巨幅油畫來譴責人類鬥爭之恐怖。
在鞭撻戰爭的同時,畢卡索也不斷鞭撻著自己周邊親密的人。他一貫善於找出人身上最變態、病態的部分。他甚至希望看見哭泣的朵拉和她扭曲痛苦的臉龐,「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讓她以痛苦的面目出現,這不是出於色情,也不是出於我個人的愉悅,而是出於我自己所感受到的形象,」他後來回憶說。
畢卡索曾經從坎城弄來一隻猴子,對它十分寵愛,這讓朵拉感覺到醋意。而畢卡索也藉此操縱著朵拉的情緒,直到後來畢卡索被這隻猴子咬了一口後,才將它送走後,這場吃醋的風波才告一段落。
除了猴子外,在現實生活中朵拉卻不得不與畢卡索的其他情人們爭寵,她學會了接受這樣的事實:她是畢卡索的正式情人,卻不是、也許永遠都不是他惟一的情人。
《哭泣的女人》1937年
《穿黃襯衣的朵拉瑪尓像》1939年
畢卡索在生活中充滿了暴力,他常常毆打朵拉。這些暴力也體現到他的畫作中。在他56歲這一年,他在巴黎開始繪製朵拉扭曲的臉孔。這一年10月26日,畢卡索56歲生日的當天,他完成了《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一畫。這幅畫中朵拉瑪爾穿著節日的盛裝,可是多情的黑眼睛卻在哭泣。此後在1939年至1940年期間,他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都畫有扭曲畸形的女人。
這幅《坐著的藍衣女人》繪製於1939年,在二戰期間,這幅畫被德國納粹奪取,不過法國抵抗組織隨即將其奪回來。後來,它被美國一名收藏家買下,並在6年前以26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的價格售出。
《坐著的藍衣女人》1939年
在與畢卡索相處的後期,朵拉已經患有嚴重的抑鬱症,曾經接受過電擊治療。1943年,62歲的畢卡索又有了一位新的情人,朵拉正式離開了他。
1945年,畢卡索用一幅畫的代價買下了沃克呂茲省一個古老小鎮的一幢4層房子,將它送給了朵拉。每年夏天,朵拉會在這裡來住一段。與畢卡索分手後,她的生活沒有被詳細記載,只有零星的報導說,她重新拾起自己以前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希望形成自己的畫風。她曾經在4、50年代辦過自己的畫展,但影響不大。
1997年夏天,朵拉在巴黎的寓所中孤獨去世,沒有任何親戚為她送行。
她留下的遺物中包括了畢卡索送給她的東西:一隻信封中放著一塊磨損的藍色方巾、素描、照片、撕破了的紙片、瓶蓋、小木塊、小卵石。
2017年5月中旬,畢卡索為朵拉所作《坐著的藍衣女人》在紐約拍賣成交,價格高達4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1億元)。當然這幅作品只是他一些列價值過億拍賣中的一件,就像朵拉瑪爾僅僅是他眾多情人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