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釉上彩,就是先燒成白釉瓷,或者燒成單色釉瓷,也可以燒出多色彩瓷,在這樣的陶瓷上進行彩繪後,再入窯經600攝氏度至900攝氏度溫度烘烤而成。它是陶瓷加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爐彩」。通常包括彩繪瓷、彩飾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琺瑯彩等。
釉上彩始於宋磁州窯,從傳統的低溫色釉瓷基礎上發展而來,最初其被稱為「宋紅綠彩」。因為彩料施於釉面之上,所以極易被磨損,且容易受酸鹼等的腐蝕。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範粹墓就曾出土相當精美的白彩綠彩器,在許多晉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點飾。真正成熟的以繪製紋飾而著稱的釉上彩器始見於唐代長沙窯。其後宋代磁州窯又將這一工藝技術發揚光大,創作出許多不朽的礦世傑作。金至元代磁州窯紅綠彩開創了明代五彩瓷的先河,到了明中、晚期的成化、嘉靖、萬曆時期,五彩瓷的製作達到了極高水準。但是真正精細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數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這其中無論是以製作工藝的精巧細緻而論,還是以作品的繪畫技藝來評判,都應是雍正粉彩器略勝一籌。釉上彩瓷中最為出名要數琺瑯彩瓷了。
註:喜歡本文的朋友們,感謝您的分享與轉載。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異議及其他任何問題敬請及時告知。